一种多联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4201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及室外机,所述多个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之间分别连接有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液管,所述室内机设有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油分离器、四通阀、第三膨胀阀及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机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接通;所述室外机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接通;该系统满足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实现热回收功能,制冷时使得用户可以选择设置较为舒适的送风温度,提高舒适性;制热时可以分级调节制热量,保证制热效果,大大增强多联机适用性。

A multi on lin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联机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是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市场和用户对于多联机的节能高效和易于维护的特点越来越认可,应用越来越广。由于多个室内机处于同一个系统之内,每个室内机的制冷制热状态大致相当,不能对每个房间提供个性化的需求。近来各个厂家推出了热回收多联机,可以满足在过渡期不同房间同时制冷制热的需求,实现节能。但是对多个房间制冷或制热时,不能对每个房间提供差异化的设置,如制冷时每个人对送风温度要求不同等,通过调整风速只能调节供冷量,不能解决冷风对人体刺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该系统满足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实现热回收功能,制冷时使得用户可以选择设置较为舒适的送风温度,提高舒适性;制热时可以分级调节制热量,保证制热效果,大大增强多联机适用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及室外机,所述多个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之间分别连接有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液管;所述室内机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室内机低压气管、室内机高压气管及室内机液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设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经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液管与所述液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依次设有第二膨胀阀及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靠近进风侧,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出风侧;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油分离器、四通阀、第三膨胀阀及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截止阀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及所述第三膨胀阀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第三膨胀阀的两端并联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及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截止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及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截止阀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靠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多联机系统为纯制冷模式时,所述多个室内机均为制冷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处于制冷模式,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由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依次经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单向阀后经所述液管进入所述室内机,所述冷媒经所述第一膨胀阀进入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所述冷媒经过所述第三电磁阀进入所述低压气管回流至所述室外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制冷时需要调高送风温度或除湿模式下不需要降温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所述冷媒经所述高压气管进入,通过所述第一电磁阀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经所述第二换热器冷凝后的所述冷媒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膨胀阀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多联机系统为纯制热模式时,所述多个室内机均为制热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处于制热模式,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导通;所述冷媒经所述高压气管进入所述室内机,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所述冷媒经过所述第二电磁阀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所述冷媒经过所述第一膨胀阀进入液管回流至所述室外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需要提高制热效果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所述冷媒经所述高压气管进入,通过所述第一电磁阀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经所述第二换热器后的所述冷媒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冷媒共同进入所述液管。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多联机系统为主制冷模式时,所述多个室内机包括制冷室内机和制热室内机,其中,所述制冷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比所述制热室内机的制热需求大,所述室外机处于制冷模式,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当多联机系统为主制热模式时,所述多个室内机包括制冷室内机和制热室内机,其中,所述制热室内机的制热需求比所述制冷室内机的制冷需求大,所述室外机处于制热模式,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导通。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联机系统,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多联机系统满足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实现热回收功能,制冷时使得用户可以选择设置较为舒适的送风温度,提高舒适性;制热时可以分级调节制热量,保证制热效果,大大增强多联机适用性。2.本技术中,通过多联机系统,可以实现室内机同时制冷制热需求,实现能量回收;也可满足制冷出风温度的自主选择,在温度适宜的梅雨季节,可实现除湿不降温,很好的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制热时,通过调节室内换热器的投入数量,满足不同制热量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例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实施例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实施例制冷时室内机的流程图;图4是一实施例制热时室内机的流程图;图5是一实施例主制冷时多联机系统的流程图;图6是一实施例主制热时多联机系统的流程图。附图标号说明: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二换热器,130.第一膨胀阀,140.第二膨胀阀,150.第一电磁阀,160.第二电磁阀,170.第三电磁阀,180.第一单向阀,210.压缩机,220.室外换热器,230.油分离器,240.四通阀,250.第二膨胀阀,260.气液分离器,270.第二单向阀,280.第三单向阀,291.第一截止阀,292.第二截止阀,293.第三截止阀,310.低压气管,320.高压气管,330.液管,C.四通阀第一端,D.四通阀第二端,E.四通阀第三端,S.四通阀第四端。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及室外机,所述多个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之间分别连接有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液管,其特征在于:/n所述室内机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室内机低压气管、室内机高压气管及室内机液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设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经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液管与所述液管连接;/n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依次设有第二膨胀阀及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n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靠近进风侧,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出风侧;/n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油分离器、四通阀、第三膨胀阀及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截止阀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及所述第三膨胀阀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膨胀阀的两端并联设有第二单向阀;/n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及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截止阀连接;/n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及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截止阀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及室外机,所述多个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之间分别连接有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液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室内机低压气管、室内机高压气管及室内机液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设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经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室内机低压气管与所述低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所述室内机液管与所述液管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机液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液管之间依次设有第二膨胀阀及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机高压气管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靠近进风侧,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出风侧;
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油分离器、四通阀、第三膨胀阀及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截止阀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及所述第三膨胀阀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膨胀阀的两端并联设有第二单向阀;
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及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设置在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截止阀连接;
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及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截止阀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靠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多联机系统为纯制冷模式时,所述多个室内机均为制冷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处于制冷模式,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