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3737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该装置充分利用了脱硫塔顶部空间,在不增加系统阻力的前提下,实现了收水和污染物二次脱除的双重作用。该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布置在设有脱硫浆液喷淋层的脱硫塔内,包括设置在脱硫塔内的二次喷淋层和集水除雾装置;所述二次喷淋层设置在集水除雾装置上部,以及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水平线以下,并与循环冷却系统连接;所述集水除雾装置设置在脱硫浆液喷淋层的上方,并连接塔外喷淋水箱和所述循环冷却系统。

A water collection and demisting system in desulfurizat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用于脱硫塔内污染物二次脱除后的水收集,本装置配套了一种新型集水槽,能够同时起到收水和除雾的效果。
技术介绍
目前,多数的燃煤电厂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烟囱出口处出现大量液态凝结水,形成“湿烟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视觉污染,影响企业的地方形象,并且烟气中携带走一些可溶性盐,烟囱冷凝收集水PH值为2~3,若对烟气含水进行回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烟气排放的指标,并消除视觉污染。现有的烟气冷凝收水主要有直接冷凝及间接冷凝两种方法:1、间接冷凝换热技术通过在脱硫后烟道中安装烟气冷凝换热器,通过烟气换热降低烟气温度,实现降低脱硫后烟气含湿量。间接冷凝技术的换热介质不与烟气直接接触,无需额外的加药系统来维持循环水水质。该技术相对于直接冷凝换热技术换热效率相对较低,通常使用非金属材质换热器,换热面积大,很多现场没有合适的空间来布置系统,此外,该系统阻力偏高,且冷源的品质受季节影响较为明显。2、直接冷凝换热技术直接冷凝技术包括喷淋冷却技术和浆液冷却技术,其中,浆液冷却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案例当中,浆液冷却技术不直接冷却脱硫塔出口的烟气,而是冷却脱硫塔的脱硫浆液。脱硫浆液温度下降后,脱硫塔出口的烟气温度会大幅下降。具体方式是:在脱硫塔的最上层浆液循环泵入口加装一个换热器,利用电厂的循环水或其它自然水源水作为换热器的冷却介质来冷却脱硫浆液。但是该技术对脱硫系统水平衡有较大影响,降温幅度越大,对水平衡影响越大。直接喷淋冷却系统一般通过在脱硫后增设冷却塔,通过喷淋水降温方式降低烟气温度,喷淋水收集后经过冷却装置降温后再次进入喷淋系统。该喷淋系统直接换热效率高,投资成本低,无运行风险,对烟气适应性强,且对脱硫后净烟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次脱除作用。但由于该系统需在脱硫塔后单独布置喷淋冷却塔,系统复杂,很难应用于工程实例当中。喷淋系统也可布置在脱硫塔上部,但目前收水装置与除雾器分离布置,导致系统阻力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该装置充分利用了脱硫塔顶部空间,取代原有除雾器,在不增加系统阻力的前提下,实现了收水和污染物二次脱除的双重作用。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布置在设有脱硫浆液喷淋层的脱硫塔内,包括设置在脱硫塔内的二次喷淋层和集水除雾装置;所述二次喷淋层设置在集水除雾装置上部,以及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水平线以下,并与循环冷却系统连接;所述集水除雾装置设置在脱硫浆液喷淋层的上方,并连接塔外喷淋水箱和所述循环冷却系统。优选地,所述集水除雾装置包括若干集水除雾单元、收水槽和集水盘;所述集水除雾单元由多个集水槽呈左右对称的屋脊形排布而成,若干屋脊形的集水除雾单元成排布置在脱硫塔截面上,对应每排集水除雾单元两侧均设置所述收水槽,收水槽两端连通所述集水盘,集水盘环形设在脱硫塔外,并与塔外喷淋水箱及循环冷却系统相连。优选地,所述集水除雾单元的集水槽上下交错布置,相邻上下两个集水槽间留有烟气流通间隙;所述集水槽中部为弧形槽体,两侧呈挂钩设计,每个集水槽通过两侧挂钩经钢结构框架水平设置在塔内;优选地,为便于集水槽的安装和清理,每个集水槽通过两侧挂钩和两组支撑杆配合,将集水槽挂在钢结构框架上;钢结构框架由若干支撑杆焊接而成;优选地,所述集水槽的槽体外壳设计为波纹状;优选地,所述集水除雾单元的集水槽呈正A形布置;优选地,所述二次喷淋层上部布置一层除雾器;优选地,所述喷淋水箱设计为细高储水装置;所述喷淋水箱最下层为喷淋水排污口;优选地,所述喷淋水箱出水端位于喷淋水箱的中上部。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在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水平线以下出口导流板下部,布置二次喷淋水系统,用于对湿烟气的冷却,除去烟气中的水分,起到消除烟囱白烟作用。本技术设计了集水除雾装置,该装置整体按照屋脊式布置,采用弧形集水槽设计,集水槽的内槽可起到收水集水作用,集水槽背面可以对通过脱硫浆液的烟气起到撞击除雾(除石膏液滴)作用。为便于安装、检修,并减小单个设备承重,集水槽采用单元制设计。喷淋水采用系统外部冷源进行冷却或余热回收及水处理后循环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实施例中系统总体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集水除雾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集水除雾单元侧视图;图4为实施例中集水除雾单元的布置图;图5为实施例中集水槽结构图;图中标号:1-脱硫浆液喷淋层;2-浆液循环泵;3-集水除雾装置;4-二次喷淋层;5-除雾器;6-喷淋集水回水管道;7-喷淋水箱;8-喷淋水箱回水端;9-喷淋水排污口;10-喷淋水箱出水端;11-循环冷却装置;12-喷淋水冷却用循环水进水口;13-喷淋水冷却用循环水出水口;14-喷淋循环泵;15-集水盘;16-收水装置下水管口;17-收水槽;18-集水除雾单元;19-集水槽;20-槽体;21-挂钩;22-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的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布置在脱硫塔内,脱硫塔内设有脱硫浆液喷淋层1,为了进一步集水除雾,消除白烟,脱硫塔内还设有二次喷淋层4和集水除雾装置3。脱硫浆液喷淋层1按照系统原有设计布置;其中,二次喷淋层4设置在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并与循环冷却系统连接;集水除雾装置设置在脱硫浆液喷淋层1的上方,并连接塔外喷淋水箱和循环冷却系统。如图2所示,集水除雾装置包括若干集水除雾单元、收水槽和集水盘;集水除雾单元由多个集水槽呈左右对称的屋脊形排布,若干屋脊形排布的集水除雾单元成排布置在脱硫塔截面上,对应每排集水除雾单元两侧各设一条收水槽,收水槽两端连通集水盘,集水盘环形设在脱硫塔外,并与塔外喷淋水箱及循环冷却系统相连。收水槽17既起到支撑连接左右,又可作为收水槽收水后的下一级流道。如图3和图4所示,集水除雾单元中,集水槽19上下交错布置,相邻上下两个集水槽19间留有烟气流通间隙;集水槽中部为弧形槽体20,两侧呈挂钩设计,每个集水槽通过两侧挂钩21经钢结构框架水平设置在塔内,如图5所示;收水槽17既起到支撑连接作用,又可作为收水槽收水后的下一级流道。为便于集水槽的安装和清理,每个集水槽19通过两侧挂钩21和两组支撑杆22相配合,将集水槽挂在钢结构框架上;钢结构框架由若干支撑杆22焊接而成,用于安装各集水除雾单元。本技术采用塔内喷淋对脱硫后烟气进行冷却降温,通过喷淋冷却能够实现非供暖季烟气温度降低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布置在设有脱硫浆液喷淋层的脱硫塔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脱硫塔内的有二次喷淋层和集水除雾装置;所述二次喷淋层设置在集水除雾装置上部,以及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水平线以下,并与循环冷却系统连接;所述集水除雾装置设置在脱硫浆液喷淋层的上方,并连接塔外喷淋水箱和所述循环冷却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布置在设有脱硫浆液喷淋层的脱硫塔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脱硫塔内的有二次喷淋层和集水除雾装置;所述二次喷淋层设置在集水除雾装置上部,以及脱硫塔出口水平烟道下端部水平线以下,并与循环冷却系统连接;所述集水除雾装置设置在脱硫浆液喷淋层的上方,并连接塔外喷淋水箱和所述循环冷却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除雾装置包括若干集水除雾单元、收水槽和集水盘;所述集水除雾单元由多个集水槽呈左右对称的屋脊形排布,若干屋脊形的集水除雾单元成排布置在脱硫塔截面上,对应每排集水除雾单元两侧均设置所述收水槽,收水槽两端连通所述集水盘,集水盘环形设在脱硫塔外,并与塔外喷淋水箱及循环冷却系统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脱硫塔内集水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除雾单元中集水槽上下交错布置,相邻上下两个集水槽间留有烟气流通间隙;所述集水槽中部为弧形槽体,两侧呈挂钩设计,每个集水槽通过两侧挂钩经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力郭爱武张志强幸双喜邹斯诣任兵武生游秦谢鹏飞闫绍帅
申请(专利权)人: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