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1869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核电站核辅助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在进行充气作业时,外部的压缩空气装置提供气源,此时屏蔽过滤装置的三通球阀与高效过滤器连通,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再流至卸料冷却装置对废气二次过滤并降温排出;当充水作业时,此时三通球阀先与高效过滤器连通,注入硼水对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降温,当液位开关盒内的液位到达触发点时,三通球阀与滤水组件连通;当循坏充水冷却作业时,三通球阀与滤水组件连通,持续提供硼水对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降温,使得内腔的稳定到达预设温度,以方便后续卸料拆除外盖等。

Circulating cooling system of spent fuel transfer vessel in megawatt nuclear power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
本技术属于核电站核辅助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乏燃料是指经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是由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反应堆反应后的核燃料中包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因此具有大量放射性,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环境与接触它们的人员的健康。随着核电机组服役时间延长,运行所产生的乏燃料组件逐年累积,接近达到乏燃料水池设计容量,必须考虑使用运输容器将乏燃料运出乏燃料水池。乏燃料运输容器在完成装料操作后,需要向容器内充入氦气,用以建立乏燃料组件包壳和腔体之间的热平衡,满载乏燃料达到热平衡状态后运输容器内部乏燃料组件最高温度达到273℃,内腔氦气平均温度约200℃,容器外壳温度超过85℃。在进行卸料操作前,需要对容器内腔进行充水排气,同时进行冷却循环,使乏燃料运输容器的外表面温度小于35℃,以方便后续卸料拆除外盖等一系列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乏燃料需要降温以便于卸料以及拆除外盖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乏燃料转运容器冷却,包括依次连通的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以及屏蔽过滤装置,所述屏蔽过滤组件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液位开关盒、三通球阀、高效过滤器、滤水组件,所述液位开关盒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入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一端与所述三通球阀的一个出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所述滤水组件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另一个出口连通,所述乏燃料转运容器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液位开关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滤水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减压阀、膜片阀、滤水器以及气动隔温泵,所述过滤减压阀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另一个出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球阀与所述液位开关盒之间设有用于检测从所述液位开关盒流出的液体温度的双金属温度计。进一步地,所述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卸料冷却模块连通的蓄冰槽。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台架包括台架水体支路和台架气体支路,所述台架水体支路与所述台架气体支路分别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台架还包括废气排放支路,所述废气排放支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台架的侧端设置有便于移动的吊耳。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台架、所述卸料冷却装置以及所述屏蔽过滤装置的外侧均设有厚度大于30mm的铅保护层。进一步地,所述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装有硼水的装罐池,所述装罐池内与所述多功能台架通过导管导通。进一步地,所述装罐池内还设有大流量潜水泵,且所述大流量潜水泵工作时能够带动所有所述硼水混合均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由于依次连通有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乏燃料转运容器以及屏蔽过滤装置,这样,便能对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内腔进行充气以及充水作业,具体地,在进行充气作业时,外部的压缩空气装置提供气源,并依次流经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乏燃料转运容器以及屏蔽过滤装置,此时屏蔽过滤装置的三通球阀与高效过滤器连通,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再流至卸料冷却装置对废气二次过滤并降温排出;当充水作业时,此时三通球阀先与高效过滤器连通,注入硼水,且硼水流至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内对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降温,当液位开关盒内的液位到达触发点时,三通球阀与滤水组件连通,且废水流回;当循坏充水冷却作业时,三通球阀与滤水组件连通,且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内流过硼水以对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降温,使得内腔的稳定到达预设温度,以方便后续卸料拆除外盖等一系列操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蔽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乏燃料转运容器;20—卸料冷却装置;30—屏蔽过滤装置;31—液位开关盒;32—三通球阀;33—高效过滤器;34—滤水组件;341—过滤减压阀;342—膜片阀;343—滤水器;344—气动隔温泵;35—双金属温度计;36—底座;40—蓄冰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10的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乏燃料转运容器10冷却,包括依次连通的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20以及屏蔽过滤装置30,屏蔽过滤组件包括底座36、设于底座36上的液位开关盒31、三通球阀32、高效过滤器33、滤水组件34,液位开关盒31与三通球阀32的入口连通,高效过滤器33一端与三通球阀32的一个出口连通,高效过滤器33的另一端与卸料冷却装置20连通,滤水组件34与三通球阀32的另一个出口连通,乏燃料转运容器10一端与卸料冷却装置20连通,另一端与液位开关盒31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乏燃料转运容器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以及屏蔽过滤装置,所述屏蔽过滤组件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液位开关盒、三通球阀、高效过滤器、滤水组件,所述液位开关盒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入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一端与所述三通球阀的一个出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所述滤水组件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另一个出口连通,所述乏燃料转运容器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液位开关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乏燃料转运容器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多功能台架、卸料冷却装置以及屏蔽过滤装置,所述屏蔽过滤组件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液位开关盒、三通球阀、高效过滤器、滤水组件,所述液位开关盒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入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一端与所述三通球阀的一个出口连通,所述高效过滤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所述滤水组件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另一个出口连通,所述乏燃料转运容器一端与所述卸料冷却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液位开关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减压阀、膜片阀、滤水器以及气动隔温泵,所述过滤减压阀与所述三通球阀的另一个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球阀与所述液位开关盒之间设有用于检测从所述液位开关盒流出的液体温度的双金属温度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卸料冷却模块连通的蓄冰槽。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万年张文利魏学舟刘省勇刘登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岭东核电有限公司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