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津专利>正文

蓄热式电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163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蓄热式电热装置,它是在密封罐内装有带液流通道且借助流经液流通道的循环介质液对其自身进行蓄热的用蓄热块砌成的蓄热器;各加热器的头、尾依次呈矩形波曲线串连连通。它由于循环介质液使蓄热器进行蓄热,故可大幅度提高有效电热能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蓄热温度能高达320℃;既能供应热水,又能供应蒸气;结构简单紧凑,设备体积较小,节省设备、建筑投资;改善防腐性,无任何其它污染,设备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采暖设备,尤其是一种蓄热式电热装置。目前人们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居室,对于广泛使用暖气片(或称之为散热器)这种采暖方式的,仍然多数是选择燃煤、燃油或者是燃(煤)气的锅炉进行供热。这种供热方式的明显缺点是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建筑、设备投资和运行的成本均较高;不安全的隐患因素较多,易于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人们研制出一种储水缸式电热装置。它是利用水作为蓄热载体,并以其作为循环介质液直接进行供热。在正常情况下运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技术效果。但是其结构的不足之处仍在于由于水的蓄热性能较低且易于蒸发,故它的有效电热能利用率过低;功率单一,即仅以热水方式供应采暖;设备庞大,占用建筑物过多,造成投资成本较大,且设备防腐问题也着实难以解决。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蓄热式电热装置,它能有效地提高电热能利用率,结构简单、紧凑、减小设备体积且能改善设备防腐。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密封罐内装有具有液流通道且借助流经液流通道的循环介质液对其自身进行蓄热的用蓄热块砌成的蓄热器。各加热器的头、尾依次呈矩形波曲线以使循环介质液能贯穿加热器全长的串连连通。该装置可以直接进行利用,也可以是在气液分离箱上方增设兼作补液的膨胀箱,并用管路连通气液分离箱。加热器,可以是将加热器置于密封罐内蓄热器之中,各加热器的两端分固密封罐壁且其头部外露。加热器,也可以是将外置式加热器,独立或连接于密封罐外,各加热器共同用一个能使加热器的头部外露的保温套。所说的液流通道,可以是用矩形外平面的蓄热块,通过砌留块间间隙,且相邻间隙贯通构成。所说的液流通道,也可以是用矩形外平面的蓄热块,外平面制有相垂直的凹槽或凸埂,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与另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相结合,或者是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与另一个蓄热块的外平面相结合,且相邻的凹槽或凸埂对齐,均可构成。所说的液流通道,也可以是用矩形外平面的蓄热块,它们各制相垂直的穿身的通孔,且相邻的通孔贯通所构成。所说的液流通道,还可以是用圆球形蓄热块,以其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技术的优点由于是循环介质液使蓄热器进行蓄热,故可大幅度提高有效电热能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蓄热温度能高达320℃;既能供应热水,又能供应蒸气;结构简单紧凑,设备体积较小,节省设备、建筑投资;改善防腐性,无任何其它污染,设备使用寿命长。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蓄热式电热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蓄热块(一个实施例)的轴侧图;图4是图1的B向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侧视图。下面结合图1~5详细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该装置包括密封罐内装有具有液流通道且借助流经液流通道的循环介质液对其自身进行蓄热的用蓄热块砌成的蓄热器。各加热器的头、尾依次呈矩形波曲线以使循环介质液能贯穿加热器全长的串连连通。该装置可以有多个实施例,现仅具有典型性的说明如下。实施例1,参见图1~4,用金属板制成带有两个人孔1的密封罐5,人孔口密封装有人孔盖2。于密封罐内一侧的人孔下方分别固定有管壁带放射针孔的环形集液管3,它们分别连通气液分离箱4的底内。气液分离箱侧壁用管路引出且分成两个分路,其中一个分路依箭头8表示的方向用管路、相关件连接热交换器,以及选用水作为循环介质的暖气片(图中均未示出)进行对外供热,另一个分路用液流管7和相关件经循环泵9,用管路、和进液管10连通加热器。从热交换器回收的以油基液作为循环介质液,依箭头11表示的方向用管路、管件连接三通管12。从加热器的出液管18引出的经加热升温的循环介质液,用管路和液流管13也连接三通管12。它们以管路共同连通置于密封罐5内环形集液管3所对应的那另一侧的散液管14。该散液管两端封堵,管壁制有放射针孔。密封罐内装有带液流通道15的并且借助流经诸液流通道的循环介质液实现对其自身进行蓄热功能的蓄热器。它是选择镁砖、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其中之一制成蓄热块16砌制而成。单块的蓄热块16呈矩形外平面,在四个外平面上各制有能成两对互相垂直的凹槽(或凸埂),修砌时,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与另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相结合,或者是一个蓄热块的凹槽(或凸埂)与另一个蓄热块的外平面相结合,且相邻的凹槽(或凸埂)对齐,各蓄热块固定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实现了所说的凹槽(或同面凸埂以外部位)能构成蓄热器内的横、竖方向上的适当条数贯穿整体的液流通道15。密封罐内沿长度方向上还成行设置合适数量的加热器17,它们均夹在蓄热器内,各加热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密封罐壁上,且其头部伸出密封罐外。单支加热器17的结构是选用钢质管作为管套19,两端封堵,内腔空间沿圆周方向固定有六支电热管6,且其头部伸出管套外。电热管的规格、数量应根据需要设计决定。各加热器的头、尾依次基本呈矩形波曲线串连连通,以使循环介质液能贯穿加热器的全长,同时首、末两个加热器的头部分别设有进液管10、出液管18。还要重点说明的是,所说蓄热器的液流通道,也可以选用图中未示出的(下同)矩形外平面的蓄热块,通过砌留块间间隙,且相邻的间隙贯通所构成。或者是选用矩形外平面的蓄热块,它们各制有互相垂直的穿身的通孔,相邻的通孔贯通构成。还或者是选用圆球形蓄热块,以其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另外根据需要在密封罐的全部外露表面上,还可以增设保温层,旨在提高工作效率。该装置可以直接进行利用,也可以是在气液分离箱4的上方增设兼作补液的膨胀箱,并用管路连通气液分离箱(图中均未示出)。工作情况是从气液分离箱向密封罐及相关部位注满循环介质液(即油基液),先开动循环泵再开启电热管。循环介质液依次流经进液管10、全部加热器、出液管18、液流管13、散液管14、蓄热器的液流通道、环形集液管3、气液分离箱4、液流管7和循环泵9。如此循环过程中,一部分循环介质液不断被加热器加热升温,而它们又对蓄热器进行蓄热,完成蓄热循环;而另一部分循环介质液对外供热,且回收至散液管参予前述的循环,即循环介质液始终是一个整体。间隔一定时间,关闭电热管,由蓄热器储存的热能对循环介质液加热,以保障供热正常进行。该装置由于是通过热交换器,再以水为循环介质连通暖气片,故若控制循环介质液的流量略小,即能以热水采暖;若控制循环介质液的流量略大,即能以蒸气采暖。实施例2,见图5,其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有一点,即密封罐内装有蓄热器,而外置式加热器20共同用一个能使加热器头部外露的保温套21装成一个独立部分,连接于密封罐外。权利要求1.一种蓄热式电热装置,由制有人孔(1)的密封罐(5),人孔口密封装有人孔盖(2);密封罐内一侧的人孔下方固定管壁带放射针孔的环形集液管(3),它们分别连通气液分离箱(4),从气液分离箱引出,分成两个分路,其中一个分路连通热交换器,再借助暖气片进行对外供热,另一个分路的液流管(7)经循环泵(9)用管路和进液管(10)连通加热器;从热交换器回收的循环介质液连接三通管(12),加热器的出液管(18)用管路、液流管(13)也连接三通管(12),它们共同连通置于密封罐内环形集液管对应的另一侧且管壁也带放射针孔的散液管(14);单支加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式电热装置,由制有入孔(1)的密封罐(5),人孔口密封装有人孔盖(2);密封罐内一侧的入孔下方固定管壁带放射针孔的环形集液管(3),它们分别连通气液分离箱(4),从气液分离箱引出,分成两个分路,其中一个分路连通热交换器,再借助暖气片进行对外供热,另一个分路的液流管(7)经循环泵(9)用管路和进液管(10)连通加热器;从热交换器回收的循环介质液连接三通管(12),加热器的出液管(18)用管路、液流管(13)也连接三通管(12),它们共同连通置于密封罐内环形集液管对应的另一侧且管壁也带放射针孔的散液管(14);单支加热器用两端封堵的管套(19),内腔空间装有头部伸出管套的电热管(6),以及蓄热块等组成,其特征是密封罐内还装有具有液流通道且借助流经液流通道的循环介质液对其自身进行蓄热的用蓄热块砌成的蓄热器;各加热器的头、尾依次呈矩形波曲线以使循环介质液能贯穿加热器全长的串连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津
申请(专利权)人:宋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