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1410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包括地销、底架、抬升装置、减震座、升降架、伸缩杆、顶板和红外扫描装置,通过抬升装置、升降架以及伸缩杆使得探头够根据隧道内的地形调节高度,从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适合不同隧道的渗漏监测,结合红外扫描装置的主探头和副探头,扩大检测区域,对主探头的盲区进行补充探测,同时两个副探头的探测数据可以用于与主探头重合部分的探测数据进行配准融合与对比,从而快速准确的得出隧道渗水情况。

Leakag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device of subway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
本技术属于隧道检测
;具体是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地下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利用,隧道建设项目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运营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是无法幸免的,有施工不良造成的,也有后期运营地铁隧道随着使用时间变长老化而形成的。渗漏水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使用过程中的顺畅度与安全性,若不第一时间将其修复,发展后的渗漏水病害将会削弱管片结构的强度,并诱使钢材腐蚀、混凝土剥落及管片开裂等更为严峻的病害。因此在渗漏水发生危害前,对运营隧道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渗漏水危害区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渗漏水治理反应,可有效地保障运营地铁隧道内车行安全通行。红外探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地铁隧道渗漏水预警探测中。现有的红外探测装置在对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使用时,需要长时间固定于隧道内,但现有的固定装置结构较差极易导致装置倒塌影响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包括地销、底架、抬升装置、减震座、升降架、伸缩杆、顶板和红外扫描装置,所述地销固定于底架上,所述底架上端固定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上端通过伸缩杆与顶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红外扫描装置固定于顶板上端,所述升降架设于顶板与减震座之间,所述升降架上端与顶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架下端与减震座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抬升装置设于顶板与减震座之间且固定于减震座上端面上,所述抬升装置与升降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地销为有底无顶空心圆柱,所述圆柱下端为圆锥状,所述圆柱侧壁底端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圆柱内侧相贯通。进一步地,所述底架为矩形架,所述地销分别固定于矩形架四个角上。进一步地,所述抬升装置包括第一操作件、第一螺纹杆、抬板、T型抬块、第二螺纹杆、第二操作件以及抬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杆以及第二螺纹杆对称竖直固定于减震座上端面上。所述抬板上端面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抬板上、下端面,所述抬板一端套于第一螺纹杆上,另一端套于第二螺纹杆上,所述抬板设于第一操作件以及第二操作件上,且抬板与第一螺纹杆以及第二螺纹杆滑动连接,所述T型抬块下侧转动固定于抬杆上,所述T型抬块上端卡于抬板的通槽内,且T型抬块与抬板的通槽滑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座包括减震板以及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固定于减震板下端面上,且减震板通过减震弹簧与底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升降架对称布置于减震板上,两个所述升降架的下端交叉架的固定铰链通过抬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为多节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下端与减震板固定,所述伸缩杆上端与顶板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扫描装置为具有三个红外探头的监测机,三个探头分为一个主探头和两个分探头。如此由以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通过底部的地销将整个检测装置固定到地面上,避免倒塌,通过抬升装置、升降架以及伸缩杆可使红外扫描设备可以根据隧道内的地形调节高度,从而适合不同隧道的渗漏监测。为了减小传统的手持或者其他固定方式的系统误差,本技术通过在底板以上增加减震座来消除在当设备周围出现震动时,减小红外扫描装置的震动,消除系统误差,从而保证设备的监测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设有三个探头,由于三个探头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可以提前进行标定或者通过内部的SDK获得,在获得红外图像后,可对图像进行快速的配准和融合,扩大检测角度和范围,对隧道内的监测更加彻底,两个副探头不仅可以对主探头的盲区进行补充探测,同时两个副探头的探测数据可以用于与主探头重合部分的探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快速准确的得出隧道渗水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的抬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的减震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的升降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4,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包括地销1、底架2、抬升装置3、减震座4、升降架5、伸缩杆6、顶板7和红外扫描装置8。地销1固定于底架2上,将底架稳定地架设到隧道内的地面上。底架2上端固定有减震座4,减震座4上端通过伸缩杆6与顶板7下端固定连接,红外扫描装置8固定于顶板7上端,升降架5设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升降架5上端与顶板7下端固定连接,升降架5下端与减震座4上端面固定连接,抬升装置3设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且固定于减震座4上端面上,抬升装置3与升降架5固定连接。底架2为矩形架,地销1分别固定于矩形架四个角上。如图2所示,抬升装置3包括第一操作件31、第一螺纹杆32、抬板33、T型抬块34、第二螺纹杆35、第二操作件36以及抬杆37,第一螺纹杆32以及第二螺纹杆35对称竖直固定于减震座4上端面上,抬板33为矩形,抬板33上端面上设有通槽,通槽贯穿抬板33上、下端面,抬板33一端套于第一螺纹杆32上,另一端套于第二螺纹杆35上,抬板33设于第一操作件31以及第二操作件36上,且抬板33与第一螺纹杆32以及第二螺纹杆35滑动连接,T型抬块34下侧转动固定于抬杆37上,T型抬块34上端卡于抬板33的通槽内,且T型抬块34与抬板33的通槽滑动配合。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抬升装置3还可以使用旋转电机+螺杆的运动机构实现,或者电动缸实现。结合图2,第一操作件31套于第一螺纹杆32上,且第一操作件31与第一螺纹杆32螺纹配合连接,第二操作件36套于第二螺纹杆35上,第二操作件36与第二螺纹杆35螺纹配合连接。如图3所示,减震座4包括减震板41以及减震弹簧42,减震弹簧42固定于减震板41下端面上,且减震板41通过减震弹簧42与底架2固定连接。升降架5采用传统的交叉式升降机构,如图4所示为具体的一个示例,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升降架。如图4所示,一侧的交叉式升降机构包括固定铰链51、下端交叉架52、上端交叉架53以及交叉伸缩架54,下端交叉架52通过固定铰链51转动连接,下端交叉架52下侧一端转动固定于减震板41上,下侧另一端滑动固定于减震板41上,下端交叉架52上侧两端与交叉伸缩架54下侧两端转动连接,上端交叉架53下侧两端与交叉伸缩架54上侧两端转动连接,上端交叉架53上侧一端转动固定于顶板7下端,上侧另一端滑动固定于顶板7下端。升降架5设有两个,两个升降架5对称布置于减震板41上,两个升降架5的下端交叉架52的固定铰链51通过抬杆37固定连接。如图1,伸缩杆6为多节伸缩杆,伸缩杆6下端与减震板41固定,伸缩杆6上端与顶板7固定。红外扫描装置8优选地采用具有三个红外探头的监测机,三个探头包括位于中央的主探头和位于两侧的、对称的两个分探头。结合图示以及以上本技术的实施例,其工作步骤包括:使用时,先将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销(1)、底架(2)、抬升装置(3)、减震座(4)、升降架(5)、伸缩杆(6)、顶板(7)以及红外扫描装置(8),所述地销(1)固定于底架(2)上,通过地销将底架(2)固定到隧道内的地面上;/n所述底架(2)上端固定有减震座(4),所述减震座(4)上端通过伸缩杆(6)与顶板(7)固定连接,所述红外扫描装置(8)固定于顶板(7)上端;/n所述升降架(5)位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用于带动所述顶板进行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n所述抬升装置(3)设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且固定于减震座(4)上端面上,所述抬升装置(3)与升降架(5)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销(1)、底架(2)、抬升装置(3)、减震座(4)、升降架(5)、伸缩杆(6)、顶板(7)以及红外扫描装置(8),所述地销(1)固定于底架(2)上,通过地销将底架(2)固定到隧道内的地面上;
所述底架(2)上端固定有减震座(4),所述减震座(4)上端通过伸缩杆(6)与顶板(7)固定连接,所述红外扫描装置(8)固定于顶板(7)上端;
所述升降架(5)位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用于带动所述顶板进行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
所述抬升装置(3)设于顶板(7)与减震座(4)之间且固定于减震座(4)上端面上,所述抬升装置(3)与升降架(5)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2)为矩形架,多个地销(1)分别固定于矩形架四个角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渗漏监测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装置(3)包括第一操作件(31)、第一螺纹杆(32)、抬板(33)、T型抬块(34)、第二螺纹杆(35)以及抬杆(37),所述第一螺纹杆(32)以及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张堂杰张光省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