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一粘贴结构以及一框架。导光板包括一入光侧以及一底面。光源配置于入光侧。粘贴结构配置于底面远离入光侧的一第一区域,且粘贴结构由一第一材料层以及一第二材料层堆叠而成。框架包括一承载面。导光板位于承载面上。粘贴结构连接导光板至框架。第二材料层的弹性大于第一材料层的弹性。一种显示装置亦被提出。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以及电子设备,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平面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装置仍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需要额外的背光才能形成影像,因此背光的均匀度、寿命以及亮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装置所提供的画面品质。现有的背光模块可以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框架,且导光板和框架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双面具有双面胶的连接层连接。现有的连接层包括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形成的连接层。然而,在长时间使用后,PET形成的连接层会老化变形,导致其所连接的导光板产生位移,进而使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距离改变并影响背光的亮度以及均匀度。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稳定性较高同时也不影响组装难度的背光模块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欲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其具有较高的稳定度以及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一粘贴结构以及一框架。导光板包括一入光侧以及一底面。光源配置于入光侧。粘贴结构配置于底面远离入光侧的一第一区域。粘贴结构由一第一材料层以及一第二材料层堆叠而成。第二材料层的弹性大于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框架包括一承载面。导光板位于承载面上。粘贴结构连接导光板至框架。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背光模块,且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上。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其朝向显示面板。底面相对于出光面,且入光侧连接出光面以及底面。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导光板藉由粘贴结构连接至框架,且粘贴结构藉由第一材料层以及第二材料层堆叠而成,因此在框架上可以长时间维持导光板在适当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长时间提供良好的画面,避免导光板老化影响显示装置的画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图2中割面线3-3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5是根据图3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又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A:第一区域B:第二区域C:区域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g1:距离g2:距离g3:距离g4:距离h1:第一厚度h2:第二厚度h3:第三厚度h4:第四厚度3-3:割面线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块100A:背光模块100B:背光模块100C:背光模块110:导光板111:入光侧112:出光面113:底面120:光源121:软性电路板122:转接电路板123:控制电路板130:框架131:承载面132:反射膜140:粘贴结构141:第一材料层142:第二材料层143:第一粘胶层144:第二粘胶层150:反射元件160:胶框200:显示面板201:显示面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以应用在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可以应用在电脑屏幕、智慧型手机、平版电脑或电视屏幕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或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面板或区域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或电性连接。再者,“电性连接”或“耦合”可为二元件间存在其它元件。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亦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块100以及显示面板200,且显示面板200设置于背光模块100上。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多个光源120以及框架130。导光板110包括入光侧111以及连接入光侧111的出光面112,且出光面112朝向显示面板120。这些光源120配置于入光侧111,且这些光源120所提供的光可以经由导光板110传递为照明光L1。照明光L1可以自出光面112发出并传递至显示面板200,进而在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201形成影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平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背光模块100还包括粘贴结构140。框架130包括一承载面131。导光板110位于框架130的承载面131上。粘贴结构140连接导光板110至框架130。详细而言,背光模块100还可以包括软性电路板121,其电性连接至这些光源120。软性电路板121用以传递驱动信号给这些光源120,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光源120可以各自连接一导电线或电路板,藉以传递驱动信号以点亮这些光源1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光源120可以由一发光条提供,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图3是根据图2中割面线3-3绘示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导光板110还包括底面113,且底面113相对于出光面112,入光侧111连接出光面112以及底面113。粘贴结构140配置于底面113远离入光侧111的第一区域A,且粘贴结构140由第一材料层141和第二材料层142堆叠而成,且第二材料层142的弹性大于第一材料层141的弹性。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另一剖面示意图。由于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是藉由粘贴结构140粘贴至框架130的承载面131,且粘贴结构140包括第一材料层141和第二材料层142。因此,举例而言,请参照图4,当导光板110因长时间使用后导致朝向第一方向d1弯曲时,弹性较大的第二材料层142可以承受导光板110因变形所造成的弯曲,而第一材料层141可以免于受到弯曲的导光板110影响,进而让粘贴结构140可以维持在承载面131上的相同位置。进一步而言,第一材料层141的韧性较第二材料层142的韧性高,当背光模块100需要被重工时,具有第一材料层141的粘贴结构140可以轻易自承载面131移除。举例而言,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导光板,包括一入光侧以及一底面:/n一光源,配置于所述入光侧;/n一粘贴结构,配置于所述底面远离所述入光侧的一第一区域,且所述粘贴结构由一第一材料层以及一第二材料层堆叠而成,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弹性大于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以及/n一框架,包括一承载面,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且所述粘贴结构连接所述导光板至所述框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包括一入光侧以及一底面:
一光源,配置于所述入光侧;
一粘贴结构,配置于所述底面远离所述入光侧的一第一区域,且所述粘贴结构由一第一材料层以及一第二材料层堆叠而成,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弹性大于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以及
一框架,包括一承载面,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且所述粘贴结构连接所述导光板至所述框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材料层和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反射元件,配置于所述承载面,且所述反射元件对应至所述底面上邻近所述入光侧的一第二区域,且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入光侧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贴结构具有一第一厚度,所述反射元件具有一第二厚度,且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贴结构粘贴于所述承载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所述承载面为反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慧君,郭运涛,林士斌,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