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729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加强片,所述2个加强片之间设有内翅片;所述内翅片为折线形,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所述扰流槽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外管体的内侧壁设置了加强片,增加了侧壁的厚度,在保证外管体宽度方向上的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保证了外管体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度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润滑油冷却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 high strength oil cooler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
本技术涉及汽车散热器组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时,齿轮箱因为动力的传输,其中容置的润滑油温度会不断上升,如果润滑油温度过高,则有可能令润滑油沸腾而失去润滑作用,从而使得齿轮易于磨损,如何确保齿轮箱中的润滑油温度不会过高,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现有的汽车结构配置中,均会设有油冷器管,用于冷却润滑油,保证油温在正常工作范围之内。现有技术的汽车油冷器,包括油冷器管体,油冷器管体具有内外双层管壁,内外双层管壁的管端密封封闭,内外双层管壁的中间围出过油空腔,油冷器管体外层管壁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另一端设有出油口,进出油口均相通于过油空腔,在进行机油冷却时油冷器管体的内孔及外壁与冷却水接触。但是上述管体的冷却面积有限,不能实现更好的机油冷却效果。其次,将油冷器管体装配成油冷器时,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焊接强度不足,使得油冷管体在工作时能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小,并且油冷管体进出端的压力强度也较弱,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增强油冷器管体的应用强度,是提高油冷器性能的一个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加强片,所述2个加强片之间设有内翅片;所述内翅片沿其径向为折线形设置,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所述扰流槽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优选地,所述外管体的厚度为2.0-20.0mm。优选地,所述外管体的宽度为10.0-300.0mm。优选地,槽口向下的扰流槽的两个侧面相对设有多个凸点,槽口向上的扰流槽的两个侧面相对设有多个凹点。优选地,所述扰流槽的槽底与外管体的内壁接触。优选地,所述多个凸点和多个凹点分别沿着扰流槽的轴向间隔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内翅片沿其轴向为折线形设置,使其轴向的扰流槽沿其轴向左右交错分布。优选地,所述扰流槽的槽底宽度为2.0-3.5mm。优选地,所述扰流槽两侧壁的夹角为4-8°。优选地,所述加强片的厚度为0.5-5mm。优选地,所述2个加强片之间设有内翅片;所述加强片上,与内翅片的接触面设有凹陷。优选地,所述内翅片的两侧的形状对应凹陷设置。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现在的油冷器是在散热带两边焊上加强条和上、下护板,即由独立的片体和散热带焊接而成(如图7),焊缝多,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效率低,在使用过程容易发生泄漏、变形等问题。本技术的油冷器管,直接使用折叠管代替加强条和上、下护板,用本技术的油冷器管取代如图7的旧结构的油冷器,体积大大减小,管体采用一个铝合金的金属片体一次弯折成型,材质轻便,生产上容易实现弯折,大大节约了加工时间,生产效率高,管体的整体强度高,使用过程不容易发生泄漏。本技术的油冷器管,在外管体的内侧壁设置了加强片,增加了侧壁的厚度,在保证外管体宽度方向上的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保证了外管体的强度,可在将油冷器管装配成油冷器时,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并且保证管进出端的压力强度,使润滑油顺利流入流出。本技术增加了外管体侧壁的厚度,而保证了外管体宽度方向上有较小的厚度,提高了管壁与冷却水的换热效果,提高润滑油的冷却效率,且如此一来,减少了整个管体的制造材料,降低了管体的重量,有利于降低油冷器的整体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2、本技术的外管体内设有内翅片,内翅片设有上下交错的梯形扰流槽,增加了管内换热面积,同时加强了管内紊流,保证管内换热效率;在保证同样换热效果的情况下减少油冷器管的使用量,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3、本技术还可在内翅片的扰流槽两侧面,沿扰流槽轴向间隔均匀设置多个凹点和多个凸点,可减缓润滑油流速,增加内翅片的表面面积,表面面积的提高就相当于进一步提高管内紊流程度,增大冷却面积,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润滑油冷却效果。4、本技术还在加强片上设置了凹陷,使2个加强片相对的一面呈类似“【】”的形状,既加强了管体侧壁弯折处的厚度,增加焊接强度,进一步强调管体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又可以尽量提高管体内空腔的容积,在保证润滑油流速的同时,提高润滑油在管体内的流量,提高润滑油的冷却效率。其次,内翅片两端的形状对应凹陷设置,固定了内翅片在外管体内的位置,与外管体卡接牢固,避免油冷器出现晃动时,内翅片在外管体内移动,影响润滑油的换热质量。由此可知,本技术强度大,可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润滑油冷却效率高,原材料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油冷器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内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内翅片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油冷器管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内翅片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油冷器管的截面图。图7为现有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外管体;2-加强片;3-内翅片;4-凹点;5-扰流槽;6-凸点;7-凹陷。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实施例1由图1-4所示,本技术的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1,所述外管体1的厚度为2.0mm,宽度为10.0mm;所述外管体1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厚度为0.5mm的加强片2,所述2个加强片2之间设有内翅片3;所述内翅片3沿其径向为折线形设置,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5,所述扰流槽5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所述内翅片3沿其轴向为折线形设置,使其轴向的扰流槽5沿其轴向左右交错分布,所述扰流槽5的槽底宽度为3.25mm,扰流槽两侧壁的夹角为4°。图1仅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扰流槽5的实际数量根据扰流槽5槽底宽度以及外管体1的宽度而定。实施例2由图1-2所示,本技术的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1,所述外管体1的厚度为20.0mm,宽度为300.0mm;所述外管体1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加强片2,所述2个加强片2之间设有内翅片3;所述内翅片3沿其径向为折线形设置,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5,扰流槽5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所述内翅片3沿其轴向为折线形设置,使其轴向的扰流槽5沿其轴向左右交错分布,所述扰流槽5的槽底宽度为3.25mm,扰流槽两侧壁的夹角为4°,所述扰流槽5的槽底与外管体1的内壁接触;本实施例的横截面图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但区别之处在于,槽口向下的扰流槽5的两个侧面相对设有多个凸点6,槽口向上的扰流槽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加强片,所述2个加强片之间设有内翅片;所述内翅片沿其径向为折线形设置,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所述扰流槽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油冷器管,包括外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两侧内壁各设有1个加强片,所述2个加强片之间设有内翅片;所述内翅片沿其径向为折线形设置,形成多个槽口上下交错分布的扰流槽,所述扰流槽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油冷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的厚度为2.0-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油冷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的宽度为10.0-3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平梁立兴黄乃玉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市安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