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9585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及系统,所述底泥处理方法包括:将底泥疏浚至沉淀池,其中,在将底泥通过传输系统疏浚至沉淀池的过程中,将药剂加入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传输系统中混合,使得底泥在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将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将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浆进行脱水干化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节约后续的水处理成本、提高底泥处理效率。

A method and system of sediment treatment in desilting, dewatering and drying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河道包含上层水体和底泥,其中,上层水体的水质通常是达到地表水指标的,然而,由于人类生活排放污水、氮磷肥料、其余有机物分解等,导致河道底泥除包含各种有机矿物质成分外,还可能具备黑臭底泥的所有条件。通常,在清淤工程中,需要对河道底泥进行疏浚,而疏浚往往会扰动底泥,使其释放大量有害物质悬浮于水体中,导致清淤工程中尾水不达标。现有技术中,将底泥疏浚至沉淀池,底泥在沉淀池中自然沉降,将自然沉降的上清液直接排放至原河道,将底泥进行脱水干化,将脱水干化获得的压榨水进行尾水处理后,排放至原河道。这一流程复杂,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底泥处理方式流程复杂,底泥处理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所述底泥处理方法包括:a.将底泥疏浚至所述沉淀池,其中,在将底泥通过所述传输系统疏浚至所述沉淀池的过程中,将药剂加入所述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所述传输系统中混合,使得底泥在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b.将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c.将所述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浆进行脱水干化处理。可选地,步骤c之后还包括:d.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排放至所述沉淀池。可选地,步骤c之后还包括:e.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排放至尾水池,再通过尾水池排放至原河道,或者,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直接排放至原河道。可选地,所述药剂用于增强底泥离子浓度。可选地,所述药剂用于将底泥中的颗粒物吸附成团。可选地,所述药剂包括第一药剂和第二药剂,所述第一药剂用于增强底泥离子浓度,所述第二药剂用于将底泥中的颗粒物吸附成团;所述将药剂加入所述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所述传输系统中混合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药剂加入底泥后,将所述第二药剂加入底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适用所述底泥处理方法的底泥处理系统,包括:加药装置、传输系统以及沉淀池;所述加药装置连通至所述传输系统,所述传输系统连通至所述沉淀池。可选地,所述传输系统包括混合装置、入料管以及出料管,所述入料管与所述混合装置的入料口连接,所述出料管的一端与所述混合装置的出料口连接,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池连接。可选地,所述混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混合器,所述加药装置与所述混合器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连接。可选地,所述混合器互相通过连接管串联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传输系统中将药剂添加,并通过传输系统中混合装置将药剂与底泥搅拌,使药剂与底泥充分反应,使得底泥一出传输系统就在沉淀池中沉淀,使得有害物质随泥从水体中沉淀出来,不管是沉淀池中的上清液,还是底泥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均达标,可直接排放至原河道,而无需再进行尾水处理,节约处理流程,且能保证排出至河道的水质更好,因为无需再设置尾水处理这一步骤,在实际工程中,无需设置对应的装置、工序以及准备对应药剂,节约后续的水处理成本,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底泥处理系统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底泥处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底泥处理系统又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混合装置;2-入料管;3-出料管;4-加药装置;5-沉淀池;6-连接管;11-混合装置的入料口;12-混合装置的出料口;13-混合装置的加药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将底泥疏浚至沉淀池,自然沉降一段时间后,将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将底泥进行脱水,将脱水获得的尾水排放至尾水池,在尾水池中进行尾水处理操作,在尾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原河道。其中,尾水处理操作,可能包含两种方式:一、根据尾水中的超标成分进行针对性去除处理,例如,尾水中氮超标,则加去除氮的药剂,尾水中磷超标,则加去除磷的药剂。其存在的问题为:去除一种成分时,可能导致另一种成分超标,例如在去除氮时,可能使尾水中的磷含量增加,则需进一步处理磷,而在处理磷时,又可能导致其他有害成分增加,则又要进一步处理该其他有害成分,这样会使得尾水处理的工序增加,流程变长,较为繁琐。二、加药剂使超标成分随泥沉淀。其存在的问题为:在尾水池中加药剂后,对上清液简单过滤后排至原河道,对沉淀物需再次进行脱水干化,即其整个流程需经历两次过滤、两次脱水干化,可能需要准备双份设备,成本高,流程繁琐。除有关尾水处理的上述不足之外,在自然沉降后,就把自然沉降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中,因自然沉降的沉降效果有限,上清液中还是含有大量泥,因泥中含有害物质,其直接排放会对原来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可见现有的底泥处理方式/流程,将底泥中超标成分的主要处理操作放在尾水处理步骤中,不管是工程效率,还是排放至原河道的水的净化效果,都有些不尽人意。考虑到现有底泥处理方式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在将底泥脱水前,就将泥水进行分离处理,使得尾水中仅含少量有害成分,无需进行上述尾水处理操作。专利技术人在进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方案的构思时,发现最好不在沉淀池中进行添加化学药剂进行沉降等处理操作,因为沉淀池通常较大,若直接在沉淀池中加入化学药剂,则有加入药剂无法与底泥充分混合的问题,对于沉淀池来说,若在其中加入混合器/搅拌装置,则一是因为与其“沉淀”功能不符,且在实际的清淤工程中,为保证清淤效率,底泥不能在沉淀池中停留太长时间,若在其中加药搅拌一段时间,再停止搅拌,沉淀一段时间,则在沉淀池中需停留很长时间,这与工程效率要求不符;二是因为无法对药剂量进行定量分析,无法确定合适的药剂量,无法在沉淀效果与药剂成本之间做出合理平衡,因而在工程上的可操作性较差。基于上述考虑,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如图1为本专利技术底泥处理方法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所述底泥处理方法包括:a.将底泥疏浚至所述沉淀池,其中,在将底泥通过所述传输系统疏浚至所述沉淀池的过程中,将药剂加入所述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所述传输系统中混合,使得底泥在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b.将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c.将所述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浆进行脱水干化处理。在底泥疏浚过程中,因底泥被扰动,使得疏浚至沉淀池的底泥成为水含量较高的泥水混合物。在将底泥通过传输系统输送至沉淀池时,通过加药装置将药剂加入输送的底泥中,通过传输系统中的混合器,使得药剂与底泥搅拌混合,充分反应,使得到达沉淀池中的为与药剂充分混合的底泥,底泥在一到达沉淀池时就迅速泥水分离,其中,底泥中的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处理方法包括:/na.将底泥疏浚至沉淀池,其中,在将底泥通过传输系统疏浚至所述沉淀池的过程中,将药剂加入所述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所述传输系统中混合,使得底泥在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nb.将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nc.将所述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浆进行脱水干化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淤脱水干化工程中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处理方法包括:
a.将底泥疏浚至沉淀池,其中,在将底泥通过传输系统疏浚至所述沉淀池的过程中,将药剂加入所述传输系统,底泥与药剂在所述传输系统中混合,使得底泥在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
b.将所述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排放至原河道;
c.将所述沉淀池中沉淀的泥浆进行脱水干化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之后还包括:
d.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排放至所述沉淀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之后还包括:
e.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排放至尾水池,再通过尾水池排放至原河道,或者,将所述泥浆脱水干化获得的尾水直接排放至原河道。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用于增强底泥离子浓度。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用于将底泥中的颗粒物吸附成团。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元洪吴良勇殷航俊王杰姜欢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