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679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包括:固定钳夹,用于夹持于上臂上用来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位置;六面体垫枕,用于垫在前臂与上臂之间起支撑作用;定位片,包含多个,可粘贴分布于上臂上且能够在X光透视下显影;瞄准器,用于斜跨肘关节对克氏针的打入进行导向;克氏针折弯器,用于在克氏针打入骨折断端以后,将克氏针外露部分充分折弯。固定钳夹包括分别紧贴于上臂前侧和后侧的前夹板和后夹板以及夹持于前夹板和后夹板上的固定夹,前夹板上设置有与腕关节连接的第一绑带。解决了现有微创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过程中骨位维持困难、定位难的问题。

Cross Kirschner wir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
技术介绍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伸直型骨折占90%以上,屈曲型相对少见,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保守治疗要求高,复位成功后夹板固定再移位发生率高,常遗留肘内外翻畸形,且Volkmann血性肌挛缩时有发生。而采用切开手术治疗,创伤大、出血多,有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的风险,并发症多,并遗留手术瘢痕,影响美观。而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辅助克氏针固定因固定可靠、创伤小、出血少,防止复位术后骨折的再移位,手术后能及早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好,无手术瘢痕,也减少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创性损伤。已成为一种趋势,为医患所接受并广泛开展。现有微创交叉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很难维持骨位;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定位机构导致需要反复透视,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遭受射线的辐射量;在打入克氏针时,往往是凭借医生的经验操作,很容易导致克氏针的方向偏移而误伤神经血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解决了现有微创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过程中骨位维持困难、定位难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包括:用于夹持于上臂上用来保持复位后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钳夹,用于垫在前臂与上臂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六面体垫枕,多个可拆卸分布于上臂上且能够在X光透视下显影的定位片,用于斜跨肘关节对克氏针的进针方向进行导向的瞄准器,及用于在克氏针插入以后,将克氏针外露部分折弯的克氏针折弯器。进一步地,固定钳夹包括分别紧贴于上臂前侧和后侧的前夹板和后夹板以及夹持于前夹板和后夹板上的固定夹,前夹板上设置有与腕关节连接的第一绑带。进一步地,前夹板包括前夹板本体,前夹板本体邻近前臂的一端设置有呈弧形上翘30°的抵接部,抵接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弧形槽,邻近抵接部的前夹板本体上埋设有多根第一金属标记线,前夹板本体远离抵接部的一端通过转动连接的塑料环连接有第一绑带。前夹板本体紧贴于上臂的前面,抵接部的外表面与肘窝接触,弧形槽使抵接部形成U型的结构可防止前夹板对肘窝的压迫;通过第一绑带能够与腕关节缠绕绑接,转动连接于前夹板本体塑料环上的第一绑带,能够对腕关节实现旋前或旋后位即刻固定,提高方便性。通过无菌绷带系在塑料环上实现第一绑带的缠绕固定功能。进一步地,固定夹包括前夹柄和后夹柄,前夹柄与后夹柄的把手端通过枢轴连接,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前夹柄和后夹柄上,前夹柄固定于前夹板上,后夹柄固定于后夹板上。在枢轴和扭簧的作用下使前夹板和后夹板形成一个夹子形态,能够从肘关节的内侧或外侧对已经复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快速固定,提高工作效率,有了扭簧的扭力作用使夹持更加稳固。进一步地,前夹板上沿长度方向并排间隔固定有三个圆柱体,前夹柄上设置有供三个圆柱体穿过的条形孔,三个圆柱体中两侧的圆柱体低于中间的圆柱体,中间的圆柱体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通过三个圆柱体对固定夹的定位作用,防止前夹板相对于固定夹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通过锁紧螺母与中间的圆柱体的螺纹连接锁紧来限制固定夹相对于前夹板在竖直方向上的移位,进而使得固定夹能够稳固地将前夹板和后夹板与上臂远端夹持固定到一起,完成对已复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从上臂前侧和后侧进行快速夹持固定而维持骨位。条形孔使得前夹板能够在前夹柄上左右移动一定距离,防止前夹板与肘部接触。进一步地,后夹板包括后夹板本体,后夹板本体邻近上臂的一端设置有呈弧形上翘30°的定位部,后夹板本体的长度大于前夹板本体,邻近定位部的后夹板本体上埋设有多根第二金属标记线,相邻第二金属标记线与相邻第一金属标记线之间的间隔不同,第二金属标记线与第一金属标记线的长度不同,夹板一侧可见外露金属标记线。后夹板用于紧贴于肘关节的后方,定位部的内表面与肘关节后方抵接,通过第二金属标记线在X光射线透视下显示后夹板的位置,通过第一金属标记线在X光射线透视下显示前夹板的位置,进而通过正位片能够精确判断骨折线与第一金属标记线和第二金属标记线的相对位置。后夹板本体上沿长度方向并排间隔固定有三个圆柱体,后夹柄上设置有供三个圆柱体穿过的圆形孔,三个圆柱体中两侧的圆柱体低于中间的圆柱体,中间的圆柱体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可将后夹板与后夹柄整体固定在一起,前夹柄与后夹柄上均有套孔设计及锁紧螺母固定,可从前、后夹板的两侧对两块夹板进行组装固定,提高操作的方便性。进一步地,前夹板与后夹板与皮肤接触面均固定有松软的棉质层。通过松软的棉质层能够吸汗,也能够提高与人体接触的柔软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进一步地,前夹板本体邻近抵接部处固定有第二绑带,第二绑带上设置有粘扣带。在固定夹将前夹板和后夹板夹持已复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以后,通过第二绑带对前夹板和后夹板进行绑扎,提高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的牢固性,通过粘扣带可快速实现第二绑带的绑扎和拆卸。进一步地,锁紧螺母的顶面上固定有转动把手。便于医护人员直接通过转动把手来转动锁紧螺母,提高方便性。进一步地,六面体垫枕为梯形块,在梯形块的多对对称面上设置有分别与前臂和上臂抵接的凹槽。呈梯形块形状的六面体垫枕刚好匹配微创交叉克氏针治疗手术过程中小儿前臂与上臂之间的位置间隔,通过凹槽的卡位作用,能够提高六面体垫枕的稳固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六面体垫枕可横向放置也可竖直放置,具体的放置方式需要根据前臂与上臂之间的夹角确定,六面体垫枕起着杠杆支点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方案中的辅助外固定器械能够对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对前臂旋前或旋后位进行即刻固定。即:在复位以后,能够维持骨位,防止复位后骨折再移位。解放术者用于保持骨位的双手,减少术者及患儿X光射线辐射,防止职业暴露。具有辅助固定、辅助定位、操作简单、拆卸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辐射,保护医生和患者。设置在前夹片和后夹片上的第一金属标记线和第二金属标记线以及定位片均能够在X光射线下显影,在C型臂X光机正位片及侧位片下通过定位片及前后夹板的金属标记线综合判定克氏针进针方向,提高判断效率和判断准确性,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量;通过瞄准器能够提高克氏针进针的准确性,减少溢针,避免克氏针偏移而误伤神经血管;克氏针折弯器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克氏针充分有效折弯,达到省力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并可将克氏针针尾埋于皮肤之下,减少克氏针针尾留在皮肤外引起针道感染及护理不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固定钳夹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夹板;11、前夹板本体;12、抵接部;13、弧形槽;14、第一金属标记线;2、后夹板;21、后夹板本体;22、定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n用于夹持于上臂上用来保持复位后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钳夹,用于垫在前臂与上臂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六面体垫枕,多个可拆卸分布于上臂上且能够在X光透视下显影的定位片,用于斜跨肘关节对克氏针的进针方向进行导向的瞄准器,及用于在克氏针打入骨折断端以后,将克氏针外露部分折弯的克氏针折弯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夹持于上臂上用来保持复位后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钳夹,用于垫在前臂与上臂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六面体垫枕,多个可拆卸分布于上臂上且能够在X光透视下显影的定位片,用于斜跨肘关节对克氏针的进针方向进行导向的瞄准器,及用于在克氏针打入骨折断端以后,将克氏针外露部分折弯的克氏针折弯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钳夹包括分别紧贴于上臂前侧和后侧的前夹板和后夹板以及夹持于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上的固定夹,所述前夹板上设置有与腕关节连接的第一绑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包括前夹板本体,所述前夹板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呈弧形上翘30°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弧形槽,邻近所述抵接部的前夹板本体中埋设有多根第一金属标记线,所述前夹板本体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通过转动连接的塑料环连接有第一绑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包括前夹柄和后夹柄,所述前夹柄与所述后夹柄的把手端通过枢轴连接,所述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夹柄和所述后夹柄上,所述前夹柄固定于所述前夹板上,所述后夹柄固定于所述后夹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辅助外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上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琦谭天林黄晓蓉唐光辉颜月红余洋姚书煌尉伟卫王权印黄真诚邹先福杜松陈玉琼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