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8633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顶端与加热盘固定连接,适于调节加热盘与内底面间距离;内锅,与容纳腔同轴设置,适于沿容纳腔轴向伸缩,内锅底部与加热盘抵合。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内锅和可升降的加热盘,使得内锅的容积可变,同时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量保持不变,这样在内锅容积变小时,就提高了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效率,可以在加热盘接近容纳腔内底面,完成温度要求低容量要求大的煲汤与煮饭功能,又可以在加热盘远离容纳腔内底面,进行温度要求较高容量要求低的炒、煎、烤等功能,提高了烹饪装置应用功能少且受限的缺陷,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

A cook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烹饪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发热盘是电饭煲的主要发热元件,通常为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发热盘放在内锅下面,取下内锅就可以看见。现有技术中,电饭煲中发热盘都是固定在机座上,不能移动,对内锅的加热位置和加热量较为固定,而内锅的较大容积和放置深度,使得电饭煲的功能仅仅局限在煮饭或煲汤,无法进行相关炒锅、煎锅、烤盘类功能,限制了电饭煲的适用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饭煲应用功能受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顶端与加热盘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内锅,与所述容纳腔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所述内锅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容纳腔内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适于与所述加热盘旋转卡合固定。容纳腔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底座沿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旋转。若干突出部,沿所述加热盘边缘处水平方向突出设置;卡合部,为同一水平高度设置的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容纳腔内壁朝向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方向突出设置,与所述突出部对应设置,适于承接所述突出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加热盘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端与所述底座上表面滑动连接;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交叉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移动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端与所述加热盘底面滑动连接;限位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上表面和所述加热盘底面,适于限位并使所述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沿固定方向运动。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上设置有限位杆;限位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合部,所述夹合部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容纳所述第一移动端或所述第二移动端;夹合部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容纳孔适于容纳并卡合所述限位杆。支撑组件还包括动力部,所述动力部适于为所述支撑组件的升降提供动力。动力部为电推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推杆包括伸长杆,所述伸长杆的端部与所述加热盘下表面抵接。内锅包括:第一锅体,为环状设置的柔性件,与所述容纳腔卡合,适于在所述容纳腔径向伸缩;第二锅体,为盘状设置的刚性件,与所述第一锅体固定连接,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第一锅体包括:卡接部,呈环形弧状设置,半径大于所述容纳腔口半径,与所述容纳腔口抵接并卡合;折叠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分别连接固定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二锅体。烹饪装置为电饭煲。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顶端与加热盘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内锅,与所述容纳腔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所述内锅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加热盘固定在可升降的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设置在外锅的容纳腔内底面上,这样使得加热盘可以在容纳腔内升降,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内锅和可升降的加热盘,使得内锅的容积可变,同时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量保持不变,这样在内锅容积变小时,就提高了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效率,这样设置可以在加热盘接近容纳腔内底面,内锅容积较大时,完成温度要求低容量要求大的煲汤与煮饭功能,又可以在加热盘远离容纳腔内底面,内锅容积较小时,进行温度要求较高容量要求低的炒、煎、烤等功能,提高了烹饪装置应用功能少且受限的缺陷,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烹饪装置,容纳腔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底座沿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旋转。在容纳腔内设置可旋转的底座,支撑组件与底座固定,同时,支撑组件和加热盘固定连接,所以底座的旋转可以带动加热盘的旋转,旋转后加热盘可以与卡合部固定连接,由于加热盘与可伸缩的内锅底部抵合,承受内锅在收缩过程中带来的压力,所以容纳腔内壁上的卡合部可以有效的补充固定加热盘,降低了支撑组件承受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烹饪装置,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合部,所述夹合部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容纳所述第一移动端或所述第二移动端;所述夹合部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容纳孔适于容纳并卡合所述限位杆。限位部通过夹合部对于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运动行程和运动方向起到了限位效果,保证了两个连杆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两个连杆的承力能力,避免了两个连杆的倾覆或侧翻,保证了装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烹饪装置,动力部为电推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推杆包括伸长杆,所述伸长杆的端部与所述加热盘下表面抵接。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电推杆,一方面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运动提供动力来源,和辅助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伸长杆的伸出长度来控制加热盘的升降运动行程,同时控制方便,加热盘的运动较为精确,便于用户对于加热和烹饪的温度以及内锅容积的控制。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烹饪装置,第一锅体包括:卡接部,呈环形弧状设置,半径大于所述容纳腔口半径,与所述容纳腔口抵接并卡合;折叠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分别连接固定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二锅体。将呈柔性设置的第一锅体分为卡接部和折叠部,在保证在容纳腔顶端固定的同时,通过轴向伸缩的折叠部提高了容纳腔收缩的幅度,降低了内锅的容积下限,使得加热盘对第二锅体的加热量可以满足的炒、煎、烤等功能,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装置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装置中限位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锅;2-内锅;3-支撑组件;4-加热盘;5-底座;11-容纳腔;111-卡合部;21-第一锅体;22-第二锅体;211-卡接部;212-折叠部;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10-限位杆;311-第一固定端;312-第一移动端;321-第二固定端;322-第二移动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锅(1),包括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组件(3)顶端与加热盘(4)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4)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n内锅(2),与所述容纳腔(11)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11)轴向伸缩,所述内锅(2)底部与所述加热盘(4)抵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1),包括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组件(3)顶端与加热盘(4)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4)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
内锅(2),与所述容纳腔(11)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11)轴向伸缩,所述内锅(2)底部与所述加热盘(4)抵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1)内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卡合部(111),所述卡合部(111)适于与所述加热盘(4)旋转卡合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1)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5),所述底座(5)与所述支撑组件(3)固定连接,所述底座(5)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底座(5)沿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干突出部(41),沿所述加热盘(4)边缘处水平方向突出设置;
所述卡合部(111),为同一水平高度设置的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容纳腔(11)内壁朝向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方向突出设置,与所述突出部(41)对应设置,适于承接所述突出部(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
第一连杆(31),包括第一固定端(311)和第一移动端(312),所述第一固定端(311)与所述加热盘(4)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端(312)与所述底座(5)上表面滑动连接;
第二连杆(32),与所述第一连杆(31)交叉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连杆(31)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2)包括第二固定端(321)和第二移动端(322),所述第二固定端(321)与所述底座(5)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端(322)与所述加热盘(4)底面滑动连接;
限位部(33),分别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黎文彬李秋雨陈冬冬潘泽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