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和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703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防撞单元以及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旋转防撞单元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上均开设有轴孔;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轴接于所述支座中,所述旋转单元具有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的壳体,所述壳体中填充有吸能材料,所述吸能材料具有弹性变形量。由于旋转单元采用了壳体,且壳体材料为纤维增强材料,因此旋转单元壳体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具有耐磨性能,在受船舶撞击时不易损坏。并且旋转单元轴接于支座中,支座包括相对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和第二臂上设置有轴孔,因此结构简约、轻巧,易于制造和安装。

A rotating collision avoidance unit and a collision avoidance device based on the rotating collision avoidance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和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转防撞单元,还涉及一种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交通网络的发达和快速发展,跨海大桥的数量急剧增多,而每年因船舶通航造成冲撞桥墩形成重特大事故的也屡有发生,因而,支撑桥梁的桥墩的防护对保护桥梁的安全和维持桥梁运输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桥墩防护目前常见的有固定式防护设施、自浮式防护设施、孤岛式防护、薄层滩涂式、混凝土固定桩防护、金属桩防护等多种防护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依据桥梁实际的地理环境进行组合式应用。对于外置旋转式防撞装置,现有已存在一些结构探索,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172811Y”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码头防撞垫”,防撞垫轴接在支座上,但是其防撞垫的结构强度较差,易磨损破坏。公布号为“CN109338954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钢板-聚氨酯组合式桥墩防撞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701714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撞击桥墩”,这两个方案公开的防撞结构均稍显复杂、且不易安装。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具有较大强度且结构简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它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上均开设有轴孔;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轴接于所述支座中,所述旋转单元具有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的壳体,所述壳体中填充有吸能材料,所述吸能材料具有弹性变形量。可选地,所述旋转单元大致为圆柱形或球形。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厚度为2mm~30mm。可选地,所述吸能材料为有机泡沫。可选地,所述支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其采用前述的任一旋转防撞单元。可选地,所述旋转防撞单元中的所述支座用于安装在桥墩外壁。可选地,多个所述旋转防撞单元用于分布于所述桥墩外壁至少一部分周长。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防撞单元用于分布于所述桥墩上朝向船只行进通道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防撞单元用于分布于所述桥墩整个周长。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旋转防撞单元以及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由于旋转单元采用了壳体,且壳体材料为纤维增强材料,因此旋转单元壳体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具有耐磨性能,在受船舶撞击时不易损坏。并且旋转单元轴接于支座中,支座包括相对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和第二臂上设置有轴孔,因此结构简约、轻巧,易于制造和安装。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旋转防撞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旋转单元断面图;图3是图1所示旋转防撞单元安装于桥墩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支座;2、第一臂;3、第二臂;4、轴孔;5、底盘;6、旋转单元;7、壳体;8、吸能材料;9、安装孔;10、转轴;11、芯棒;20、桥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旋转防撞单元包括支座1和旋转单元6。旋转单元6轴接于支座1中。支座1由钢材料制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2和第二臂3,通过底盘5将第一臂2和第二臂3相连接固定。第一臂2和第二臂3上开设有轴孔4。轴孔4用于安装转轴10。底盘5上开设有安装孔9,用于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将支座1安装于桥墩表面(参考图3)。支座1的结构简约、轻巧。本例设置了底盘5将第一臂2和第二臂3相连接,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不设置底盘5,比如将第一臂2和第二臂3之间为分离设置,且分别安装于桥墩。旋转单元6具有壳体7,壳体7基本覆盖旋转单元6,壳体7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如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增强树脂基材料。壳体7的厚度为2mm~30mm。因此,壳体7具有较高的强度,且长期浸泡于水中也不易损坏,能够防腐蚀。如图2,壳体7和芯棒11之间填充有吸能材料8。吸能材料8为有机泡沫,材质可以为聚氨酯、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苯乙烯丙烯腈(SAN)以及聚乙烯(HPE)中的一种或多种。吸能材料8具有弹性变形量,用于被撞击时通过被压缩而吸收撞击能量。其中,芯棒11套设在转轴10外周。芯棒11的材料可以为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或金属,无特别限制。转轴10设置在芯棒11中心,且穿设在轴孔4中(参见图1)。并可以通过在转轴10端部拧入螺栓以限制转轴10窜动。旋转单元6的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从而在船只撞击时能够与船只有较大的接触面。其它实施方式中,旋转单元6的形状还可以为球形或其它形状。如图3,旋转防撞单元安装于桥墩20的表面,支座1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9(参见图1)而固定于桥墩20。旋转单元6轴接于支座1。如图4所示防撞装置,其采用图1所示旋转防撞单元。旋转防撞单元分布于桥墩20半个周长,旋转防撞单元所在的位置对应于桥墩20朝向船只行进通道,而桥墩20另一半未安装旋转防撞单元的部分由于不会与船只接触而无需安装防撞装置。因此,根据了航行情况在桥墩20周面选择性安装了旋转防撞单元,具有经济性。其它实施方式中,旋转防撞单元还可以分布于桥墩20整个周长。本例的旋转防撞单元以及基于旋转防撞单元的防撞装置,由于旋转单元6采用了一定厚度的壳体7,且壳体7材料为纤维增强材料,因此旋转单元6的壳体7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具有耐磨性能,在受船舶撞击时不易损坏。并且旋转单元6轴接于支座1中,支座1包括相对的第一臂2和第二臂3,第一臂2和第二臂3上设置有轴孔4用于穿设转轴10,因此结构简约、轻巧,易于制造和安装。另外,还可以根据桥墩形状选择旋转防撞单元安装的位置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支座(1),所述支座(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2)和第二臂(3),所述第一臂(2)和所述第二臂(3)上均开设有轴孔(4);/n旋转单元(6),所述旋转单元(6)轴接于所述支座(1)中,所述旋转单元(6)具有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的壳体(7),所述壳体(7)中填充有吸能材料(8),所述吸能材料(8)具有弹性变形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防撞单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支座(1),所述支座(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2)和第二臂(3),所述第一臂(2)和所述第二臂(3)上均开设有轴孔(4);
旋转单元(6),所述旋转单元(6)轴接于所述支座(1)中,所述旋转单元(6)具有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的壳体(7),所述壳体(7)中填充有吸能材料(8),所述吸能材料(8)具有弹性变形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防撞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6)大致为圆柱形或球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防撞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7)的厚度为2mm~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防撞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材料(8)为有机泡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王德松季乐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