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汽车仪表板总成包括:总成本体,所述总成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所述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计算公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优化汽车仪表板总成的结构,降低提取和定位难度,提高生产线柔性。
Automobile dashboard assembly and the automobile including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件设计和装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仪表板总成是汽车内饰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和匹配度是客户评审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汽车仪表板总成与车身的匹配好坏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在整车总装时,通常将仪表板各部分进行分装后,以总成形式装入白车身上,通过仪表板支架实现其和白车身之间的定位和连接。在汽车仪表板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前期对于车辆功能性的要求,也必须考虑现场实施时的特殊装配策略,尤其是仪表板总成与仪表板蒙皮匹配时,定位孔的设定位置应该足够精确,一旦存在不友好的涉及往往会大大增加后期匹配工作的难度。因此,需要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优化汽车仪表板总成的结构,降低提取和定位难度,提高生产线柔性。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包括:总成本体,所述总成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所述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式中:A: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直线距离,单位mm;B:第二定位销的位置偏差,单位mm;C:第一定位销与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直线距离,单位mm,其中,F1、F2、……、Fn分别为设置在仪表板蒙皮上且用于与总成本体匹配的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第二关键匹配特征、……、第n关键匹配特征,其中,F1与第一定位销之间距离最大;X: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位置偏差,单位mm;a:等腰三角形ABA的顶角以及等腰三角形CXC的顶角,单位°。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式中:A: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直线距离,单位mm;B:第二定位销的位置偏差,单位mm。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孔为腰型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孔沿着所述总成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孔沿着所述总成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包括第一销帽和从所述第一销帽中部延伸出的第一插头,所述第一插头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且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一销帽覆盖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销包括第二销帽和从所述第二销帽中部延伸出的第二插头,所述第二插头贯穿所述第二定位孔,且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二销帽覆盖在所述第二定位孔上。优选地,所述汽车仪表板总成还包括:密封垫,所述第一插头和/或所述第二插头上套设有所述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对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孔进行密封。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或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膨胀螺丝。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或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设置在车身相应位置的螺柱。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述的汽车仪表板总成。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设计总成本体时,可根据关键匹配特征以及尺寸分析,建立仪表板总成外观匹配的公差模型,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具体设定位置可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获取,同时总成本体与白车身定位是否匹配可通过计算公式验证。通过计算公式,准确定位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安装位置,通过对总成本体进行定位,可实现对仪表板总成上各个零件的精确定位,保证门饰板、窗框的平整度和间隙;而且在完成实际安装之前即可获取精确匹配的位置,避免部件之间的干涉,提供前瞻性指导,降低匹配难度,从而优化汽车仪表板总成的结构,降低提取和定位难度,提高生产线柔性。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汽车仪表板总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S1:第一定位销;S2:第二定位销;1:总成本体;2:仪表板蒙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汽车仪表板总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汽车仪表板总成包括:总成本体1、第一定位销S1和第二定位销S2。总成本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未标识)和第二定位孔(未标识);第一定位销S1可安装在第一定位孔内,第一定位销S1用于实现总成本体1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第二定位销S2可安装在第二定位孔内,第二定位销S2用于实现总成本体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其中,第一定位销S1和第二定位销S2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式中:A: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直线距离,单位mm;B:第二定位销的位置偏差,单位mm;C:第一定位销与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直线距离,单位mm,其中,F1、F2、……、Fn分别为设置在仪表板蒙皮上且用于与总成本体匹配的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第二关键匹配特征、……、第n关键匹配特征,其中,F1与第一定位销之间距离最大;X: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位置偏差,单位mm;a:等腰三角形ABA的顶角以及等腰三角形CXC的顶角,单位°。总成本体1在与白车身匹配时,需要将第一定位销S1安装到第一定位孔内,以便实现总成本体1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还需要将第二定位销S2安装到第二定位孔内,以便实现总成本体1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内饰件各零件要求匹配平整度和间隙,总成本体稳定定位可保证内饰各零件安装位置精确,从而保证汽车仪表板总成和其他内饰的匹配,达到设计要求的平整度和间隙。因此,需要保证每个关键位置能够实现良好的匹配,其中,关键匹配特征包括:与门饰板、窗框的平整度和间隙值等,具体表现为第一定位稍与仪表板蒙皮之间的距离,对每个关键匹配特征进行标识(如F1、F2、F3等)并进行测距,获取每个关键匹配特征与第一定位销之间距离顺序,当距离最大的关键匹配特征(F1)满足匹配公差的要求后,其他关键匹配特征(F2、F3等)因距离均小于距离最大的关键匹配特征(F1),则总成本体1与每个关键匹配特征均可以实现良好的匹配,则总成本体1可与白车身实现良好的匹配。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n总成本体,所述总成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n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n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所述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n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仪表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总成本体,所述总成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高度方向的定位;
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定位销可安装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销用于实现所述总成本体与所述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的定位;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
式中:A: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直线距离,单位mm;
B:第二定位销的位置偏差,单位mm;
C:第一定位销与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直线距离,单位mm,其中,F1、F2、……、Fn分别为设置在仪表板蒙皮上且用于与总成本体匹配的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第二关键匹配特征、……、第n关键匹配特征,其中,F1与第一定位销之间距离最大;
X:第一关键匹配特征的位置偏差,单位mm;
a:等腰三角形ABA的顶角以及等腰三角形CXC的顶角,单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仪表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两者位置关系满足以下计算公式:
式中:A: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直线距离,单位mm;
B:第二定位销的位置偏差,单位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仪表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