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04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顶部表面粘接有耐磨层,且所述耐磨层表面均匀分布有耐磨条纹,所述基材层底部表面均匀涂覆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底部粘接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顶部均匀连接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贴合连接在基材层底部表面,所述加强层底部表面连接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底部连接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底部表面粘接有转印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方便使用,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磨与机械性能,热稳定性高,能够使酸性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充分反应,提高了酸性墨水的转移率,织物印花图案精致、颜色鲜艳,能够有效防止转印膜出现变形或褶皱的现象,提高了转移印花的质量与效果。

An acid transfer printing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
本技术涉及转移印花
,具体为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
技术介绍
传统服装面料的印花多使用染色、上浆等方式,出来的效果过于呆板、暗淡、无立体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转移印花膜因此而催生和使用,利用该种工艺加工的布料,色彩绚丽,图案栩栩如生,立体感、饱满感较强,酸性墨水的转移印花技术是一种新的纺织印花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印花技术,数码转移印花无需对纺织品进行前处理,具有无需制版、节能节水、色彩丰富等优点,但是转印膜贴在纺织品上导致纺织品只有单面受到热压,从而会影响到染色的深度,使得纺织品透印不够,在转移印花过程中,转印膜可能会出现变形或褶皱的情况,影响转移印花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如何设计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磨与机械性能,热稳定性高,能够使酸性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充分反应,提高了酸性墨水的转移率,织物印花图案精致、颜色鲜艳,能够有效防止转印膜出现变形或褶皱的现象,提高了转移印花的质量与效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顶部表面粘接有耐磨层,且所述耐磨层表面均匀分布有耐磨条纹,所述基材层底部表面均匀涂覆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底部粘接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顶部均匀连接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贴合连接在基材层底部表面,所述加强层底部表面连接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底部连接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底部表面粘接有转印层,所述转印层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花型层、着色层与底胶层,且所述底胶层均匀涂覆在着色层表面。进一步而言,所述基材层设为PP膜层,所述加强层设为PET膜层,且所述基材层与加强层的厚度均设为50微米。进一步而言,所述加强筋呈长条状,且所述加强筋嵌入在粘合层内部。进一步而言,所述缓冲层的厚度设为20-40微米。进一步而言,所述隔离层与转印层之间均匀涂覆有干燥涂层,且所述干燥涂层由粘合剂、无机物与吸水树脂组成。进一步而言,所述转印层由墨水吸收剂、粘结剂、表面活性剂与酸性反应助剂组成。进一步而言,所述花型层底部表面分布有转印花纹,且所述着色层均匀涂覆在转印花纹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酸性转移印花膜,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方便使用,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磨与机械性能,热稳定性高,能够使酸性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充分反应,提高了酸性墨水的转移率,织物印花图案精致、颜色鲜艳,能够有效防止转印膜出现变形或褶皱的现象,提高了转移印花的质量与效果,通过耐磨层的设置,提升了表面的耐磨性能,通过加强层与加强筋的设置,增加了基材层的强度与韧性,防止发生变形或褶皱,提升了整体的机械性能,通过缓冲层与隔离层的设置,能够缓冲转移印花受到的热压,使得热压均匀传导,热稳定性较高,使其转移印花更稳定,通过底胶层的设置,能够防止着色层的酸性染料被氧化,有效保护了转印层,同时能够与布料良好的粘合,提升了印花的效果,所以该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垂直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转印层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基材层;2、耐磨层;3、耐磨条纹;4、粘合层;5、加强层;6、加强筋;7、缓冲层;8、隔离层;9、转印层;10、花型层;11、着色层;12、底胶层;13、干燥涂层;14、转印花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包括基材层1,所述基材层1顶部表面粘接有耐磨层2,且所述耐磨层2表面均匀分布有耐磨条纹3,提升了耐磨性能,所述基材层1底部表面均匀涂覆有粘合层4,所述粘合层4底部粘接有加强层5,所述加强层5顶部均匀连接有加强筋6,且所述加强筋6贴合连接在基材层1底部表面,能够增加了基材层1的强度与韧性,防止发生变形或褶皱,提升了整体的机械性能,所述加强层5底部表面连接有缓冲层7,所述缓冲层7底部连接有隔离层8,能够缓冲转移印花受到的热压,使得热压均匀传导,热稳定性较高,使得转移印花更稳定,所述隔离层8底部表面粘接有转印层9,所述转印层9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花型层10、着色层11与底胶层12,且所述底胶层12均匀涂覆在着色层11表面,能够防止着色层11的酸性染料被氧化,有效保护了转印层9,便于转移印花。更具体而言,所述基材层1设为PP膜层,所述加强层5设为PET膜层,且所述基材层1与加强层5的厚度均设为50微米,增加了基材层1的强度与韧性,稳定可靠,所述加强筋6呈长条状,且所述加强筋6嵌入在粘合层4内部,起到加强与支撑的作用,避免发生变形或褶皱,所述缓冲层7的厚度设为20-40微米,能够缓冲转移印花受到的热压,所述隔离层8与转印层9之间均匀涂覆有干燥涂层13,且所述干燥涂层13由粘合剂、无机物与吸水树脂组成,有效保护转印层9,当印花完成后便于转印层9的分离,所述转印层9由墨水吸收剂、粘结剂、表面活性剂与酸性反应助剂组成,能够使酸性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充分反应,提高了酸性墨水的转移率,所述花型层10底部表面分布有转印花纹14,且所述着色层11均匀涂覆在转印花纹14表面,使得织物印花图案精致、颜色鲜艳,印花效果好。本技术改进于:该种酸性转移印花膜,通过耐磨层2的设置,提升了基材层1表面的耐磨性能,通过加强层5与加强筋6的设置,增加了基材层1的强度与韧性,防止发生变形或褶皱,提升了整体的机械性能,通过缓冲层7与隔离层8的设置,能够缓冲转移印花受到的热压,使得热压均匀传导,热稳定性较高,使其转移印花更稳定,提高了转移印花的质量,通过干燥涂层13的设置,能够保持转印层9的干燥,当印花完成后便于转印层9的分离,通过底胶层12的设置,能够防止着色层11的酸性染料被氧化,有效保护了转印层9,同时能够与布料良好的粘合,提升了印花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包括基材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顶部表面粘接有耐磨层(2),且所述耐磨层(2)表面均匀分布有耐磨条纹(3),所述基材层(1)底部表面均匀涂覆有粘合层(4),所述粘合层(4)底部粘接有加强层(5),所述加强层(5)顶部均匀连接有加强筋(6),且所述加强筋(6)贴合连接在基材层(1)底部表面,所述加强层(5)底部表面连接有缓冲层(7),所述缓冲层(7)底部连接有隔离层(8),所述隔离层(8)底部表面粘接有转印层(9),所述转印层(9)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花型层(10)、着色层(11)与底胶层(12),且所述底胶层(12)均匀涂覆在着色层(11)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包括基材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顶部表面粘接有耐磨层(2),且所述耐磨层(2)表面均匀分布有耐磨条纹(3),所述基材层(1)底部表面均匀涂覆有粘合层(4),所述粘合层(4)底部粘接有加强层(5),所述加强层(5)顶部均匀连接有加强筋(6),且所述加强筋(6)贴合连接在基材层(1)底部表面,所述加强层(5)底部表面连接有缓冲层(7),所述缓冲层(7)底部连接有隔离层(8),所述隔离层(8)底部表面粘接有转印层(9),所述转印层(9)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花型层(10)、着色层(11)与底胶层(12),且所述底胶层(12)均匀涂覆在着色层(11)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性转移印花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设为PP膜层,所述加强层(5)设为PET膜层,且所述基材层(1)与加强层(5)的厚度均设为50微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璟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