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910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上模板设置有连通下侧面的安装槽,该安装槽成竖向倾斜设置,该安装槽内滑动装设有弹性压合组件,该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凸出于上模板的下侧面,弹性压合组件包括第一压合块、第二压合块、驱动第一压合块顶出的第一弹性件和驱动第二压合块顶出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一压合块和第二压合块的下侧面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抵接外沿,该抵接外沿与上模板的下侧面连接。机构应用至五金件压合注塑模具中,安装槽的倾斜设置,致使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向上模板下侧面的中间偏移,达到第一次压合时不会直接接触到五金件的内侧壁,有效解决了因为强压合模导致五金件内侧壁出现的铲粉情况。

Elastic press mechanism for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结构
,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模具业内智能手机面壳生产因五金件铲粉导致不良率约占10%-25%,给五金件供应商、注塑生产厂家加工成本持续走高;而注塑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产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注塑成型周期、产品质量、测试性能不稳定,因模具行业水平所限迫使客人降低品质标准。行业内常见智能手机面壳铲粉常规结构是,把要注塑成型的五金件放置在前模仁上或后模仁上,用针或管位定位,五金件放在模仁上后吸收到模温和料温的热量,这时五金件会有一个自然膨胀轻微变形的过程,合模时采用的是强压合模成型,如五金件变形公差越大制造出来的不良品有两种1.五金件铲粉;2产品有毛边,这样的结构会给量产带来很大的制造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该机构应用至五金件压合注塑模具中,安装槽的倾斜设置,致使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向上模板下侧面的中间偏移,达到第一次压合时不会直接接触到五金件的内侧壁,有效解决了因为强压合模导致五金件内侧壁出现的铲粉情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包括上模板,所述上模板设置有连通下侧面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一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88度,该安装槽内滑动装设有弹性压合组件,该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凸出于上模板的下侧面,所述弹性压合组件包括第一压合块、第二压合块、驱动第一压合块顶出的第一弹性件和驱动第二压合块顶出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一压合块和第二压合块的下侧面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抵接外沿,该抵接外沿与上模板的下侧面连接。优选的,所述弹性压合组件的侧壁与安装槽的侧壁贴合滑动连接,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向上模板下侧面的中间偏移。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块卡接有安装座以及装设于安装座贯穿延伸至第一压合块下侧面的第三压合块,该安装座设置有行程限位凹槽,第三压合块设置有延伸至行程限位凹槽的抵接凸台,该第三压合块连接驱动其顶出的第三弹性件。优选的,所述安装座和第三压合块的数量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安装座和第三压合块排列设置于第一压合块。优选的,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第一浮动限位槽和第二浮动限位槽,所述第一压合块卡接有延伸连接第一浮动限位槽的第一浮动限位件,第二压合块卡接有延伸连接第二浮动限位槽的第二浮动限位件。优选的,所述第二压合块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第二压合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压合块的两端,该第一压合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槽,两个第二压合块均设置有与滑槽对应的滑动凸台。优选的,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两个安装槽,该两个安装槽成并列设置,所述弹性压合组件设置有两个,该两个弹性压合组件分别对应两个安装槽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在实际生产活动过程中,该机构设计应用于五金件注塑模具内,即结合其他模具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然后通过对五金件注塑成型得到产品,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可参考常规的模具结构设计,也可参考本申请附图展示的结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得知可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本申请机构应用至五金件注塑模具中的作业过程,五金件定位放置于下模板上侧面,然后上模板带动弹性压合组件一同下压,下压过程中,弹性压合组件会先抵接五金件的上侧面,完成一次压合,随后进行二次压合,此时上模板下侧面设置的轮廓凸台才与五金件内侧壁抵接,完成二次压合后便开始注塑,注塑完成得到产品,脱模时因弹性件的设置,第一压合块和第二压合块会有一个前推的力,使得成型产品迅速与上模板下侧面脱离。因安装槽的倾斜设置,弹性压合组件的下侧面向上模板下侧面的中间偏移,导致弹性压合组件的侧壁不会直接接触五金件的内侧壁,解决了因强压合模致使五金件内壁出现铲粉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设于上模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上模板与弹性压合组件的侧面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上模板与弹性压合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弹性压合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上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包括上模板1,所述上模板1设置有连通下侧面的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的一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88度,该安装槽11内滑动装设有弹性压合组件2,该弹性压合组件2的下侧面凸出于上模板1的下侧面,所述弹性压合组件2包括第一压合块21、第二压合块22、驱动第一压合块21顶出的第一弹性件23和驱动第二压合块22顶出的第二弹性件24,该第一压合块21和第二压合块22的下侧面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抵接外沿25,该抵接外沿25与上模板1的下侧面连接。本实施例的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在实际生产活动过程中,该机构设计应用于五金件注塑模具内,即结合其他模具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然后通过对五金件注塑成型得到产品,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可参考常规的模具结构设计,也可参考本申请附图展示的结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得知可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本申请机构应用至五金件注塑模具中的作业过程,五金件定位放置于下模板上侧面,然后上模板1带动弹性压合组件2一同下压,下压过程中,弹性压合组件2会先抵接五金件的上侧面,完成一次压合,随后进行二次压合,此时上模板1下侧面设置的轮廓凸台才与五金件内侧壁抵接,完成二次压合后便开始注塑,注塑完成得到产品,脱模时因弹性件的设置,第一压合块21和第二压合块22会有一个前推的力,使得成型产品迅速与上模板1下侧面脱离。因安装槽11的倾斜设置,弹性压合组件2的下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包括上模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设置有连通下侧面的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的一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88度,该安装槽(11)内滑动装设有弹性压合组件(2),该弹性压合组件(2)的下侧面凸出于上模板(1)的下侧面,所述弹性压合组件(2)包括第一压合块(21)、第二压合块(22)、驱动第一压合块(21)顶出的第一弹性件(23)和驱动第二压合块(22)顶出的第二弹性件(24),该第一压合块(21)和第二压合块(22)的下侧面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抵接外沿(25),该抵接外沿(25)与上模板(1)的下侧面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包括上模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设置有连通下侧面的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的一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88度,该安装槽(11)内滑动装设有弹性压合组件(2),该弹性压合组件(2)的下侧面凸出于上模板(1)的下侧面,所述弹性压合组件(2)包括第一压合块(21)、第二压合块(22)、驱动第一压合块(21)顶出的第一弹性件(23)和驱动第二压合块(22)顶出的第二弹性件(24),该第一压合块(21)和第二压合块(22)的下侧面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抵接外沿(25),该抵接外沿(25)与上模板(1)的下侧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合组件(2)的侧壁与安装槽(11)的侧壁滑动连接,弹性压合组件(2)的下侧面向上模板(1)下侧面的中间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弹性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块(21)卡接有安装座(3)以及装设于安装座(3)贯穿延伸至第一压合块(21)下侧面的第三压合块(31),该安装座(3)设置有行程限位凹槽(32),第三压合块(31)设置有延伸至行程限位凹槽(32)的抵接凸台(33),该第三压合块(31)连接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灼张俊付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誉鑫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