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将功率组件电路设计成由6-15个BG管与其内的阻尼二级管构成的功放电路,各BG管并联后再与一个BG串联,功放电路一端通过电阻与驱动电路相连,另一端与加热线圈相连,加热线圈的线径设计成0.2-0.3mm,并与铁质波形管相对,二者间设有微晶玻璃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杜绝目前电热水器存在的漏电问题,热效率高,产品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热装置,尤其是一种电子热水器。目前市售和使用的电热水器由水箱及设于其中的电热水管构成,电热管为一金属管,电热元件位于金属管中部,电热元件与金属管间设有绝缘材料绝缘,电热原件的热量通过金属管对水进行间接加热,热水再通过出水口流出,供人们使用。这种结构热水器不但热效率低,水流小,而且易产生漏电,危及使用者人身安全。为解决安全问题,人们往往采用,加热使用分段进行,即先将水加热好,断电后再使用,使用极不方便。为提高热效应和安全,近年来有人制作电子热水器,即利用低频和工频磁感应作水加热热源,但其节能不明显,振动力大,产品使用寿命短,且加工工艺要求十分苛刻,难以大量推广使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效率高,产品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的电子热水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包括电热水器外壳、支撑柱、基体、电子电路、加热线圈及两端分别与进出水口相连的铁质波形管构成,所说的电子电路包括欠压保护电路、过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负荷检测电路、试探脉冲电路、同步脉冲形成电路、振荡电路、脉宽调制电路,功率组件电路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将功率组件电路设计成由6-15个BG管与其内的阻尼二级管构成的功放电路,各BG管并联后再与一个BG串联,功放电路一端通过电阻与驱动电路相连,另一端与加热线圈(谐振电感线圈)相连,加热线圈的线径设计成0.2-0.3mm,并与铁质波形管相对,二者间设有微晶玻璃隔板。所说的铁质波形管还可用波形钢管或不锈钢管替代。本技术主要利用高频电磁感应产生涡流进行加热,并利用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将电能放大,利用减少漆包线径粗度增加漆包线根数来增大磁通量和磁场密度,起到节能增效作用,从根本上杜绝目前电热水器存在的漏电难以克服的问题。从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经实际检测,6个BG管组成的功放电路其磁场密度可达12000高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图。图2为本技术电路结构图。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设计一热水器外壳1,外壳壁与基板、电热组件支撑柱一端固接,支撑柱另一端与电路基板4及电热组件5固接,支撑柱个数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选用4个基板支撑柱2和3个电热组件支撑柱3,电热组件相对应部位设有铁质波形管6,其与电热组件间设有微晶玻璃隔板7,微晶玻璃隔板固定于外壳的凸台上,电路基板上设有电子电路,外壳与壳盖8通过螺钉固接或直接卡接,本实施例选用前者,壳盖上设有开关和功率调整开关,如图2所示,电路基板上设有下列电子电路,它们具体连接关系如下欠压保护电路3D由集成块IC31、6、7脚和三极管BG17、BG18及R76~R79、C27组成,它的输入端IC3的6脚与R60、R80和R81、C30的中间接点相连。它输出端(即三极管BG17的集电极)与集成块IC1的7脚相连。过压保护电路4D由集成块IC32、4、5脚和三极管BG19~BG21,及电阻R82~R87,电容C28组成。它的输入端IC3的4脚与R60、R80和R81、C30的中间接点相连。它的输出端(即三极管BG20的集电极)与集成块IC1的7脚相连。温度检测电路8D由集成块IC1的10、11、13脚和电阻R64、Rt2及D19组成。它的输入端IC3的11脚与D19的负端相连,它的输出端IC1的13脚与集成块IC2的7脚相连。其还包括另一集成块IC1的1、6、7脚和电阻R58、R59、R61、R62、Rt1及二极管D23、D18和电容C23组成。它的输入端IC1的7脚一端与二极管D23相连并接电路的正电源E+,一端与三极管BG20、BG17的集电极相连。另又与二极管D18负端相连,再接一电容C23的正端,负端接地。电流反馈电路11D由集成块IC3的14、8、9脚和三极管BG15、二极管D1-D4及电阻R41-R46,R28-R32和电容C17、C18组成。它的输入端P、Q与电源输入端的电感变压器的次级线圈P、Q连接,经二极管D1-D4和三极管BG15和电阻R41-R46与集成块IC3的8脚相连,又经电阻R28、R30接一电路,再经电位器W1的中间接头与集成块IC3的9脚相连。它的输出端接两电阻R31、R32,另与二极管D13的正端相连。负荷检测电路10D由集成块IC1的14、8、9脚和三极管BG16、电阻R48-R51、电位器W3及电容C21、二极管D14、D15组成。集成块IC1的9脚与IC3的8脚相连,IC1的8脚与二极管D14的正端和电阻R49、电容C21的正端连接,并二极管D14的负端和电阻R49的一端并接后与电位器W3的中间点连接,W3的一端接地,一端与电阻R47相连,集成块IC1的输出端14脚与电阻R50和三极管BG1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集电极再与二极管D15正极相连接再与集成块IC1的4脚相连。试探脉冲电路9D由集成块IC1的2、4、5脚和电阻R52-R57、二极管D15、D16、D17及电容C22组成。集成块IC1的5脚与电阻R55、R52、R53相连,IC14脚与二极管D15、D16和电容C22的正极、电阻R56相连。IC1的2脚(即输出端)与电阻R56、R57的一端相连,再与二极管D17的正级相连,二极管D17的负极与集成块IC2的7脚相连。同步脉冲形成电路7D由集成块IC2的3、8、9脚和三极管BG13、BG14,二极管D11、ZD1及电阻R11-R22、R100、R47,电容C12、C13、C20组成。它的输入端X、Y连接加热线圈两端即X、Y处。经R11、R12与集成块IC2的8、9脚相连,在X端接一电阻R15与三极管BG14的基极相连,在基极处再接一电阻R16与地连接。集成块的9脚(即输入端)再接一电阻R13和二极管ZD1的正端和R12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ZD1的负端与电阻R14和电容C12相连接接地。集成块输出端14脚接一电阻R18,电阻另一端与电路正端E+相连,IC23脚另一端与电容C13相连,C13另一端与电阻R20相连,再接入三极管BG13的基极,BG13的基极再接一电阻R19。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一电阻R21、R22接地,并在电阻R21、R22的中间点与集成块IC2的10脚连接。振荡电路6D由集成块IC2的2、4、5、10、11、13脚和二极管D12、电容C14及电阻R23-R27组成。集成块IC210脚与电阻R21、R22的中间连接,IC211脚与电阻R34和R35的中间点连接。IC2的13脚与IC2的2脚相连。IC2的4脚与电阻R24和C14的中间点连接。R24的另一端与R23连接,并在中间点接一二极管D12的一端,D12的另一端与IC2的2脚连接。IC2的5脚与电阻R25、R27的中间点连接,R25另一端与IC2的2脚连接,R25和R27的中间点接一电阻R26、R26的另一端与电路的正端连接。脉宽调制电路5D由集成块IC2的14、6、7脚和二极管D20电容C15、C8及电阻R33-R37组成。集成块IC2的6脚与IC2的4脚相连,IC2的7脚接一电阻R37、电容C15的正端相连,电阻R37和电容C15的负端与电路的负极连接,IC2的7脚,另接一电阻R33和一二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热水器,包括电热水器外壳(1)、壳盖(8)、支撑柱(2、3)、基体(4)、电子电路、加热线圈(5)及两端分别与进出水口相连的铁质波形管(6)构成,其特征在于:将功率组件电路设计成由6-15个BG管与其内的阻尼二级管构成的功放电路,各BG管并联后再与一个BG串联,功放电路一端通过电阻与驱动电路相连,另一端与加热线圈相连,加热线圈的线径设计成0.2-0.3mm,并与铁质波形管相对,二者间设有微晶玻璃隔板(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世权,
申请(专利权)人:祝世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