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38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2:08
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涉及节能装置技术领域。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保温层、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连接至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测温装置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外侧的滑动扣,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内部和间隙设置有换热管道,外壳体上设置有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贯穿外壳体、保温层和内壳体,并连通至换热管道。上述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将热量存储至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内,通过将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移动至用户地点可进行高效地供热输出,并可通过简单的集成,提高整体储热能力,进一步实现散热余热的储存转移与利用。

A movable multifunctional heat stora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节能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电厂及锅炉取暖行业能源利用水平较低,特别对于中低温的热源来说,余热浪费严重。如何将这些工业低品味余热用于农村及城镇供暖,对于雾霾笼罩的北方城市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低品味余热种类繁杂,其热源形态、数量、时间和空间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需要一种高效利用低品味余热的技术和装置。其中,热相变储能技术是一种有效实现高效利用低品味余热散热的方法。上述方法通过回收低品味余热和电力调峰用于供暖,为用户提供蒸汽和热水,提升生活品质。当前,如何解决工业散热余热的储热问题是移动储热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挑战,特别是实现稳定的热蒸汽且热量方面,实现梯级储热,提高了储热效率,最后实现废热和余热的存储与转移,关键在于可移动式的多功能储热设备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上述装置具有灵活的移动性和多功能相变储热能力,能够有效回收工业散热余热,并达到较好的储能效果。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保温层、镶嵌于内壳体内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连接至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测温装置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外侧的滑动扣,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内部和间隙设置有换热管道,外壳体上设置有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贯穿外壳体、保温层和内壳体,并连通至换热管道。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换热管道为导热铜换热管道。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均匀分布在内壳体内。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个数为4个,且相互间隔设置形成十字形间隙。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由无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的蓄热体。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测温装置的形状为立方块。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热电偶和温度显示器依次连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保温层为保温泡沫材料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的有益效果是:上述装置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将热量存储至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内,通过灵活的将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移动至用户地点可进行高效的供热输出。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可以通过简单的集成,提高整体储热能力,进一步实现散热余热的储存转移与利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的机构示意图。图标:1-外壳体;2-内壳体;3-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4-保温层;5-测温装置;6-滑动扣;8-进出水口A;9-进出水口B;11-换热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其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保温层4、四个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测温装置5以及滑动扣6。外壳体1和内壳体2相互套设,保温层4设置在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以防止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的热量流失。四个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均匀分布在内壳体2内,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隙。测温装置5与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连接,用于检测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的温度。滑动扣6设置在外壳体1外侧,用于实现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的可滑动式移动。外壳体1和内壳体2相互套设,外壳体1由铁制材料构成,内壳体2由不锈钢材料构成,采用上述材料作为外壳体1和内壳体2时,内壳体2的导热系数大于外壳体1,能够尽可能的将热量留在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中。内壳体2材质要求具有高温抗强碱腐蚀性能。外壳体1上设置有进出水口A8和进出水口B9,进出水口A8和进出水口B9贯穿外壳体1、保温层4和内壳体2。进出水口A8作为水的入口时,进出水口B9作为水的出口。进出水口A8作为水的出口时,进出水口B9作为水的入口。进出水口A8和进出水口B9贯穿外壳体1、保温层4和内壳体2,并连通至换热管道11。用于防止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的热量流失的保温层4设置在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且保温层4为为保温泡沫材料层,其材料为轻质耐火的保温泡沫材料。上述保温泡沫材料层保温性好,质量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4选用的是保温泡沫材料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保温层4可以是其他的无机材料或者金属材料构成的保温层4,只要能实现保温的技术效果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中。设置在内壳体2内的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为4个。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均匀分布在内壳体2内,且间隔设置形成十字形间隙,上述间隙中和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的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换热管道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的个数为4个,并且相互间隔形成十字形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的个数也可以是其他数目,也可以形成其他形状的间隙,例如,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的个数可以为9个,并且相互间隔形成井字形间隙,都能实现本实施例储存热量的技术效果,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中。上述换热管道11为导热铜换热管道11,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3包括至少一个由无机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保温层、镶嵌于所述内壳体内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连接至所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测温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外侧的滑动扣,所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内部和间隙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所述进出水口A和所述进出水口B贯穿所述外壳体、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内壳体,并连通至所述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为导热铜换热管道。/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28 CN 20192014251151.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保温层、镶嵌于所述内壳体内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连接至所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测温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外侧的滑动扣,所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的内部和间隙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进出水口A和进出水口B,所述进出水口A和所述进出水口B贯穿所述外壳体、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内壳体,并连通至所述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为导热铜换热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相变储热材料蓄热单元均匀分布在所述内壳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知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