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086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5
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所述底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底挡板位于所述散热片的下方,与所述散热片组成流通气流的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散热器底部设置至少部分覆盖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底挡板可以和散热片一起组成风道,引导气流的流向,使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和散热片接触,同时也保证了足够的气流经过散热器表面,底挡板还增加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
本技术属于散热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电器盒上使用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控制器是空调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是否能够稳定运行会直接影响到空调系统的性能。设置于电器盒中的芯片(IPM、IGBT等)的温度是影响控制器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给控制器的芯片(或控制电路板)进行散热,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采用铝型材制成带有翅片的散热器,通过增大散热面积实现散热。散热器一般安装在电器盒外,并通过螺钉与芯片(或控制电路板)连接,在散热器和芯片之间涂有散热膏,芯片的热量通过接触传递给散热器。空调外机内部存在由风机产生的空气对流,空气流过散热器表面时,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将散热器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实现散热,以降低芯片处的温度。但空调外机壳体内的气流通常是混乱的,其流向、流速都难以预测,很难实现定向对流,不能够使散热器发挥最大作用,散热效果仍有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流经散热器的气流进行引导、以改善散热效果的散热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所述底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底挡板位于所述散热片的下方,与所述散热片组成流通气流的风道。进一步的,所述底挡板与所述散热片连为一体;或者所述底挡板与所述散热片为分体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底挡板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向后延伸,至少延伸至所述散热器的中后部。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的后端设置有后挡板,所述后挡板将所述散热器的后端封闭;所述底挡板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向后延伸置所述散热器的中后部,在所述散热器的底部形成气流出口。进一步的,所述底挡板为从所述散热片表面向外突出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延伸向相邻的散热片。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在散热器底部设置至少部分覆盖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底挡板可以和散热片一起组成风道,引导气流的流向,使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和散热片接触,同时也保证了足够的气流经过散热器表面,底挡板还增加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突出于基板上表面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基板的热量集中区,所述突起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或不连续延伸,所述突起部上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或不连续延伸。在基板的热量集中区设置突出于基板上表面的突起部,增大了散热面积,可以得到更大热量输出端,保证了热量集中区有足够的散热能力,实现均匀有效地散热。进一步的,所述突起部的突起表面为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弧面。进一步的,与所述突起部相连的散热片的底部为弯折状,这些散热片的底部呈辐射状从突起部的表面向外延伸。突起部设置为弧面的形状,可以在基板上形成圆形辐射,配合辐射状延伸的散热片时,更有利于热量的传导。进一步的,位于所述基板热量集中区的散热片的高度大于位于所述基板其它位置的散热片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宽度从其底部向其顶部递减。通过合理设置散热片的高度及宽度,可以使各区域的热量及时有效地向外传递,有利于均匀散热,提高散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底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4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做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清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器包括基板1、若干散热片2和底挡板3。为了便于描述,将基板1和芯片相接触的表面定义为基板1的底面,则基板1的另一侧表面为基板1的上表面,散热片2设置于基板1的上表面上,散热片2的中心线与基板1的底面相垂直。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沿基板1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即基板的长度方向与散热片的延伸方向平行),散热片2在基板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相邻散热片2之间的间隙可以流通空气,空气与散热片2的表面接触,从而与散热片2进行热交换。底挡板3位于散热片2的底部,并与散热片2的底端连为一体。底挡板3部分覆盖散热器的底部,使散热器的底部具有一个气流出口A。本实施例的底挡板3从散热器的前端(气流流入端)向后延伸至散热器的中后部,不封闭散热器的后端(气流流出端),使得气流从散热器的前端进入后,流经散热片2之间的间隙,最后从散热器后端的气流出口A流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底挡板也可以延伸至散热器的后端,散热器底部不留气流出口,气流从散热器前端面进入,从后端面流出。底挡板3可以是单独的一块,将散热器的底部部分或全部封闭起来,底挡板3和散热片2一起形成多个空气流道(风道)Q,从而可以引导气流从散热器的前端进入、从后端流出,通过规划气流有序流通,使气流和散热片充分接触,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底挡板还可以是多块,在散热器底部设置多块底挡板,每一块底挡板覆盖一部分相邻布置的散热片,每块底挡板和其覆盖的两片或两片以上的散热片一起形成一个或多个空气流道,引导气流的流通,保证气流都可以从散热器的前端流入并流过散热片的表面后,再从散热器的气流出口A流出,保证散热有效可靠。实施例2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底挡板3和散热片2是分体式结构,底挡板3的截面形状呈U形,底挡板3具有从底挡板3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3a。在侧壁3a上设置有卡扣勾部3b,卡扣勾部3b用于和散热片2上对应设置的卡扣部2a相配合,使底挡板3与散热片2相连,从而将底挡板3设置于散热器的底部。底挡板3和散热片2底端之间可以留有间隙,也可以不留间隙。本实施例在散热器的后端还设置有后挡板4,后挡板4与底挡板3连为一体,但后挡板4和底挡板3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后挡板4用于封闭散热器的后端,使气流只能从散热器底部的气流出口A流出。底挡板可采用钣金件或锡箔纸等材料制成。实施例3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底挡板3’以从散热片2表面上突出的加强筋的形式构成。在散热片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所述底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底挡板位于所述散热片的下方,与所述散热片组成流通气流的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底部的底挡板,所述底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底挡板位于所述散热片的下方,与所述散热片组成流通气流的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挡板与所述散热片连为一体;或者所述底挡板与所述散热片为分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挡板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向后延伸,至少延伸至所述散热器的中后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后端设置有后挡板,所述后挡板将所述散热器的后端封闭;所述底挡板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向后延伸置所述散热器的中后部,在所述散热器的底部形成气流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挡板为从所述散热片表面向外突出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鉴良金龙黎金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威诺环境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