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5063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包括电极锅炉、蓄热水罐、一次系统板换和智能换热机组,电极锅炉和一次系统板换之间通过锅炉供水管和锅炉回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蓄热水罐的热水入口处设置有蓄热供水管;蓄热水罐的冷水出口处设置有冷水排放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入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出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回水管;冷水排放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机组板换回水管连通;蓄热供水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旁通管连通;机组板换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处设置有用户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处设置有用户回水管。

A distributed electric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water stor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热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
技术介绍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北方电力供需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态,推广电能清洁供暖可以增加用电负荷,不仅有利于解决电力消纳,还可以改善冬季空气质量、更好地保障民生、解决煤炭缺口,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空间。目前,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国内多个省市将电能清洁供暖、蓄热式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居民直热式电能清洁供暖、热泵清洁供暖等项目作为重点工作,出台政策扶持和补贴,积极推进煤改电的进程,其中电极锅炉供暖已经成为替代燃煤锅炉的首选。目前燃煤锅炉供暖主要有以下不足:1.小型燃煤锅炉燃烧效率低,不能充分利用化石能源,造成能源浪费;2.小型燃煤锅炉没有脱硝脱硫装置,严重污染大气;3.设备可靠性不高,因生产环境恶劣,粉尘较大,设备故障率高,易出现供暖事故;4.受热面磨损大,传统燃煤锅炉避免不了爆管事故的发生;5.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人员成本高,无法实现无人值守;6.占地面积大,需要煤场、灰渣场等大面积场地用于存储;7.传统锅炉因为转动设备较多,风机、水泵等设备噪声大;8.目前燃煤锅炉未能做到分区控制,各区域温度偏离设计,造成热量浪费;9.危险性高,由于煤、油等燃料的存放,存在火灾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能够解决效率低,污染大等燃煤锅炉的一系列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包括电极锅炉、蓄热水罐、一次系统板换和智能换热机组,所述的电极锅炉和一次系统板换之间通过锅炉供水管和锅炉回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所述的蓄热水罐的热水入口处设置有蓄热供水管;所述的蓄热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水罐的冷水出口处设置有冷水排放管;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包括智能换热机组板换,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入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出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回水管;所述的冷水排放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机组板换回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供水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旁通管连通;所述的机组板换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处设置有用户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处设置有用户回水管。所述的锅炉供水管上设置有一次系统循环泵。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上设置有二次系统循环泵。所述的蓄热供水管上设置有蓄热水罐热水调门。所述的冷水排放管上设置有蓄热水罐冷水调门。所述的用户回水管上设置有热网循环水泵。所述的用户供水管上设置有用户流量调节门。所述的锅炉回水管上设置有三通阀,该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串联在锅炉回水管上,三通阀的第三端与锅炉供水管连接。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有:1.电极锅炉转换效率高。2.电锅炉没有传统燃煤锅炉的烟气排放,目前电能是由大型火电机组或新能源电厂生产,大型火电机组均配备除尘、脱硫和脱硝等环保设施,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因此更加环保,污染大幅减少。3.节能降耗,因蓄热式电锅炉供暖是利用低谷电价期间用电,节约用电成本;低谷电价期间风电负荷普遍较高,减少了电网弃风的现象。4.因电锅炉供热系统没有燃料和灰渣,生产环境好,设备故障率低,可靠性高,工作人员无需佩戴口罩等劳保用品,不会给生产人员带来职业健康等问题。5.电锅炉的控制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实现无人值守,全过程自动控制,节约人员成本,避免人为误操作事故发生。6.无需大片土地储存燃料和灰渣。7.辅机较少,无风机等大噪音设备,周围居民接受度高。8.分区、分时段控制,减少热量浪费。9.无煤、油等易燃易爆燃料,火灾风险系数大大降低。本技术供热系统,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在享受低谷电价时,大大节约用电成本,且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对电网调峰启到削峰平谷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本技术,以有助于对本技术的理解。如图1所示,该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包括电极锅炉1、蓄热水罐2、一次系统板换3和智能换热机组11,所述的电极锅炉1和一次系统板换3之间通过锅炉供水管12和锅炉回水管13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3的二次侧出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14,一次系统板换3的二次侧回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15,所述的蓄热水罐2的热水入口处设置有蓄热供水管17;所述的蓄热供水管17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14连通;所述的蓄热水罐2的冷水出口处设置有冷水排放管18;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11包括智能换热机组板换6,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6的一次侧入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供水管16,智能换热机组板换6的一次侧出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回水管19;所述的冷水排放管18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15通过机组板换回水管19连通;所述的蓄热供水管17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15通过旁通管20连通;所述的机组板换供水管16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14连通;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6的二次侧出水口处设置有用户供水管21;智能换热机组板换6的二次侧回水口处设置有用户回水管22。所述的锅炉供水管12上设置有一次系统循环泵4。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15上设置有二次系统循环泵5。所述的蓄热供水管17上设置有蓄热水罐热水调门7。所述的冷水排放管18上设置有蓄热水罐冷水调门8。所述的用户回水管22上设置有热网循环水泵9。所述的用户供水管21上设置有用户流量调节门10。所述的锅炉回水管13上设置有三通阀23,该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串联在锅炉回水管13上,三通阀的第三端与锅炉供水管12连接。当电极锅炉1的出水温度达不到要求时,使电极锅炉1的出水通过锅炉供水管12、三通阀23的第三端、锅炉回水管13循环回到电极锅炉1再次加热,直到水温达到要求为止。所述的一次系统循环泵4的出口端上设置有截止阀,锅炉供水管12、锅炉回水管13、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14、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15、机组板换供水管16、蓄热供水管17、冷水排放管18、机组板换回水管19、旁通管20上均设置有电磁阀。蓄热水罐2为带斜温层蓄热罐。电供暖系统中的电气系统如下:10KV高压电源入户经高压电源开关至10KV段母线,10KV母线经馈线断路器至高压电极锅炉、低压干式变压器高压侧,干式变压器低压侧经断路器至380VPC段,再经负荷开关供各转机(包括:一次系统循环泵4、二次系统循环泵5、热网循环泵9)及负荷(包括:照明、检修电源、热工电源、起重电源等)使用。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在各个供热用户的房间设置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锅炉、蓄热水罐、一次系统板换和智能换热机组,所述的电极锅炉和一次系统板换之间通过锅炉供水管和锅炉回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所述的蓄热水罐的热水入口处设置有蓄热供水管;所述的蓄热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水罐的冷水出口处设置有冷水排放管;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包括智能换热机组板换,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入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出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回水管;所述的冷水排放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机组板换回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供水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旁通管连通;所述的机组板换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处设置有用户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处设置有用户回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锅炉、蓄热水罐、一次系统板换和智能换热机组,所述的电极锅炉和一次系统板换之间通过锅炉供水管和锅炉回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的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一次系统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设置有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所述的蓄热水罐的热水入口处设置有蓄热供水管;所述的蓄热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水罐的冷水出口处设置有冷水排放管;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包括智能换热机组板换,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入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一次侧出口处设置有机组板换回水管;所述的冷水排放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机组板换回水管连通;所述的蓄热供水管和一次系统板换回水管通过旁通管连通;所述的机组板换供水管与一次系统板换出水管连通;所述的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出水口处设置有用户供水管;智能换热机组板换的二次侧回水口处设置有用户回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蓄热的分布式电供暖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厉哲侯健慕瑛琪郑玉国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汇智源电力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