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框体,其设有空气吸入口(4)及空气吹出口(5);热交换器(3),其配置在所述框体内,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通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送风机(2),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穿过所述热交换器而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向室内,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向板(6),其形成为多个通风管排列而成的蜂窝板状,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风侧,在安装有所述风向板的位置,所述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穿过所述多个通风管而吹入所述热交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对倾斜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使气流方向与热交换器的翅片平行,从而消除异常送风噪音。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在搭载了冷却风扇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中,为了引导空气气流,需要在冷却风扇的外部安装风扇罩。室内空气被从风扇罩的吸入口吸入、从风扇罩的吹出口吹出。通过室内机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为了节约空间,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器部件构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从风扇罩的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进入相对较大送风通道空间,而热交换器的宽度往往大于吹出口两端对应的区域,这导致从风扇罩的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分散而倾斜,最终与热交换器的翅片接触,从而产生异常送风噪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异常送风噪音的空调室内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框体,其设有空气吸入口及空气吹出口;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框体内,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通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送风机,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穿过所述热交换器而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向室内,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向板,其形成为多个通风管排列而成的蜂窝板状,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风侧,所述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穿过所述多个通风管而吹入所述热交换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对倾斜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特别引导超出风扇罩的吹出口两端对应的热交换器部分的气流,使气流方向与热交换器的翅片平行,从而消除异常送风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去除上面板之后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机的出风口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去除侧面板之后的侧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风向板与热交换器的固定方法的侧视截面图。图7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风向板的固定件的正视图。图8为示出现有技术与本专利技术的通风管在不同直径下的频率噪音关系的对比图。图9为示出现有技术与本专利技术的风向板在不同宽度下的频率噪音关系的对比图。图10为示出现有技术与本专利技术的风向板在不同高度下的频率噪音关系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去除上面板之后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备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在该框体1内前后配置有热交换器3和送风机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去除侧面板之后的侧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框体1的下表面设有空气吸入口4,吸入口4也可以通过切换挡板使其设置在后面吸入,在框体1的前表面设有空气吹出口5。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3由三个相同构成的热交换器部件构成,以靠近框体1的正面(前面)的方式配置为Z字型。在图3中上方为热交换器部件3A,中间为热交换器部件3B,下方为热交换器部件3C。热交换器3(即、热交换器部件3A~3C)为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铝制翅片和多个传热管。多个铝制翅片隔着规定间隙并排设置,在该铝制翅片中贯穿设置多个传热管,在管内流通有热交换介质(制冷剂)。空气在多个翅片的间隙中流通并与多个翅片和多个传热管进行热交换。如图1所示,在框体1内的热交换器3的后方配置有送风机2,送风机2由左右并排配置的两个相同的送风机部件2A、送风机部件2B构成。送风机部件2A包括马达20、风扇21A、风扇罩22A。同样地,送风机部件2B包括马达20、风扇21B、风扇罩22B。送风机部件2A和送风机部件2B共用一个马达20。马达20安装在马达基座8上。各风扇21A、21B各自收容在风扇罩22A、22B内。在风扇罩22A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3A、23B,还设有向热交换器3吹出空气的吹出口24A。同样地,在风扇罩22B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3C、23D,还设有向热交换器3吹出空气的吹出口24B。在热交换器3与送风机2之间配置有间隔板9,在间隔板9上对应于吹出口24A、24B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两个矩形窗(参照图2),从吹出口24A、24B吹出的空气穿过该矩形窗而吹到热交换器3与间隔板9之间的送风通路空间S(参照图3)。随着马达20带动各风扇21A、21B而旋转,送风机2从空气吸入口4吸入室内空气,被吸入的空气从各风扇罩22A、22B的吸入口23A、23B、23C、23D吸入,再从各吹出口24A、24B吹出,经过间隔板9上的矩形窗进入送风通路空间S,吹向热交换器3。如图3~5所示,风向板6通过固定搭扣7A、7B、7C、7D、7E安装在热交换器部件3B的上风侧。固定搭扣7的形状如图7所示,固定搭扣7的两个侧臂具有一定张力,能通过弹性变形卡合到热交换部件3B的传热管上。风向板6由多个通风管连接构成,多个通风管排列而形成为蜂窝板状,本实施方式的风向板6是树脂构件。在设置有风向板6的地方,从送风机2吹出的空气先穿过风向板6的多个通风管,再吹入热交换器部件3B,并在各翅片的间隙中流通。空气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之后从框体1的空气吹出口5吹向室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管的内径优选为φ12mm以下,更优选为φ10mm以下,本实施方式中,通风管为内径φ10mm、高度10mm的圆筒状。通风管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等其他形状。在通风管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时,通风管的内径是指通风管的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板6的尺寸为870mm*40mm*10mm。这里,风向板6的尺寸是根据热交换器部件3B的尺寸而设计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风向板6优选覆盖热交换器部件3B的宽度的75%以上,更优选为覆盖热交换器部件3B的宽度的90%以上,更优选于宽度方向全部覆盖热交换器部件3B。热交换器部件3B的宽度是指传热管延伸方向上的热交换器部件3B的长度。风向板6优选覆盖热交换器部件3B的高度的50%以上,更优选于高度方向全部覆盖热交换器部件3B。热交换器部件3B的高度是指图6中上下方向的热交换器部件3B的长度。本申请专利技术中,安装有风向板6的热交换器部件3B是在上下方向竖直设置的,在安装有风向板的热交换器部件是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热交换器部件的高度方向是与风扇罩的吹出口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风向板6的厚度优选为8mm以上,风向板6的厚度更优选为10mm以上。风向板6的厚度是指图6中前后方向风向板6的长度,同时也是通风管的长度。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消除异常送风噪音的原理及效果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送风通路空间S的平行于间隔板9的截面为矩形,其面积大于吹出口24A、24B面积。空气从面积相对狭小的吹出口24A、24B吹出,进入到相对较大的送风通路空间S时,空气的流动路径也变宽。在现有技术中,没有设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风向板6,由于送风通路空间S的截面与吹出口24A、24B的面积差异,特别是热交换器两端超出风扇吹出口两端较多的时候,空气从吹出口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n框体,其设有空气吸入口及空气吹出口;/n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框体内,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通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n送风机,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穿过所述热交换器而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向室内,/n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特征在于,还包括:/n风向板,其形成为多个通风管排列而成的蜂窝板状,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风侧,在安装有所述风向板的位置,所述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穿过所述多个通风管而吹入所述热交换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框体,其设有空气吸入口及空气吹出口;
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框体内,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通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送风机,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穿过所述热交换器而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向室内,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向板,其形成为多个通风管排列而成的蜂窝板状,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风侧,在安装有所述风向板的位置,所述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穿过所述多个通风管而吹入所述热交换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器部件构成,
所述送风机具有风扇及罩在所述风扇外部的风扇罩,所述风扇罩设有吸入口及吹出口,
所述风向板安装在与所述风扇罩的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热交换器部件的上风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为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传热管,
所述多个翅片隔着规定间隙并排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诚,王巧智,魏晋,吴大伟,杨震清,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空调中国有限公司,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