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换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548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挡位块、挡位轴、摆臂、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换挡杆,第一转轴和挡位轴安装于换挡杆,挡位块上设有P、R、N、D挡挡位槽,连接臂包括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于第一轴孔内,第二转轴安装于摆臂,第二转轴的端部可滑入滑出于第二轴孔,换挡杆转动时,挡位轴跟着转动并分别与P、R、N、D挡挡位槽配合;在挡位轴与P挡挡位槽配合时,挡位轴抵靠于第二转轴而使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入于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摆臂跟着换挡杆转动;在挡位轴与R、N或D挡挡位槽配合时,挡位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分离,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出于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断开连接,摆臂不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换挡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换挡器。
技术介绍
自动挡汽车是不用驾驶者去手动换挡,车辆会根据行驶的速度和交通情况自动选择合适的挡位行驶。一般的自动挡汽车上的挡位共有五个位置,分别为:P、R、N、D、S。其中P挡为驻车挡、R挡为倒车挡、N挡为空挡、D挡为前进挡、S挡为运动挡。自动挡汽车的换挡是通过自动换挡器来实现的。图1公开了现有技术的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换挡杆1a、连杆2a和摆臂3a。换挡杆1a和连杆2a同时固定于第一转轴中心O1并可绕着第一转轴中心O1转动。换挡杆1a上开设有P、R、N、D、S挡的挡位槽,随着换挡杆1a的转动,挡位板簧4a可分别卡入于P、R、N、D、S挡的挡位槽中。摆臂3a可绕第二转轴中心O2转动。摆臂3a设有卡槽31a和负载接头32a。在换挡杆1a从R挡转动切换到P挡时,即挡位板簧4a从R挡的挡位槽中卡入到P挡的挡位槽中时,连杆2a跟着换挡杆1a转动并和卡槽31a相互卡接,连杆2a进而带着摆臂3a转动,摆臂3a上的负载接头32a转动,负载接头32a进而带动负载接头32a上的和变速箱相连的连接杆(图未示)转动,使变速箱切换到P挡。而在换挡杆1a在R、N、D、S挡位之间切换时,连杆2a始终脱离于卡槽31a,摆臂3a不会发生运动。但是如图2所示,在换挡杆1a从R挡转动切换到P挡的过程中,假设施加给换挡杆1a的垂直于换挡杆的旋转力为F1,根据力的传递作用(例如力矩平衡、杠杆原理等),在负载接头32a获得一旋转力F2,该F2=F1*L1*L3*Sinα/(L2*L4),其中α为直线L2与垂直于L3的直线的夹角。由于该自动换挡器挡位杆和负载接头之间采用两级传动,α角度为变量,Sinα值始终小于1,导致装置的机械传递效率较低。另外,由于采用二级传动结构,装置结构尺寸较大,装置所需布置空间大,设计约束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挡位杆和负载接头之间的一级传递,从而提升挡位杆和负载接头之间的机械传递效率的自动换挡器。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挡位块、挡位轴、摆臂、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换挡杆,第一转轴和挡位轴安装于换挡杆,挡位块上设有P、R、N、D挡挡位槽,连接臂包括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第一转轴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第一轴孔内,第二转轴安装于摆臂,摆臂可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的端部可滑入、滑出于第二轴孔,换挡杆转动时,挡位轴跟着转动并分别与P、R、N、D挡挡位槽配合,第一转轴也跟着转动;在挡位轴与P挡挡位槽配合时,挡位轴抵靠于第二转轴而使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入于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摆臂跟着换挡杆转动;在挡位轴与R、N或D挡挡位槽配合时,挡位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分离,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出于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断开连接,摆臂不转动。进一步地,换挡杆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挡位轴插入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一转轴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安装孔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进一步地,摆臂具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转轴依次穿过第一轴孔、第三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转轴依次穿过第二轴孔和第四安装孔。进一步地,第一转轴的周向上套设有卡环,卡环可抵接于摆臂的内壁以防止第一转轴从摆臂滑出。进一步地,挡位轴包括第一凸台,在第一凸台和换挡杆的内壁之间卡设有被压缩的第一弹簧。进一步地,P、R、N、D挡挡位槽沿汽车高度方向排列,在挡位轴的延伸方向上,P挡挡位槽相比于R、N、D挡挡位槽更靠近于第二转轴。进一步地,P挡挡位槽位于最上方,R、N、D挡挡位槽依次位于P挡挡位槽的下方,在挡位轴的延伸方向上,R、N、D挡挡位槽距离第二转轴逐渐变近。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架,挡位块卡设于支架,摆臂和换挡杆位于支架上方。进一步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凸台,摆臂内固定设有卡座,第二凸台和卡座之间卡设有第二弹簧;挡位轴抵靠于第二转轴时,第二弹簧被压缩,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入于第二轴孔,挡位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分离时,被压缩的第二弹簧复位并带动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出于第二轴孔。本技术的自动换挡器的挡位杆和负载接头之间是一级传递,其机械的传递效率更高。另外,由于采用一级传动结构,装置结构尺寸更小,装置所需布置空间小,设计约束更少。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自动换挡器的换挡杆转于不同挡位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自动换挡器的受力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自动换挡器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4的A-A线剖视图。图6为图5的B-B线剖视图。图7为图3所示的自动换挡器的摆臂的立体结构图。图8为图3所示的自动换挡器的换挡杆的立体结构图。图9为图3所示的自动换挡器的支架和挡位块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图3所示的自动换挡器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摆臂和卡簧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自动换挡器在P挡和R挡之间切换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D-D线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自动换挡器的挡位杆和负载接头的受力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3-5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自动换挡器包括挡位块2、挡位轴3、摆臂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9和换挡杆12。请一并结合图8,换挡杆12包括竖杆12a和横杆12b。竖杆12a和横杆12b形成为L型。横杆12b内沿横杆的延伸方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21,竖杆12a的靠近横杆12b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22。第一安装孔1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安装孔12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挡位轴3插入于第一安装孔121内,第一转轴7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22内。挡位轴3和第一转轴7可跟着换挡杆12转动和移动。挡位轴3包括第一凸台31。第一凸台31位于挡位轴3的中部,第一凸台71沿着挡位轴3的周向径向向外凸出。在第一凸台71和换挡杆12的内壁之间卡设有被压缩的第一弹簧4。挡位轴3的靠近挡位块2的端部用于和挡位块2的挡位槽配合,挡位轴3的远离挡位块2的端部用于和第二转轴9配合。请一并结合图9,挡位块2上设有P、R、N、D、S挡挡位槽。P、R、N、D、S挡挡位槽沿汽车高度方向排列,P挡挡位槽位于最上方,R、N、D、S挡挡位槽依次位于P挡挡位槽的下方。在挡位轴3的延伸方向上,P挡挡位槽相比于R、N、D、S挡挡位槽更靠近于第二转轴9,R、N、D、S挡挡位槽距离第二转轴9逐渐变近。挡位块2安装于支架1上。P、R、N、D、S挡挡位槽面向第一转轴7的靠近挡位块2的端部。在转动换挡杆12时,挡位轴3跟着转动,挡位轴3的靠近挡位块2的端部可分别转入到P、R、N、D、S挡挡位槽中,从而实现自动换挡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换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挡位块(2)、挡位轴(3)、摆臂(6)、第一转轴(7)、连接臂(8)、第二转轴(9)和换挡杆(12),所述挡位块(2)上设有P、R、N、D挡挡位槽,所述连接臂(8)包括第一轴孔(81)和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挡位轴(3)安装于所述换挡杆(12),所述第一转轴(7)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第一轴孔(81)内,所述摆臂(6)以可绕所述第二转轴(9)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9),/n在所述挡位轴(3)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至与所述P挡挡位槽配合时,所述挡位轴(3)抵靠于所述第二转轴(9)而使所述第二转轴(9)的端部滑入于所述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第二转轴(9)传动连接,所述摆臂(6)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n在所述挡位轴(3)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至与所述R、N或D挡挡位槽配合时,所述挡位轴(3)与所述第二转轴(9)相互分离,所述第二转轴(9)的端部滑出于所述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第二转轴(9)断开连接,所述摆臂(6)不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换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挡位块(2)、挡位轴(3)、摆臂(6)、第一转轴(7)、连接臂(8)、第二转轴(9)和换挡杆(12),所述挡位块(2)上设有P、R、N、D挡挡位槽,所述连接臂(8)包括第一轴孔(81)和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挡位轴(3)安装于所述换挡杆(12),所述第一转轴(7)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第一轴孔(81)内,所述摆臂(6)以可绕所述第二转轴(9)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9),
在所述挡位轴(3)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至与所述P挡挡位槽配合时,所述挡位轴(3)抵靠于所述第二转轴(9)而使所述第二转轴(9)的端部滑入于所述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第二转轴(9)传动连接,所述摆臂(6)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
在所述挡位轴(3)跟着所述换挡杆(12)转动至与所述R、N或D挡挡位槽配合时,所述挡位轴(3)与所述第二转轴(9)相互分离,所述第二转轴(9)的端部滑出于所述第二轴孔(82),所述第一转轴(7)和所述第二转轴(9)断开连接,所述摆臂(6)不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杆(12)包括第一安装孔(121)和第二安装孔(122),所述挡位轴(3)插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21)内,所述第一转轴(7)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22)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21)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6)具有第三安装孔(63)和第四安装孔(64),所述第二安装孔(122)、所述第三安装孔(63)和所述第四安装孔(64)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转轴(7)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孔(81)、所述第三安装孔(6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兵谭火南冯昌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