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笑琼专利>正文

新型电吹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3646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电吹风,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手柄,所述壳体上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电机风叶组件,电机风叶组件包括安装座、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在安装座上,无刷电机带动风叶转动,所述风叶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或/和风道上设有厚膜发热片。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电吹风,其能吹热风,结构简单,更加紧凑。

New hair dr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电吹风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是一种新型电吹风。
技术介绍
电吹风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传统的电吹风,其设置一个直的风道,在风道内设置风扇,风扇可带动风流动,从风道的进风口进入风道内,再由风道的出风口吹出,并且在风道内设置电热丝,通过给电热丝供电发热,这样一来为了安装电热丝,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因此结构不够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电吹风,其能吹热风,结构简单,更加紧凑。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新型电吹风,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手柄,所述壳体上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电机风叶组件,电机风叶组件包括安装座、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在安装座上,无刷电机带动风叶转动,所述风叶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或/和风道上设有厚膜发热片。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无刷电机技术在专利号为201721779117.X中公开,因此在本文中不具体介绍,无刷电机通电后,能带动风叶转动,风叶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产生风,加热件或厚膜发热片通电后可发热,从而加热空气,结构简单,不需要其他辅助安装结构,更加紧凑。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风叶上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所述手柄内设有电路板,加热件与无刷电机电连接,无刷电机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风叶上一体设置加热件时:加热件为采用同pcb制作工艺雷同,将导电浆料印刷到风叶基材上采用蚀刻技术,激光雕刻,等工艺得到需要的电阻率,由于加热件随风叶一起转动,通过外部电源经导线连接的话,很可能导致导线断裂,因此无刷电机在工作时给予加热件供电,结构简单,更加紧凑,电路板可通过电线外接电源,也可通过内置电池供电,其中如何通过电路板控制各部件运行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本文中不具体介绍,相比于传统的电热丝加热,一体设置在风叶上的加热件有极低辐射,防水等技术优势。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风道内设有厚膜发热片,所述手柄内设有电路板,厚膜发热片与电路板电连接,无刷电机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厚膜发热片为片状成品厚膜发热片,发热片可直接黏贴在风道上,或是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安装在风道上,由于厚膜发热片位置固定,可直接由电路板供电,结构简单,更加紧凑,电路板可通过电线外接电源,也可通过内置电池供电,其中如何通过电路板控制各部件运行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本文中不具体介绍,相比于传统的电热丝加热,厚膜发热技术有极低辐射,防水等技术优势。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风道包括主风道和附风道,主风道位于附风道外侧,壳体在附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在位于第一进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壳体在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主风道相连通,安装座设置在主风道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风从第二进风口处进入主风道内,再由第二出风口处吹出,由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同一侧,可直接带动风从第一进风口处进入附风道,再由第一出风口处吹出,这样一来风阻较小,并且加大了第一进风口的风量,从而增大了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量。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二进风口成环形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成环形设置,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构成直通的主风道。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主风道的两侧,并且均成环形设置,风在主风道内直通流动,进一步减小的风阻。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还插设有风筒,主风道与附风道通过风筒相隔离,附风道开设置在风筒上,风筒与壳体之间构成主风道,安装座外套于风筒。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装配时,可将电机风叶组件的安装座套设在风筒上,然后将风筒插入安装腔内,由风筒将安装腔隔离成主风道和附风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风筒在靠近附风道的第一进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成喇叭口状设置,第一挡板的外圈与安装腔的内壁相抵触,第一挡板上沿其周向设有若干个供风通过的第一通孔,各个第一通孔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的第二进风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风筒通过第一挡板紧配的插设于安装腔的内壁上,由于第一挡板成喇叭口状设置,更有利于聚集风,增加附风道的进风量,第一通孔成条状设置,并且沿第一挡板的周向均匀分布,其可抵挡外物进入主风道内,更加安全。本技术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壳体在靠近附风道的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成环形设置,第二挡板的外圈固定或一体设置在安装腔的内壁上,第二挡板的内圈与风筒相抵触,第二挡板上沿其周向设有若干个供风通过的第二通孔,各个第二通孔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的第二出风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风筒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紧配的插设于第二挡板的内圈上,第二挡板上设置第二通孔,便于主风道的风吹出,更加合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风道上黏贴厚膜发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电机风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风叶上设置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风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8所示,一种新型电吹风,包括壳体1以及与壳体1连接的手柄2,壳体1上设有风道,风道包括附风道3和主风道4,主风道4位于附风道3外侧,壳体1在附风道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32,第一进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32分别与附风道3连通,第一进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32构成直通的附风道3,壳体1在位于第一进风口31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41,壳体1在位于第一出风口32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42,第二进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42分别与主风道4相连通,第二进风口41成环形设置,第二出风口42成环形设置,第二进风口41与第二出风口42构成直通的主风道4,主风道4内设有电机风叶组件5,电机风叶组件5包括安装座51、风叶52和无刷电机53,安装座51固定设置在主风道4处,风叶52和无刷电机53安装在安装座51上,无刷电机53带动风叶52转动,风叶52一体设置有加热件54或/和风道上设有厚膜发热片54’。其中加热部分具有三种设置方式:一:当风叶52上一体设置有加热件54,采用同pcb制作工艺雷同,将导电浆料印刷到风叶上采用蚀刻技术,激光雕刻,等工艺得到需要的电阻率,如图5所示,加热件54不限于图中所示的设置位置,加热件54一体设置在风叶52的叶片上,只要能起到加热作用即可,手柄2内设有电路板7,加热件54与无刷电机53电连接,无刷电机53与电路板7电连接。二:当主风道4内设有有厚膜发热片54’,厚膜发热片54’可通过黏贴、螺钉固定等方式安装,厚膜发热片54’为片状成品厚膜发热片,如图3所示,其不限于形状以及在主风道4内的设置位置,只要能起到加热作用即可,手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电吹风,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电机风叶组件,电机风叶组件包括安装座、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在安装座上,无刷电机带动风叶转动,所述风叶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或/和风道上设有厚膜发热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吹风,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电机风叶组件,电机风叶组件包括安装座、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和无刷电机安装在安装座上,无刷电机带动风叶转动,所述风叶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或/和风道上设有厚膜发热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上一体设置有加热件,所述手柄内设有电路板,加热件与无刷电机电连接,无刷电机与电路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厚膜发热片,所述手柄内设有电路板,厚膜发热片与电路板电连接,无刷电机与电路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主风道和附风道,主风道位于附风道外侧,壳体在附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在位于第一进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壳体在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主风道相连通,安装座设置在主风道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笑琼周刚
申请(专利权)人:章笑琼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