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裂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141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劈裂车,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所述第一支座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所述成对的摆动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成对摆动油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五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六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臂通过第七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是:有利于劈裂车在狭小空间的矿井内行进和作业,同时有效减小了工作臂与矿井岩壁发生碰撞的几率。

Spli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劈裂车
本技术涉及凿岩钻车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矿井凿岩钻车的

技术介绍
劈裂车是一种用于对岩石进行劈裂破碎的工程车辆,主要应用于矿井掘进等场合,目前常见的劈裂车主要由行走车体、折叠工作臂机构和凿岩机构构成,工作臂机构安装在行走车体上,凿岩机构安装在工作臂机构上,劈裂车在进行岩石劈裂作业时,通过控制臂机构将凿岩机构移动至岩石处,再通过凿岩机构对岩石进行钻孔,接着使用液压工具从岩孔处将岩石挤胀劈裂。然而传统的劈裂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工作臂机构占用空间大,即使收折后仍然具有较大的体积,而矿井内空间通常较为狭窄,从而导致劈裂车行进困难,而且工作臂容易与矿井岩壁发生碰撞,造成工作臂损坏;二是传统劈裂车的工作臂机构只可进行上下摆动,而无法进行左右摆动,当需要对工作臂机构进行左右摆动时,只能整体移动劈裂车车体,从而给岩石劈裂作业带来巨大不便;三是工作臂机构上的凿岩机构无法进行角度调节,从而无法适应不同角度的凿岩需要;四是凿岩机构在进行钻孔时,需要操作人员手持水管对钻孔处进行浇水,操作十分不方便,降低了钻孔效率;五是在钻孔时,钻杆缺乏稳定的支撑,从而使钻孔角度产生一定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工作臂机构占用空间小,十分适用于狭小空间矿井内的作业,并可实现左右摆动,且可对凿岩角度进行调节,可提高钻孔效率,同时可在钻孔时提供稳定支撑的劈裂车。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劈裂车,它包括有车体、工作臂机构、凿岩机构和前支撑机构,所述工作臂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架、第一支座、成对的摆动油缸、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第三折叠臂、连接座、壳体、旋转座、第一液压马达、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所述第一支座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所述成对的摆动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成对摆动油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五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六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臂通过第七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油缸通过第八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二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九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三折叠臂通过第十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通过第十一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二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连接座通过第十三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四油缸通过第十四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第四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五枢轴与连接座活动铰接,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连接座上,所述旋转座活动安装在壳体内,在旋转座上设置有齿圈,旋转座的上部从壳体内穿出,在位于壳体外的旋转座上设置有托板,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蜗杆,该蜗杆活动穿置在壳体内,蜗杆与齿圈相啮合,所述凿岩机构包括有底座、第二支架、第五油缸、第六油缸和钻孔机构,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托板上,所述第五油缸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在第二支架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座,在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支架通过第一限位座活动卡置在第一限位槽内,第五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油缸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钻孔机构包括有第二液压马达、滑座、机壳、钻杆、成对的轴承座、成对的第三径向轴承、轴套、进水管和密封圈,在第二支架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座,在滑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滑座通过第二限位槽活动套置在第二支架的第二限位座上,第六油缸的活塞杆与滑座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固定安装在滑座上,所述成对的轴承座分别固定安装在机壳内,所述钻杆的后部通过成对的第三径向轴承活动穿置在成对的轴承座内,在第二支架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支座,所述轴套固定安装在第二支座上,钻杆的前部活动穿置在轴套内,钻杆的前端部设置呈钻头,在钻杆内开设有通孔,在第二支架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撑头,所述进水管固定穿置在机壳内,在进水管上设置有连接头,在钻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从动齿轮,在该从动齿轮内开设有凹槽,进水管的连接头活动卡置在凹槽内,并与钻杆的通孔相连通,所述密封圈套置在凹槽内的连接头外侧,所述第二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机壳上,第二液压马达的输出轴通过第四径向轴承活动穿置在机壳内,在第二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前支撑机构包括有竖向油缸、竖向导向套和竖向伸缩柱,所述竖向导向套通过连接板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两侧,所述竖向伸缩柱活动插置在竖向导向套内,在竖向伸缩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板,所述竖向油缸位于竖向导向套外侧,竖向油缸与竖向导向套固定连接,竖向油缸的活塞杆与支板固定连接。所述工作臂机构还包括有止推轴承、第一径向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所述止推轴承活动卡置在壳体内,旋转座通过第一径向轴承活动卡置在壳体内,并活动架置在止推轴承上,所述蜗杆通过第二径向轴承活动穿置在壳体内。在所述钻头的前端部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座体,在该座体上和钻头的前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凸起。在所述支撑头的前端部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防滑齿。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本劈裂车的工作臂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将其收折后占用空间小,十分有利于劈裂车在狭小空间的矿井内行进和作业,同时有效减小了工作臂与矿井岩壁发生碰撞的几率。2、通过成对的摆动油缸可带动第一支座绕第一枢轴转动,从而实现了本工作臂机构的左右摆动,十分有利于劈裂车的岩石劈裂作业。3、通过第一液压马达可驱动蜗杆转动,通过蜗杆带动齿圈和旋转座转动,进而带动安装在托板上的凿岩机构进行转动,从而很好地适应了不同角度的凿岩需要。4、将进水管与自来水水源进行连通,通过钻杆的通孔向钻头处喷水,从而无需人工进行浇水,不仅提高了钻孔效率,而且对钻头起到了很好的降温作用,有效提高了钻头的使用寿命。5、通过控制第五油缸的活塞杆进行收缩,使第二支架向前移动,通过支撑头抵靠在岩石上,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避免了在钻孔时发生偏移的现象。6、将竖向油缸布置在竖向导向套外侧,从而使得竖向油缸的安装及检修均变得十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工作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剖视图;图5为图2中第一支架、第一支座和摆动油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凿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6中钻头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6中支撑头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6中底座、第二支架和滑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中前支撑机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所示,劈裂车,它包括有车体45、工作臂机构46、凿岩机构47和前支撑机构,由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劈裂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车体、工作臂机构、凿岩机构和前支撑机构,所述工作臂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架、第一支座、成对的摆动油缸、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第三折叠臂、连接座、壳体、旋转座、第一液压马达、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所述第一支座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所述成对的摆动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成对摆动油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五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六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臂通过第七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油缸通过第八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二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九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三折叠臂通过第十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通过第十一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二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连接座通过第十三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四油缸通过第十四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第四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五枢轴与连接座活动铰接,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连接座上,所述旋转座活动安装在壳体内,在旋转座上设置有齿圈,旋转座的上部从壳体内穿出,在位于壳体外的旋转座上设置有托板,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蜗杆,该蜗杆活动穿置在壳体内,蜗杆与齿圈相啮合,所述凿岩机构包括有底座、第二支架、第五油缸、第六油缸和钻孔机构,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托板上,所述第五油缸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在第二支架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座,在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支架通过第一限位座活动卡置在第一限位槽内,第五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油缸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钻孔机构包括有第二液压马达、滑座、机壳、钻杆、成对的轴承座、成对的第三径向轴承、轴套、进水管和密封圈,在第二支架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座,在滑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滑座通过第二限位槽活动套置在第二支架的第二限位座上,第六油缸的活塞杆与滑座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固定安装在滑座上,所述成对的轴承座分别固定安装在机壳内,所述钻杆的后部通过成对的第三径向轴承活动穿置在成对的轴承座内,在第二支架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支座,所述轴套固定安装在第二支座上,钻杆的前部活动穿置在轴套内,钻杆的前端部设置呈钻头,在钻杆内开设有通孔,在第二支架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撑头,所述进水管固定穿置在机壳内,在进水管上设置有连接头,在钻杆的后端部设置有从动齿轮,在该从动齿轮内开设有凹槽,进水管的连接头活动卡置在凹槽内,并与钻杆的通孔相连通,所述密封圈套置在凹槽内的连接头外侧,所述第二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机壳上,第二液压马达的输出轴通过第四径向轴承活动穿置在机壳内,在第二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前支撑机构包括有竖向油缸、竖向导向套和竖向伸缩柱,所述竖向导向套通过连接板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两侧,所述竖向伸缩柱活动插置在竖向导向套内,在竖向伸缩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板,所述竖向油缸位于竖向导向套外侧,竖向油缸与竖向导向套固定连接,竖向油缸的活塞杆与支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劈裂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车体、工作臂机构、凿岩机构和前支撑机构,所述工作臂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架、第一支座、成对的摆动油缸、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第三折叠臂、连接座、壳体、旋转座、第一液压马达、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前部,所述第一支座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所述成对的摆动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成对摆动油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五枢轴与第一支座活动铰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六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臂通过第七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油缸通过第八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二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九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三折叠臂通过第十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通过第十一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第三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二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连接座通过第十三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四油缸通过第十四枢轴与第三折叠臂活动铰接,第四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十五枢轴与连接座活动铰接,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连接座上,所述旋转座活动安装在壳体内,在旋转座上设置有齿圈,旋转座的上部从壳体内穿出,在位于壳体外的旋转座上设置有托板,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蜗杆,该蜗杆活动穿置在壳体内,蜗杆与齿圈相啮合,所述凿岩机构包括有底座、第二支架、第五油缸、第六油缸和钻孔机构,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托板上,所述第五油缸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在第二支架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座,在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支架通过第一限位座活动卡置在第一限位槽内,第五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油缸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钻孔机构包括有第二液压马达、滑座、机壳、钻杆、成对的轴承座、成对的第三径向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文谦李钟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腾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