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137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解决现有技术踏步无法始终水平导致适用性差,水上爬梯底部易悬空或淹没导致安全性差,以及经济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主承重梁、踏脚板、纵向长连杆和双转轴;双转轴固接于踏脚板底面,包括前置转轴和后置转轴;纵向长连杆设套接后置转轴的轴套,最上方轴套与最上方后置转轴销接固定;最上方前置转轴和后置转轴通过码头牛腿与码头建筑相固定,主承重梁底部与爬梯底部支撑物相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同步实现爬梯水平倾角大幅调整及踏步始终水平以提高适用性,可消除爬梯悬空或淹没的安全隐患,以及有效提升经济性,节约成本。

A kind of ladder with self-adaptive inclination and always horizontal ste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
本技术涉及一种爬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
技术介绍
传统爬梯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型钢制作而成,主承重梁及踏板整体现浇或焊接为一体。当爬梯用于陆上时,爬梯底部支撑于端部节点;当用于水上时,为避免水位变动或涨落潮对人员上下的影响,爬梯的底标高一般设在设计低水位或低潮位以上1m的位置。传统爬梯的爬梯存在以下局限性:1)不能同步实现倾角可调整及踏步始终水平,适用性差;传统爬梯的主承重梁及踏板整体现浇或焊接为一体,导致爬梯各构件间不允许出现相对转动,因此一个爬梯仅能适用一个水平倾角(爬梯与水平面夹角,其值可小范围幅动,但幅值很小,一般不超过10度)。一旦由于爬梯底部支撑点移位或水位变动,倾角变动大于这个幅值,踏板即出现较大倾斜,导致人员无法上下通行。传统爬梯不能同步实现倾角可调及踏步始终水平,这一缺陷大大地降低了爬梯的使用功能和适用性。2)设计水位难以精确预测,导致水上爬梯底部悬空或淹没,安全性差;为避免水位变动或涨落潮对人员上下爬梯的影响,传统水上爬梯的底标高一般设在设计低水位或低潮位以上1m的位置,而实际运用中,水上爬梯设计使用期限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作为永久设施一直使用,整个使用周期内水位或潮位一直处于变动过程中,且局部水域变动异常明显,达到数米甚至十米以上,最终导致爬梯出现深度淹没或悬空的现象,非常不便于人员上下,且安全隐患较大。3)爬梯难以实现模数化及装配化,周转使用不便,经济性差;正由于以上的局限,传统爬梯仅能适用于特定的作业环境或水域中,导致其无法进行周转使用,难以实现模数化及装配化,材料利用率较低,经济性差。因此,设计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以实现同步实现倾角可大幅度调整及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避免由于设计水位偏差及实际施工水位一直变动对人员上下爬梯的影响,避免出现爬梯深度淹没或悬空的现象;实现在不同位置、不同项目、不同水域的爬梯的模数化及装配化,提高工效,节省造价。成为所属
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同步实现倾角可调整及踏步始终水平导致适用性差,设计水位难以精确预测导致水上爬梯底部悬空或淹没进而导致安全性差,以及难以实现模数化及装配化、周转使用不便、经济性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包括一对平行正对分布的主承重梁,等距水平分布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之间的若干块踏脚板,纵向长连杆,以及若干组双转轴;每一块所述踏脚板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所述双转轴,所述踏脚板通过相应所述双转轴分别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和所述纵向长连杆相连接;所述双转轴包括并排分布的前置转轴和后置转轴,所述前置转轴纵向固定于踏脚板底面的前侧,所述后置转轴纵向固定于踏脚板底面的后侧,所有所述后置转轴均横向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之间,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的两端分别横向穿设在一对所述主承重梁上,并且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均可相对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自由转动;所述纵向长连杆的底面设有若干个轴套,所述轴套的数量与所述后置转轴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所有所述后置转轴分别套接于相应所述轴套内,所述后置转轴可相对于相应所述轴套自由转动,所述纵向长连杆上最上方的轴套与所有后置转轴中最上方的后置转轴通过销钉固定销接;所有后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后置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码头牛腿与码头建筑相固定,同样的,所有前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前置转轴的两端也分别通过一个码头牛腿与码头建筑相固定,一对所述主承重梁的底部与爬梯底部支撑物相铰接。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踏脚板上的扶手。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包括呈竖直分布并垂直焊接于所述踏脚板上的若干根竖杆,以及铰接于所述竖杆之间的横杆。进一步地,所述竖杆的数量少于所述踏脚板的数量。进一步地,一对所述主承重梁的底部等距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用于使该对所述主承重梁之间不会产生相对位移的主承重梁平联。进一步地,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片挡片,同一根所述前置转轴上的两片所述挡片分别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的外侧,所述挡片用于将所述前置转轴限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可同步实现爬梯水平倾角大幅调整及踏步始终水平,大大提高适用性;可有效消除传统水上爬梯由于施工期水位变化导致爬梯底部悬空或淹没的主要安全隐患;同时还可实现爬梯的模数化及装配化,可大幅周转使用,有效提升经济性,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爬梯呈水平状态视图。图4为本技术爬梯与水平面之间呈15°夹角的状态视图。图5为本技术爬梯与水平面之间呈45°夹角的状态视图。图6为本技术爬梯与水平面之间呈75°夹角的状态视图。图7为本技术爬梯与水平面之间呈90°夹角的状态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主承重梁、2-踏脚板、3-纵向长连杆、4-扶手、5-前置转轴、6-后置转轴、7-主承重梁平联、8-挡片、9-轴套、10-码头牛腿、11-爬梯底部支撑物、12-竖杆、13-横杆、14-码头建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包括一对平行正对分布的主承重梁1,等距水平分布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的若干块踏脚板2,纵向长连杆3,扶手4,以及若干组双转轴;每一块所述踏脚板2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所述双转轴,所述踏脚板2通过相应所述双转轴分别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和所述纵向长连杆3相连接。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的底部等距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用于使该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不会产生相对位移的主承重梁平联7。本技术所述扶手4固定于所述踏脚板2上。所述扶手4包括呈竖直分布并垂直焊接于所述踏脚板2上的若干根竖杆12,以及铰接于所述竖杆12之间的横杆13。所述竖杆12的数量少于所述踏脚板2的数量。本技术所述双转轴包括并排分布的前置转轴5和后置转轴6,所述前置转轴5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前侧,所述后置转轴6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后侧,所有所述后置转轴6均横向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的两端分别横向穿设在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上,并且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均可相对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自由转动。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片挡片8,同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上的两片所述挡片8分别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的外侧,所述挡片8用于将所述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平行正对分布的主承重梁(1),等距水平分布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的若干块踏脚板(2),纵向长连杆(3),以及若干组双转轴;/n每一块所述踏脚板(2)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所述双转轴,所述踏脚板(2)通过相应所述双转轴分别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和所述纵向长连杆(3)相连接;/n所述双转轴包括并排分布的前置转轴(5)和后置转轴(6),所述前置转轴(5)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前侧,所述后置转轴(6)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后侧,所有所述后置转轴(6)均横向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的两端分别横向穿设在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上,并且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均可相对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自由转动;/n所述纵向长连杆(3)的底面设有若干个轴套(9),所述轴套(9)的数量与所述后置转轴(6)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所有所述后置转轴(6)分别套接于相应所述轴套(9)内,所述后置转轴(6)可相对于相应所述轴套(9)自由转动,所述纵向长连杆(3)上最上方的轴套(9)与所有后置转轴中最上方的后置转轴通过销钉固定销接;/n所有后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后置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码头牛腿(10)与码头建筑相固定,同样的,所有前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前置转轴的两端也分别通过一个码头牛腿(10)与码头建筑相固定,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的底部与爬梯底部支撑物(11)相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倾角可自适应调整且踏步始终保持水平的爬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平行正对分布的主承重梁(1),等距水平分布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的若干块踏脚板(2),纵向长连杆(3),以及若干组双转轴;
每一块所述踏脚板(2)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所述双转轴,所述踏脚板(2)通过相应所述双转轴分别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和所述纵向长连杆(3)相连接;
所述双转轴包括并排分布的前置转轴(5)和后置转轴(6),所述前置转轴(5)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前侧,所述后置转轴(6)纵向固定于踏脚板(2)底面的后侧,所有所述后置转轴(6)均横向位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之间,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的两端分别横向穿设在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上,并且每一根所述前置转轴(5)均可相对于一对所述主承重梁(1)自由转动;
所述纵向长连杆(3)的底面设有若干个轴套(9),所述轴套(9)的数量与所述后置转轴(6)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所有所述后置转轴(6)分别套接于相应所述轴套(9)内,所述后置转轴(6)可相对于相应所述轴套(9)自由转动,所述纵向长连杆(3)上最上方的轴套(9)与所有后置转轴中最上方的后置转轴通过销钉固定销接;
所有后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后置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码头牛腿(10)与码头建筑相固定,同样的,所有前置转轴中位于最上方的前置转轴的两端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立军金鹏梅云弟余其鑫郭佳嘉许骋疆吴乾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