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3351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包括电能接收模组、驱动电路、电机和切换开关;电能接收模组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电能;电机具有绕组;电能接收模组具有电能接收器和接收端控制电路,接收端控制电路包括接收端补偿电路;切换开关与绕组连接,并将绕组连接到驱动电路或者连接到接收端补偿电路;当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驱动电路时,作为动力的提供源;当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接收端补偿电路时,作为等效电感。电机的绕组可以根据不同的状态,接入驱动电路作为动力提供源,或者接入接收端控制电路作为等效电感,一个器件可以切换工作模式,提高了其利用率,降低了整体成本。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harg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无线能量传输目前常用的分为两种方式——基于磁场耦合的方式,以及基于电场耦合的方式。其中磁场耦合方式已经在消费电子、AGV机器人(AutomatedGuidedVehicle)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关注。磁场耦合所采用的耦合机构一般由利兹线圈、铁氧体、屏蔽层等多层结构组成,存在成本高、重量重等问题,磁场耦合方式在无线传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磁场泄露和电磁干扰,在传输空间中如有金属异物不能被识别时,会因为涡流效应导致异物温度升高,甚至可能会点燃易燃物而引起火灾,在无人机充电等无人值守场合仍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充电系统,提高了零件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能接收模组、驱动电路、电机和切换开关;所述电能接收模组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电能;所述电机具有绕组;所述电能接收模组具有电能接收器和接收端控制电路,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包括接收端补偿电路;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绕组连接,并将所述绕组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或者连接到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时,作为动力的提供源;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时,作为等效电感。优选的,所述电机具有多个,至少一个所述电机的所述绕组通过所述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作为等效电感;在多于一个所述电机的所述绕组通过所述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时,每个所述电机的所述绕组之间经过串联和/或并联后,再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作为等效电感。优选的,所述电能接收器为:接收端极板;所述电能接收模组还包括:电池组,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接收端极板和所述电池组之间;和/或,所述电能接收模组包括接收端通信器。优选的,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还包括接收端整流电路、接收端滤波电路和接收端控制器。优选的,所述接收端极板外覆盖有绝缘电介质层。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为无人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环、剃须刀、电动汽车、AGV小车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和充电平台;充电平台具有用来承载电子设备的工作面,在所述工作面上安装有无线充电的电能发射模组;在无线充电时,所述电能接收模组和所述电能发射模组处于工作范围内,进行电能的无线传输。优选的,所述电能发射模组包括:电能发射器、发射端控制电路,所述电能发射器为发射端极板;所述工作面覆盖所述发射端极板,且至少在所述发射端极板所在区域内的所述工作面为绝缘电介质层;和/或,所述电能发射模组还包括发射端通信器。优选的,所述发射端控制电路包括:发射端补偿电路、发射端逆变电路和发射端控制器;所述发射端控制电路与供电电源连通。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中电机的绕组可以根据不同的状态,接入驱动电路作为动力提供源,或者接入接收端控制电路作为等效电感,一个器件可以切换工作模式,提高了其利用率,降低了整体成本。并且,电子设备在进行无线充电时,接收端极板制作的制作简易,而而且重量轻,其形状也不受限制,不会使电子设备更多地增加额外的载荷负担,其整体的成本与磁耦合线圈相比也是非常小的量级。电子设备位于充电平台上,极板之间的间隙很小,无线充电时绝大部分的交变电场分布于极板之间,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很小。特别是当接收端极板与发射端极板之间或周围存在金属导体时,也不会因为导体产生涡流效应而引起损耗和发热,非常适合无人机等设备的充电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的部分电路结构。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中电能接收模组和充电平台中电能发射模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中接收端极板和充电平台中发射端极板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中接收端极板和充电平台中发射端极板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充电系统中控制开关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充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子设备4和电子设备充电系统。电子设备4即为用电的设备,例如可以为无人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环、剃须刀、电动汽车、AGV小车中的任意一种。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包括电子设备4和充电平台3,充电平台3用来给电子设备4充电,一些情形中也能够用来支撑、停放电子设备4。具体下文会展开说明。结合图1和图2,电子设备4包括了驱动电路43、电能接收模组1、电机42和切换开关。驱动电路43可以和电机42配合,能够用来控制电机42工作,来为电子设备4提供动力。能量接收模组1能够接收电能,以保证电机42的电能供应。电机42具有绕组,该绕组可以连接到电能接收模组1中,作为等效电感使用,具体是连接到电能接收模组1的补偿电路121中,具体内容请继续参见下文。电能接收模组1具有电能接收器和接收端控制电路12。电能接收器是用来与电能发射器(下文会说明)配合,实现电能传递的部件。例如无线充电中的接收端线圈、接收端极板等等都可以称为电能接收器。接收端控制电路12包括接收端补偿电路121,需要注意,接收端控制电路12还会具备其他的电路,例如接收端整流电路122、接收端滤波电路123和接收端控制器124等等,这部分在本说明书之后的部分会进行说明。现在先对接收端补偿电路121进行说明。接收端补偿电路121主要是对电能接收模组1接收到的电能进行补偿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能接收模组1和电能发射模组2配合,以无线的方式传递电能,在这种实施例中,电能接收模组1设置了接收端极板11,在电能发射模组2上设置了发射端极板21。接收端极板11和发射端极板21之间能够形成电容,以实现电能的传递,在这种方式中,接收端补偿电路121主要是对形成的电容进行补偿,以构成谐振网络。我们知晓,在理论上,任意距离上两块极板都可能形成电容,上述接收端极板11和发射端极板21之间能够形成电容所强调的是“形成电容,并且能够实现无线电能传输”。一般在接收端补偿电路121中通常设置有电感,此时,就可以将电机42的绕组接入接收端补偿电路121,等效为电感使用,即作为等效电感。综上可以知晓,电机42既能够接入驱动电路43作为动力的提供源,又能接入接收端控制电路12作为等效电感使用。这两种状态的切换,是通过切换开关的切换实现的。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设置方式,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切换开关。只使用一个切换开关使绕组在两个电路中则一接入即可。当然也可以使用两个——第一切换开关K1和第二切换开关K2。除此以外,具有多个电机42的绕组之间可以通过串并联组合而获得构成谐振网络更适合的电感值,发射端极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能接收模组(1)、驱动电路(43)、电机(42)和切换开关;/n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电能;/n所述电机(42)具有绕组;/n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具有电能接收器和接收端控制电路(12),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包括接收端补偿电路(121);/n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绕组连接,并将所述绕组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43)或者连接到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121);/n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驱动电路(43)时,作为动力的提供源;/n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121)时,作为等效电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能接收模组(1)、驱动电路(43)、电机(42)和切换开关;
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电能;
所述电机(42)具有绕组;
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具有电能接收器和接收端控制电路(12),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包括接收端补偿电路(121);
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绕组连接,并将所述绕组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43)或者连接到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121);
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驱动电路(43)时,作为动力的提供源;
当所述绕组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补偿电路(121)时,作为等效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42)具有多个,至少一个所述电机(42)的所述绕组通过所述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作为等效电感;
在多于一个所述电机(42)的所述绕组通过所述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时,每个所述电机(42)的所述绕组之间经过串联和/或并联后,再通过切换开关连接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作为等效电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能接收器为:接收端极板(11);
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还包括:电池组(14),所述接收端控制电路(12)连接在所述接收端极板(11)和所述电池组(14)之间;和/或,
所述电能接收模组(1)包括接收端通信器(1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哲陆钧贺凡波葛俊杰马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