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33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0:52
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线和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向上开口并构造成保持所述电线的电线容纳部。在所述电线的导体芯线的接触部的末端部设置有向所述电线的包覆层的一侧折返的折返部。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电线容纳部的前端的前端表面上形成有向前开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所述折返部接合到所述凹槽,使得所述电线被所述壳体保持。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广泛地已知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容纳连接至电线的端子的端子容纳部的壳体(例如,参见JP-A-2004-134189)。这种连接器需要保持机构以防止容纳在端子容纳部中的端子脱落。JP-A-2004-134189的连接器中的保持机构是通过将设置在壳体上并面向端子容纳部的内部的矛杆(悬臂状弹性件)接合到壳体的台阶部而形成的。近年来,对于减小连接器的高度的需求不断增长。这里,当采用利用壳体上的矛杆和端子的台阶部之间的接合的机构作为保持机构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上下方向上提供用于矛杆或端子的台阶部的空间,这是阻碍连接器高度减小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该问题可以通过移除保持机构来解决。此时,不降低组装的灵活性也很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减小的高度和良好的组装灵活性的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具有以下(1)至(3)的特征。(1)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线,其具有导体芯线和覆盖所述导体芯线的包覆层,从所述电线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用作构造为与配对端子连接的接触部;和板状壳体,其具有向上开口并构造成保持所述电线的电线容纳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末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包覆层的一侧折返的折返部;其中,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电线容纳部的前端的前端表面上形成有向前开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和其中,所述折返部接合到所述凹槽,使得所述电线被所述壳体保持。(2)根据(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将以使得所述折返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前面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电线容纳部中的所述电线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后拉,使得所述折返部进入所述凹槽。(3)根据(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构造成与所述配对端子接触的平面部。根据具有(1)中的构造的连接器,通过消除与配对端子接触的端子并使电线的导体芯线与配对端子接触,可以减小连接器的高度。此外,仅通过将电线放置在向上开口的电线容纳部中并向后拉动电线,就可以将电线可靠地保持在壳体中。因此,可以提供具有减小的高度和不具有端子的良好的电线组装灵活性的连接器。根据具有上述(2)中的构造的连接器,可以通过向后拉放置在电线容纳部中的电线来提供将电线保持在壳体中所需的特定操作。根据具有(3)中的构造的连接器,通过使配对端子与平面部接触,可以确保接触面积,并且可以防止接触电阻的增加。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具有减小的高度和良好的组装灵活性的连接器。上面简要描述了本专利技术。通过阅读下面参照附图描述的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例”),将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的细节。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配对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配对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2中的电线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由附图标记6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7是形成接触部之前的电线的立体图;图8是图2中的壳体的立体图;图9是壳体的主视图;图10是沿图9中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中由附图标记11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12是图10中由附图标记12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将电线放置在壳体的电线容纳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对应于图13的状态下的图11;图15是表示将放置于电线容纳部的电线向后方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对应于图15的状态下的图11;图17是图2中的上盖的立体图;图18是倒置的上盖的立体图;图19是图18中由附图标记19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20是图2中的下盖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中由附图标记21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22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3是沿图22中的23-23线的剖视图;图24是图23中由附图标记24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25是图23中由附图标记25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26是对应于下盖侧的图24;图27是对应于下盖侧的图25;图28是图2中的连接器盖的立体图;图29A是图4中的第一配对端子的立体图,图29B是图4中的第二配对端子的立体图;图30是图29A和29B中的配对端子的压嵌部的放大图;图31是图4中的配对壳体的立体图;图32是从后方观察时的配对壳体的立体图;图33是图32中由附图标记33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34是将配对端子的压嵌部压入配对壳体的端子容纳孔的状态的图;图35是配对壳体的后视图;图36是沿图35中的36-36线的剖视图;图37是图36中由附图标记37表示的框架的内部的放大图;图38与图37相对应,是将配对端子容纳在配对壳体的端子容纳孔中的状态;图39是表示壳体与配对壳体彼此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0是在壳体与配对壳体彼此嵌合的状态下,配对壳体的后视图;图41是沿图40中的41-41线的剖视图;和图42是图41中的电线与配对端子之间的接触点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1。如图2所示,图1中的连接器1包括电线10、壳体20、盖30和连接器盖40。如图4所示,图3中的配对连接器2,其嵌合有连接器1,包括配对端子50A和50B、配对壳体60、和一对栓70。配对壳体60由一对栓70安装并固定在基板(未示出)上。下文中,配对端子50A和50B会被统称为配对端子50。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图1中的连接器1的轴向(嵌合方向)上的插入配对端子50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称为前侧并且相反侧(图1中的右侧)称为后侧。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称为上侧和下侧。类似地,将图3中的配对连接器2的轴向(嵌合方向)上的插入电线10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称为前侧,而相反侧(图3中的左侧)称为后侧。图3中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称为上侧和下侧。在下文中,将按顺序描述构成连接器1的组件。首先,将参照图5至图7描述电线10。如图5所示,电线10包括导体芯线11和覆盖导体芯线11的包覆层12。对电线10的末端进行端子处理,以使导体芯线11的末端从电线10(包覆层12)露出。导体芯线11是单芯线。导体芯线11的露出的前端(参见图7)通过压制成型加工为平板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状),从而形成与配对端子50连接的接触部13。配对端子50的弹簧板54(参见图29A和29B)被按压并与接触部13的上表面上的平面部接触,从而电线10和配对端子50电连接。朝着包覆层12向下折叠的折返部14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包括:/n电线,其具有导体芯线和覆盖所述导体芯线的包覆层,从所述电线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用作构造为与配对端子连接的接触部;和/n板状壳体,其具有向上开口并构造成保持所述电线的电线容纳部,/n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末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包覆层的一侧折返的折返部;/n其中,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电线容纳部的前端的前端表面上形成有向前开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和/n其中,所述折返部接合到所述凹槽,使得所述电线被所述壳体保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2 JP 2018-2195061.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线,其具有导体芯线和覆盖所述导体芯线的包覆层,从所述电线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用作构造为与配对端子连接的接触部;和
板状壳体,其具有向上开口并构造成保持所述电线的电线容纳部,
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末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包覆层的一侧折返的折返部;
其中,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电线容纳部的前端的前端表面上形成有向前开口并在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岛健一仓重圭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