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46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客车,包括:前车厢(1),该前车厢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车桥(11)和第二车桥(12);中车厢(2),该中车厢设有第三车桥(13)并通过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连接至前车厢的尾端;后车厢(3),该后车厢设有第四车桥(14)并通过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连接至中车厢的远离前车厢的一端;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包(6)和电连接至该电池包并传动连接至第一车桥、第二车桥、第三车桥和第四车桥中至少一者上安装的车轮(7)的驱动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客车包括多节车厢,有效增大了乘车空间,提升了单车载客量,具有环境友好、经济性高等优点。

Electric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客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客车。
技术介绍
按照乘车人数计算所消耗的能源和所占的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相比普通乘用车具有显著较高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公共交通客车被优先发展,用于公共交通的客车在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等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为改善人类出行便利性做出较大贡献。当前常见的客车普遍采用柴油机驱动,以便基于成熟的内燃机技术获得所需的动力性能。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3231744A公开了一种四轴双铰链铰接式客车结构,包括主车和副车,二者均为双桥结构,主车前桥为转向桥,后桥为驱动桥;副车前桥为随动桥,后桥为联动转向桥。主车和副车通过牵引铰盘和软棚相互连接。该客车采用内燃机驱动,环境污染大,且利于传动轴传动的方式存在传动效率低的不足。且由于副车后桥采用联动转向桥,只能采用单侧单胎,承载能力受限。市场上还存在利于电机驱动的电动客车,但普遍局限于单车厢类的客车,以确保所需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需求,这导致运力不足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车运力高、环境友好的电动客车,以解决现有客车环境污染大或运力难以提升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客车,包括:前车厢,该前车厢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中车厢,该中车厢设有第三车桥,并通过第一铰接连接组件连接至所述前车厢的尾端;后车厢,该后车厢设有第四车桥,并通过第二铰接连接组件连接至所述中车厢的远离所述前车厢的一端;以及,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包和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电连接至该电池包,并传动连接至所述第一车桥、第二车桥、第三车桥和第四车桥中的至少一者。优选地,所述第一车桥为转向桥,所述第二车桥、第三车桥和第四车桥各自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安装有两个车轮。优选地,所述第一车桥、第二车桥、第三车桥和第四车桥中的两者为驱动桥,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信号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控制器,并设置为能够被选择性控制为单桥驱动或双桥驱动,并且/或者,所述驱动电机为轮边电机。优选地,所述电动客车具有位于车厢地板下侧的底盘车架,所述电池包安装于该底盘车架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车桥与第二车桥、第二车桥与第三车桥和/或第三车桥与第四车桥之间。优选地,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在所述底盘车架左右两半侧等重安装的多组所述电池包。优选地,所述前车厢、中车厢和后车厢分别具有顶骨架和侧围骨架,所述顶骨架的横向梁与所述侧围骨架顶部的纵向梁在相接处通过由紧固件连接的连接件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顶骨架形成为具有拱形截面,并且/或者,相对的所述侧围骨架的顶部间距小于底部间距。优选地,该电动客车的两侧均设有车门,并且/或者,所述前车厢、中车厢和后车厢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车门。优选地,所述电动客车内设有乘客座椅和轮椅区。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连接组件和第二铰接连接组件分别包括铰接盘和铰接蓬,该铰接蓬在周向封闭所述前车厢与中车厢、中车厢与后车厢之间的空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电动客车包括多节车厢,有效增大了乘车空间,提升了单车载客量。且由于利用电池包提供动力,由驱动电机驱动行驶,具有环境友好、经济性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的半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的另一侧半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中车桥与驱动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的车身骨架分解图;图5是图4中车身骨架的截面视图;图6是图4中车身骨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中电池包的分布图;图8是图7中的电池包在底盘车架上的布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车厢;2-中车厢;3-后车厢;4-第一铰接连接组件;5-第二铰接连接组件;6-电池包;7-车轮;8-电机控制器;9-底盘车架;10-车门;11-第一车桥;12-第二车桥;13-第三车桥;14-第四车桥;15-顶骨架;15A-横向梁;16-侧围骨架;16A-纵向梁;17-连接件;18-乘客座椅;19-铰接盘;20-铰接蓬。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通常是指电动客车正常停放、行驶时的上、下、前、后、左、右方位。“横向”是指电动客车的左右宽度方向,“纵向”是指电动客车的前后长度方向。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客车,包括前车厢1、中车厢2和后车厢3,前车厢1设有第一车桥11和第二车桥12,中车厢2设有第三车桥13并通过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连接至前车厢1的尾端,后车厢3设有第四车桥14并通过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连接之中车厢2的远离前车厢1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和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客车车厢之间的铰接结构,由此允许相邻车厢相对转动呈具有夹角(非直线排列),从而便于车辆转弯。其中,“第一”、“第二”仅用于清楚地区别说明其在电动客车上的不同连接位置,并不代表二者在具体结构上的差异。该电动客车具有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包6和电连接至该电池包6的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至第一车桥11、第二车桥12、第三车桥13和第四车桥14中的至少一者(即传动连接至相应车桥上的车轮,以形成为驱动桥)。正如随后所述,本技术的电动客车可以具有多个电池包6,并对应不同车桥设置多个相应的驱动电机,而不限于单个驱动电机的驱动形式,以便获得更高的动力性能或更好的操控性。根据前述说明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以电池包6中的电能为动力源的电动客车,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内燃机客车,由于不必燃烧石油等燃料,避免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环境友好、经济性高等优点。此外,该电动客车具有前车厢1、中车厢2和后车厢3等三节乘客车厢,便于增大乘车空间,有效提升单车载客量。在相同载客量的情形下,本技术的电动客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两节车厢客车具有显著较小的转弯半径,有效改善了通过性,满足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线路需求。典型地,本技术的电动客车可以采用承载式车身或半承载式车身,由此可以具有底盘车架9,作为各个车桥的安装基础。为了能够使得相邻车厢相对转动以实现转弯行驶,并保持乘车空间保持较好的封闭性,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和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均可以包括铰接盘19和铰接蓬20,该铰接盘19将多节底盘车架9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前车厢1、中车厢2和后车厢3之间的牵引连接并允许相对转动;铰接蓬20在周向封闭前车厢1与中车厢2、中车厢2与后车厢3之间的空间,如图4所示。该铰接蓬20通常由柔性材料制成或形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车厢(1),该前车厢(1)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车桥(11)和第二车桥(12);/n中车厢(2),该中车厢(2)设有第三车桥(13),且所述中车厢(2)通过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连接至所述前车厢(1)的尾端;/n后车厢(3),该后车厢(3)设有第四车桥(14),且所述后车厢(3)通过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连接至所述中车厢(2)的远离所述前车厢(1)的一端;以及,/n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包(6)和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电连接至所述电池包(6),并传动连接至所述第一车桥(11)、第二车桥(12)、第三车桥(13)和第四车桥(14)中的至少一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车厢(1),该前车厢(1)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一车桥(11)和第二车桥(12);
中车厢(2),该中车厢(2)设有第三车桥(13),且所述中车厢(2)通过第一铰接连接组件(4)连接至所述前车厢(1)的尾端;
后车厢(3),该后车厢(3)设有第四车桥(14),且所述后车厢(3)通过第二铰接连接组件(5)连接至所述中车厢(2)的远离所述前车厢(1)的一端;以及,
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包(6)和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电连接至所述电池包(6),并传动连接至所述第一车桥(11)、第二车桥(12)、第三车桥(13)和第四车桥(14)中的至少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桥(11)为转向桥,所述第二车桥(12)、第三车桥(13)和第四车桥(14)各自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安装有两个车轮(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桥(11)、第二车桥(12)、第三车桥(13)和第四车桥(14)中的两者为驱动桥,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信号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控制器(8),并设置为能够被选择性控制为单桥驱动或双桥驱动,
并且/或者,所述驱动电机为轮边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客车具有位于车厢地板下侧的底盘车架(9),所述电池包(6)安装于该底盘车架(9)上并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欢迎吴亿超陈树威郭瑞陈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