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热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684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A1)具有分隔构件(19),该分隔构件(19)在罐体(2)的轴向中间部将被螺旋状管体部(60)包围的空间部(35)划分为第1及第2区域(35a)、(35b),并且将螺旋状管体部(60)划分为第1及第2热交换部(HT1)、(HT2)。被供给到第1区域(35a)的燃烧气体通过第1热交换部(HT1)的间隙(61)行进到燃烧气体通路(36)后,后通过第2热交换部(HT2)的间隙(61)。由此,可使热回收量增多,使换热器(A1)的整体结构简化、小型化,同时可提高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从燃烧气体中回收热的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换热器的具体例子,分别在日本实开昭61-69676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66646号公报中有所记载。如图52所示,日本实开昭61-69676号公报所记载的换热器是在罐体2e内配设有热交换用的螺旋状管体部40e的结构。包围在螺旋状管体部40e中的空间部3e的底部被分隔构件6e阻塞。在该换热器中,当从罐体部2e的上部导入燃烧气体时,该燃烧气体从空间部3e经过螺旋状管体部40e的间隙流到其外方,然后从罐体2e的下部开口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将介质从螺旋状管体部40e的一端部供给到该螺旋状管体部40e内,该介质被上述燃烧气体加热。该被加热了的介质从螺旋状管体部40e的另一端流出。在该换热器中,螺旋状管体部40e是由一根螺旋状管体构成的,其结构比例如采用多根带翅片的管的类型的换热器简单得多。因此,适于谋求制作成本低、整体小型化。另一方面,如图53所示,日本特开昭59-66646号公报所记载的换热器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在罐体91A内设有螺旋状的水管96,该罐体91A在下部配置有燃烧器90A。在水管96的多个环部96a及它们的外周围交替地设有挡板97A和挡板97B。上述挡板97A用于防止燃烧气体通过环部96a的内方,上述挡板97B用于防止燃烧气体通过环部96a外周围的间隙。采用该结构,燃烧气体在水管96的一个环部60a的内方行出、在下一个环部60a的外方行进,如此交替地在各环部60a的内方、外方行进,可以增多燃烧气体对水管96的传热量。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图5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燃烧气体只不过是从螺旋状管体部40e的间隙的内方朝着外方单方向地通过该间隙。因此,这时的传热量少。另外,由于螺旋状管体部40e的全长区域容许燃烧气体一齐通过的流路面积大,因此燃烧气体容易偏作用在螺旋状管体部40e的一部分上。因此,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热交换效率低。近年来,从节约燃料而促进环保、降低运行成本及其它各种方面考虑,强烈希望提高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可以认为作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有效措施,除了从燃烧气体中回收显热外,还要回收潜热(更准确地说,是回收燃烧气体中的水蒸气的潜热)。但采用上述的现有技术,难以进行上述那样的潜热回收。另一方面,在图5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的复杂结构,即在罐体91A内设有与环部96a数量相同的多个挡板97A、97B。而且,该多个挡板97A、97B具有与环部96a同样的或更大的直径,其尺寸大。因此,其制作成本高。另外,多个挡板97A、97B因其与燃烧气体的接触而损失它们从该燃烧气体中吸收的热;当这些挡板97A、97B多时,罐体91A内的全部热容量增大。因此,例如水管96内的水温在开始供给热水时的上升缓慢,这种现有技术应用到瞬间式热水装置时的能力差。而且,水管96与图52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由于不过是用1根螺旋状管体形成的,因此虽然整体结构复杂,却难以得到较高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由本专利技术第1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器具有罐体、螺旋状管体部、空间部和燃烧气体通路;上述罐体在轴向的两端形成有燃烧器用开口部和燃烧气体流出口;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用于热交换,并具有在上述轴向隔开间隙地并排配置在上述罐体内的多个环部;上述空间部被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包围而形成,并且其一端与上述燃烧器用开口部连通;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形成于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的外周围,并且将行进来的燃烧气体引导到上述燃烧气体流出口;其特征在于,具有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阻塞上述空间部的轴向中间部分,由此将上述空间部在上述轴向上划分为第1及第2区域,并且将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划分为包围上述第1区域的第1热交换部及包围上述第2区域的第2热交换部;被供给到上述第1区域的燃烧气体通过上述第1热交换部的间隙而行进到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内后,通过上述第2热交换部的间隙。最好是,上述罐体具有筒状的周壁部,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形成于上述周壁部与上述螺旋状管体部之间。最好是,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由扁平管形成,该扁平管的与上述燃烧方向交叉方向的宽度大于上述轴向的厚度。最好是,上述扁平管的上述宽度是使上述第2热交换部比上述第1热交换部大而成的。最好是,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是随着沿燃料气体通过上述间隙的方向前进高度渐渐变低地倾斜着。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具有通水机构和多个管体组件;上述管体组件具有连接用的两端部,并且中间部是扁平截面的环状;上述通水机构在该多个管体组件沿上述轴向并排排列并将它们配设在上述罐体内的状态下与该多个管体组件的两端部连接,并且可向该多个管体组件通水;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包含上述多个管体组件。最好是,上述第1热交换部的间隙尺寸与第2热交换部的间隙尺寸不相同。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具有管体叠绕结构部,该管体叠绕结构部包含各环部的直径或宽度与上述螺旋状管体部不同的至少一个追加的螺旋状管体部,并且上述多个螺旋状管体部呈叠绕状,使得这些多个环部在上述轴向及与其交叉的方向并排排列,该管体叠绕结构部被划分成上述第1及第2热交换部。最好是,上述各螺旋状管体部是使用上述多个环部呈螺旋状连接成的螺旋状管体而构成的。最好是,上述多个螺旋状管体部的管径是相同的。最好是,上述多个螺旋状管体部的管径不相同,最内周的螺旋状管体部的管径最大。最好是,上述第1及第2热交换部彼此被上述分隔构件、和与上述分隔构件分开的构件中的任一个构件分隔。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具有分隔部,该分隔部阻塞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的端部与上述罐体之间,并且抑制燃烧气体从上述第1区域直接行进到上述燃烧气体通路的靠近上述燃烧器用开口部的端部。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中,上述燃烧气体通路跨越上述第1及第2热交换部各自的外周围而连续地形成;具有分隔部,该分隔部将上述燃烧气体通路中的、靠近上述燃烧气体流出口的端部阻塞,并且抑制已到达该端部的燃烧气体直接行进到上述第2区域。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具有第1辅助分隔构件和第2辅助分隔构件;上述第1辅助分隔构件将上述第2热交换部和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分别在上述轴向上划分为2个分割部,并且使通过了在上述燃烧气体通路中的上述第1热交换部周围的燃烧气体行进到上述第2热交换部的一个分割部的间隙内,而引导到上述第2区域;上述第2辅助分隔构件抑制被引导到上述第2区域的燃烧气体直接行进到上述燃烧气体流出口,并且使上述燃烧气体行进到上述第2热交换部的另一个分割部的间隙。最好是,上述第2热交换部延伸到比上述第2辅助分隔构件靠近燃烧气体流出口的位置;行进到上述燃烧气体通路中的、包围上述延伸部分的部分的燃烧气体进一步通过该延伸部分的间隙。由本专利技术第2技术方案提供的热水装置,具有燃烧器和从由该燃烧器产生的燃烧气体中回收热的换热器;上述换热器具有罐体、螺旋状管体部、空间部和燃烧气体通路;上述罐体在轴向的两端形成有燃烧器用开口部和燃烧气体流出口;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用于热交换,并具有在上述轴向隔开间隙地并排配置在上述罐体内的多个环部;上述空间部被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包围而形成,并且其一端与上述燃烧器用开口部连通;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形成于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的外周围,并且将行进来的燃烧气体引导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罐体、螺旋状管体部、空间部、燃烧气体通路;上述罐体在轴向两端形成有燃烧器用开口部和燃烧气体流出口;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用于热交换,并具有在上述轴向上隔开间隙地并排配置在上述罐体内的多个环部;上述空 间部被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包围而形成,并且其一端与上述燃烧器用开口部连通;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形成于上述螺旋状管体部的外周围,并且将行进过来的燃烧气体引导到上述燃烧气体流出口;其特征在于,具有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堵塞上述空间部的轴向 中间部分,由此将上述空间部在上述轴向上划分为第1及第2区域,并且将上述螺旋状管体部划分成包围第1区域的第1热交换部及包围第2区域的第2热交换部;供给到上述第1区域的燃烧气体通过上述第1热交换部的间隙而行进到上述燃烧气体通路后,通过上 述第2热交换部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哲郎原人志吉富英明植原浩三高岛宏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能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