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弯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6710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3:05
一种液压弯管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站、油缸、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弯管部分;所述液压站,由电机、油泵及油箱组成,油箱设有油箱出油口、油箱回油口;所述油缸,由活塞、活塞杆、缸底、缸盖、缸筒及密封装置组成,油缸缸底及缸盖附近分别设有进出油口A、进出油口B;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主要由进油软管、回油软管、进油管、回油管、前进油管、前进油阀Ⅰ、后进油管、后进油阀Ⅱ、前回油管、前回油阀Ⅲ、后回油管、后回油阀Ⅳ组成;所述弯管部分,主要由弯管模具、定位轮、上翼板、下翼板组成。该装置实现了DN50及以下管道的电机驱动弯管,同时可以用阀门控制液压油的输送流量来控制弯管速度,提高了弯管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A kind of hydraulic pipe ben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弯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工业金属管道冷态弯管
,特别涉及一种液压弯管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业金属管道施工时,为减少成品弯头数量及焊口数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多采用弯管加工来代替成品弯头。DN50以上管道多采用大型弯管机集中加工,而DN50及以下管道弯管加工主要有两种方法:1、采用手动弯管机,该方法弯管角度误差较大,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2、采用手动液压弯管机,需人工打压,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液压弯管装置,实现DN50及以下管道的电机驱动液压弯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液压弯管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站、油缸、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弯管部分。所述液压站,由电机、油泵及油箱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向油泵输出动力,安装在油箱外上侧。进一步的,所述油泵位于油箱内部,为齿轮泵,用于输出液压油。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用于盛装及回收液压油,油箱设有油箱出油口、油箱回油口。更进一步的,油箱出油口、油箱回油口位于油箱的左上侧,油箱出油口在油箱回油口右侧。所述油缸,由缸筒、缸底、缸盖、活塞、活塞杆及密封装置组成,油缸缸底及缸盖附近各有一个进出油口;其作用为将液压油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进一步的,所述缸筒材质为45钢,直径优选长度L=400~800mm,优选600mm。进一步的,所述缸底材质为45钢,直径优选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材质为45钢,直径优选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材质为45钢,直径优选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材质为45钢,直径优选长度L=400~600mm,优选500mm。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装置为O型密封圈,位于活塞外缘,作用为防止液压油泄露。进一步的,所述油缸缸底处进出油口命名为A,油缸缸盖处进出油口命名为B。更进一步的,进出油口A与油缸右腔室连通,进出油口B与油缸左腔室连通。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主要由进油软管、回油软管、进油管、回油管、前进油阀Ⅰ、前进油管、后进油阀Ⅱ、后进油管、前回油阀Ⅲ、前回油管、后回油阀Ⅳ、后回油管组成。油箱出油口、进油软管、进油管依次相连;回油管、回油软管、油箱回油口依次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进油软管、回油软管为橡胶软管,内径为8~12mm的,优选9~11mm,作用为输送液压油。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管、前进油管、后进油管为不锈钢无缝钢管,内径为Φ8~12mm,优选Φ9~11mm。更进一步的,进油管从进油软管引出后分成两路,一路为前进油管,另一路为后进油管。前进油管安装有前进油阀Ⅰ,末端与油缸进出油口A相连;后进油管安装有后进油阀Ⅱ,末端与油缸进出油口B相连。更进一步的,前进油阀Ⅰ、后进油阀Ⅱ为不锈钢针形球阀,规格选择Φ8~12mm,优选Φ9~11mm;其作用为控制液压油的输送量。更进一步的,前进油阀Ⅰ与前进油管、后进油阀Ⅱ与后进油管、前进油管与油缸进出油口A、后进油管与油缸进出油口B连接方式为活接(连接形式是一个固定接头和一个活母接头配套使用),活接的规格为Φ8~12mm,优选Φ9~11mm。进一步的,所述回油管、前回流管、后回流管为不锈钢无缝钢管,内径为Φ8~12mm,优选Φ9~11mm。更进一步的,前回油管从前进油管末端引出,后回油管从后进油管末端引出,前回油管与后回油管连通后汇集至回油管。更进一步的,前回油管、后回油管分别安装有前回油阀Ⅲ、后回油阀Ⅳ,作用为控制液压油的回流量。更进一步的,前回油阀Ⅲ、后回油阀Ⅳ为不锈钢针形球阀,规格选择Φ8~12mm,优选Φ9~11mm。更进一步的,前回油阀Ⅲ与前回油管、后回油阀Ⅳ与后回油管连接方式为活接,活接规格为Φ8~12mm,优选Φ9~11mm。所述弯管部分,主要由弯管模具、定位轮、翼板组成。进一步的,所述弯管模具为铸造件,成弧形凹槽状,弧形弯曲角度为90°。更进一步的,弯管模具规格依据弧形凹槽的尺寸分类,弧形凹槽尺寸与无缝管尺寸一一对应。弯管时,选用与无缝管相同尺寸的弯管模具。更进一步的,弯管模具与油缸活塞杆顶端相连,连接方式为丝接,与活塞杆联动。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轮为铸造件,成六棱柱状,棱面上加工弧形凹槽。更进一步的,定位轮左右2个,对称布置,作用为固定无缝管。更进一步的,定位轮两端加工成圆柱状,圆柱尺寸为Φ12mm~Φ20mm,优选Φ16mm~Φ18mm。进一步的,所述翼板为机翼形,分为上翼板、下翼板。更进一步的,翼板材质为普通碳素钢板或低合金钢板,优选低合金钢板,板厚10~16mm,优选12~14mm。更进一步的,上翼板与油缸缸盖上部相连,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螺栓规格为M16×100、M16×110、M16×120,优选M16×110。更进一步的,下翼板与油缸缸盖下部连接,连接方式为焊接。更进一步的,上翼板与下翼板平行,尾部采用螺栓连接,螺栓规格M20×190、M20×200、M20×210,优选M20×200。更进一步的,上翼板与下翼板沿翼身方向对应位置对称加工两排圆孔,用于连接定位轮,定位轮两端与翼板两排圆孔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更进一步的,圆孔尺寸为Φ14mm~Φ22mm,优选Φ18mm~Φ20mm。打开上翼板,将不锈钢管固定在定位轮上,启动液压站电机,油箱内液压油经前进油管进入油缸右腔室,油缸左腔室液压油经后回油管返回至油箱,通过两腔室液压油的压力差作用,活塞杆推动活塞向缸盖方向移动,带动弯管模具完成弯管动作;弯管完成后油箱内液压油再经后进油管进入油缸左腔室,油缸右腔室液压油经前回油管返回至油箱,活塞杆推动活塞向缸底方向移动,带动弯管模具复位,打开上翼板,取出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经进油管路和回油,将手动液压变为自动液压,实现DN50及以下管道电机驱动液压弯管,同时可以用阀门控制液压油的输送流量来控制弯管速度,提高了弯管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液压弯管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弯管部分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其中,1、电机,2、油泵,3、油箱,4、油箱出油口,5、油箱回油口,6、油缸,7活塞,8、活塞杆,9、缸底,10、缸盖,11、缸筒,12、油缸进出油口A,13、油缸进出油口B,14、进油软管,15、回油软管,16进油管,17回油管,18、前进油管、19、前进油阀Ⅰ,20、后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弯管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站、油缸、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弯管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站,由电机、油泵及油箱组成,油箱设有油箱出油口、油箱回油口;所述油缸,由活塞、活塞杆、缸底、缸盖、缸筒及密封装置组成,油缸缸底及缸盖附近分别设有油缸进出油口A、油缸进出油口B;所述弯管部分,主要由弯管模具、定位轮、上翼板、下翼板组成;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主要由进油软管、回油软管、进油管、回油管、前进油管、前进油阀Ⅰ、后进油管、后进油阀Ⅱ、前回油管、前回油阀Ⅲ、后回油管、后回油阀Ⅳ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弯管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站、油缸、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弯管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站,由电机、油泵及油箱组成,油箱设有油箱出油口、油箱回油口;所述油缸,由活塞、活塞杆、缸底、缸盖、缸筒及密封装置组成,油缸缸底及缸盖附近分别设有油缸进出油口A、油缸进出油口B;所述弯管部分,主要由弯管模具、定位轮、上翼板、下翼板组成;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主要由进油软管、回油软管、进油管、回油管、前进油管、前进油阀Ⅰ、后进油管、后进油阀Ⅱ、前回油管、前回油阀Ⅲ、后回油管、后回油阀Ⅳ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活塞杆、缸底、缸盖、缸筒材质均为45钢,活塞、缸底、缸盖、缸筒直径均为Φ80~Φ120mm;缸筒长度为L=400~800mm;活塞杆直径为Φ30~Φ60mm,长度为L=400~6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进油软管、回油软管为橡胶软管,内径为Φ8~12mm;进油管、回油管、前进油管、后进油管、前回流管、后回流管为不锈钢无缝钢管,内径为Φ8~12mm;前进油阀Ⅰ、后进油阀Ⅱ、前回油阀Ⅲ、后回油阀Ⅳ为不锈钢针形球阀,规格选择Φ8~12mm;进油管从进油软管引出后分成两路,一路为前进油管,另一路为后进油管;前进油管安装有前进油阀Ⅰ,末端与油缸进出油口A相连;后进油管安装有后进油阀Ⅱ,末端与油缸进出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士民耿磊王景才王新波王建新邹伟张凯刘晓白秀杰王凯威孟杰孟庆虎邱恒峰郑月强
申请(专利权)人:鲁西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