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差速器的固定夹爪、上拉机构、上连接轴Ⅱ、上锥形涨套Ⅱ、下锥形涨套Ⅱ、下连接轴Ⅱ和下拉机构,上连接轴Ⅱ和下连接轴Ⅱ均包括圆轴部和锥形部,上连接轴Ⅱ上的圆轴部和下连接轴Ⅱ上的圆轴部分别与上拉机构和下拉机构连接,上连接轴Ⅱ上的锥形部和下连接轴Ⅱ上的锥形部分别与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锥面配合,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分别贯穿在上半轴齿轮和下半轴齿轮的花键孔内,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均设置为梳状的锥形涨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可一体测量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的结构形式,这样可提高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节省切换节拍,提高测量效率。
A device for measuring gear clearance and torque of different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
本技术属于变速器装配
,具体是涉及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在变速器装配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差速器齿轮间隙选取不同厚度的垫片,并在装配完成后对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进行测量。目前行业内常规的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差速器16的固定夹爪2、与上半轴齿轮161通过花键连接的上花键轴1和与下半轴齿轮162通过花键连接的下花键轴3,该装置可通过分别上拉上花键轴1和下拉下半轴齿轮162来测量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但因不同差速器16中上半轴齿轮161或下半轴齿轮162上的花键存在制造误差,这样就会致使上花键轴1和下花键轴3不能很好地分别与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匹配,最终会导致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不准确且重复性差。为解决上述测量不准确且重复性差的问题,现有改进后的差速器齿轮间隙测量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固定差速器16的固定夹爪2、分别贯穿在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上的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锥形涨套Ⅰ7、分别与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锥形涨套Ⅰ7通过锥面配合的上锥轴5和下锥轴8、分别贯穿在上锥轴5和下锥轴8上的上连接轴Ⅰ4和下连接轴Ⅰ9以及分别与上连接轴Ⅰ4和下连接轴Ⅰ9连接的测量驱动机构,该装置可通过上连接轴Ⅰ4和下连接轴Ⅰ9分别上拉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拉下锥形涨套Ⅰ7,这样就可通过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锥形涨套Ⅰ7分别涨紧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来测量差速器齿轮间隙,虽能消除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上的花键公差差异而导致的测量不准,但因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锥形涨套Ⅰ7分别与上锥轴5和下锥轴8通过锥面配合,这样就会导致在上锥形涨套Ⅰ6和下锥形涨套Ⅰ7分别涨紧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的过程中产生轴向力,该轴向力会带来附加的摩擦力矩,从而会影响扭矩的测量准确度,故还需采用如图1所示的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来测量扭矩,这样就增加了测量节拍,降低了测量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且效率更高的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差速器的固定夹爪、上拉机构、上连接轴Ⅱ、上锥形涨套Ⅱ、下锥形涨套Ⅱ、下连接轴Ⅱ和下拉机构,所述上连接轴Ⅱ和下连接轴Ⅱ均包括圆轴部和锥形部,所述上连接轴Ⅱ上的圆轴部和下连接轴Ⅱ上的圆轴部分别与上拉机构和下拉机构连接,所述上连接轴Ⅱ上的锥形部和下连接轴Ⅱ上的锥形部分别与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锥面配合,所述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分别贯穿在上半轴齿轮和下半轴齿轮的花键孔内,所述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均设置为梳状的锥形涨套。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先用固定夹爪固定住差速器,接着通过上拉机构和下拉机构分别上拉上连接轴Ⅱ和下拉下连接轴Ⅱ以使分别与上连接轴Ⅱ和下连接轴Ⅱ锥面配合的上锥形涨套Ⅱ和下锥形涨套Ⅱ向外平行涨开并分别涨紧固定住上半轴齿轮和下半轴齿轮,然后通过驱动上拉机构正反旋转以测得上拉机构的最大转动角度,该最大转动角度可换算为齿轮间隙值,最后再继续驱动上拉机构旋转并通过程序补偿自身转动惯量以测得准确的扭矩值。本技术通过采用可一体测量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的结构形式,同时通过采用可与上连接轴Ⅱ和下连接轴Ⅱ锥面配合的梳状的锥形涨套,这样可在平行涨紧齿轮时不产生附加轴向力,并在测完角度后可继续测扭矩,从而提高了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节省了切换节拍,提高了测量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常规的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改进后的差速器齿轮间隙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图5为图3中上锥形涨套Ⅱ的示意图;图示说明:1-上花键轴,2-固定夹爪,3-下花键轴,4-上连接轴Ⅰ,5-上锥轴,6-上锥形涨套Ⅰ,7-下锥形涨套Ⅰ,8-下锥轴,9-下连接轴Ⅰ,10-上拉机构,11-上连接轴Ⅱ,111-圆轴部,112-锥形部,12-上锥形涨套Ⅱ,13-下锥形涨套Ⅱ,14-下连接轴Ⅱ,15-下拉机构,16-差速器,161-上半轴齿轮,162-下半轴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固定夹爪2、上拉机构10、上连接轴Ⅱ11、上锥形涨套Ⅱ12、下锥形涨套Ⅱ13、下连接轴Ⅱ14和下拉机构15。其中,固定夹爪2可固定住差速器16的外壳,上连接轴Ⅱ11和下连接轴Ⅱ14均包括圆轴部和锥形部,上连接轴Ⅱ11上的圆轴部111和下连接轴Ⅱ14上的圆轴部可分别与上拉机构10和下拉机构15固定连接,而上连接轴Ⅱ11上的锥形部112和下连接轴Ⅱ14上的锥形部可分别与设置为梳状的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通过锥面配合,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又可分别贯穿在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的花键孔内。本技术可先用固定夹爪2固定住差速器16,接着通过上拉机构10和下拉机构15分别上拉上连接轴Ⅱ11和下拉下连接轴Ⅱ14,以使分别与上连接轴Ⅱ11和下连接轴Ⅱ14锥面配合的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向外平行涨开并分别涨紧固定住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然后通过驱动上拉机构10正反旋转以测得上拉机构10的最大转动角度,该最大转动角度可换算为齿轮间隙值,最后再继续驱动上拉机构10旋转并通过程序补偿自身转动惯量以测得准确的扭矩值。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差速器(16)的固定夹爪(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拉机构(10)、上连接轴Ⅱ(11)、上锥形涨套Ⅱ(12)、下锥形涨套Ⅱ(13)、下连接轴Ⅱ(14)和下拉机构(15),所述上连接轴Ⅱ(11)和下连接轴Ⅱ(14)均包括圆轴部和锥形部,所述上连接轴Ⅱ(11)上的圆轴部和下连接轴Ⅱ(14)上的圆轴部分别与上拉机构(10)和下拉机构(15)连接,所述上连接轴Ⅱ(11)上的锥形部和下连接轴Ⅱ(14)上的锥形部分别与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锥面配合,所述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分别贯穿在上半轴齿轮(161)和下半轴齿轮(162)的花键孔内,所述上锥形涨套Ⅱ(12)和下锥形涨套Ⅱ(13)均设置为梳状的锥形涨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齿轮间隙及扭矩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差速器(16)的固定夹爪(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拉机构(10)、上连接轴Ⅱ(11)、上锥形涨套Ⅱ(12)、下锥形涨套Ⅱ(13)、下连接轴Ⅱ(14)和下拉机构(15),所述上连接轴Ⅱ(11)和下连接轴Ⅱ(14)均包括圆轴部和锥形部,所述上连接轴Ⅱ(11)上的圆轴部和下连接轴Ⅱ(14)上的圆轴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江英,徐东喜,邵引伟,
申请(专利权)人: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