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酯化反应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包括釜体,釜体上部设置有第一热管入口和第一热管出口,釜体下部设置有第二热管入口和第二热管出口,第一热管入口和第一热管出口之间、第二热管入口和第二热管出口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上分别连接有多个第一热管和多个第二热管,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交错排布且逆流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换热效率的优点。
A heat exchanger for esterification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酯化反应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酯化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反应,一般情况下反应极缓慢。在实际生产中要提高酯的产量就要使反应正向进行,需要对原料在前期进行持续性的加热,使原料键断裂而促进正向反应。为了在制备酯的反应中提升酯化反应的反应速率,也需对原料进行持续性的加热以降低反应所需时间。可见在酯的实际生产中,一个稳定良好的加热环境尤为重要。现有的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采用加热盘管,加热盘管底部设有加热管入口,顶部设有加热管出口,将热介质从入口处加入,流过螺旋状盘旋的加热盘管后从出口处流出。但是,热介质从下部流入后经过热量交换,流至上部的盘管中时热介质热油的热量会大大降低,降低了加热效果。此外,加热盘管总体热量分布不均匀,导致反应釜中上层与下层的反应速率不同,影响反应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使反应釜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提高换热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包括釜体,所述釜体上部设置有第一热管入口和第一热管出口,所述釜体下部设置有第二热管入口和第二热管出口,所述第一热管入口和第一热管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热管入口和第二热管出口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上分别连接有多个第一热管和多个第二热管,所述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交错排布且逆流传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之间的热量产生互补,第一热管的冷流段的热量由第二热管的热油段进行补充,第二热管的冷流段的热量由第一热管的热油段进行补充。使整个加热装置热量分布更加均匀,避免出现釜体中一部分热量大一部分热量小的情况,使整个釜体中的温度更加均匀,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为沿着釜体的周向设置的环形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围绕釜体内壁设置的环形主管避免了占用釜体中部设置的搅拌轴的空间,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不影响釜体内其它部件的正常运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分别沿着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轴向均匀排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管沿着主管均匀排布,增加了换热面积,且空间排布更加合理,避免对其它部件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主管与第一热管、所述第二主管与第二热管之间皆采用法兰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法兰连接的方式方便拆卸,便于将其中某一个或多个第一热管或第二热管拆下后维修或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绕着釜体的周向蛇形盘绕。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换热面积,使釜体内原料与热管接触的更加充分,提高了热量交换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釜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釜体内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稳定性,当釜体内的原料进行搅拌时,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不会因此产生剧烈晃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上设置有翅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传热面积,让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中的热量更多的散发到釜体内,提升了热量的交换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釜体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釜体的保温性能,避免了热量的流失,使热量集中在釜体之中。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交错排布,逆流换热,使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之间的热量互补,使整个釜体中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2.翅片使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中的热量更好的传递给釜体,提升了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釜体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热管与主管的部分排布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热管的部分排布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二热管的部分排布结构示意图;图5是釜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热管;2、第二热管;3、第一热管入口;4、第一热管出口;5、第二热管入口;6、第二热管出口;7、釜体;8、第一支撑件;81、竖板;82、横板;83、限位板;9、第二支撑件;10、翅片;11、保温层;12、第一主管;13、第二主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包括釜体7,釜体7的上部设置有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处于釜体7的上端同一水平高度处且并排设置。釜体7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处于釜体7的下端同一水平高度处且并排设置。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之间连接有第一主管12,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之间连接有第二主管13。第一主管12为沿着釜体7周向环绕的环形管,且设置于釜体7的上端与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二主管13为沿着釜体7周向环绕的环形管,且设置于釜体7下端与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参照图3和图4,沿着第一主管12的轴向均匀排布有若干组第一热管1,即第一热管1均匀排布在第一主管12环绕形成的圆周上;沿着第二主管13的轴向均匀排布有若干组第二热管2,即第二热管2均匀排布在第二主管13环绕形成的圆周上。第一热管1和第一主管12之间、第二热管2和第二主管13之间皆采用法兰盘的方式可拆卸连接,便于单独对某一第二热管2或第二主管13进行维修和更换。参照图4所示,每一组第二热管2正下方所在的第二主管13段皆为闭口无法流通的设计,保证了热油会从第二主管13流进第二热管2而不是只在第二主管13内流进和流出。即热油流经的方式为:流进第二主管13后流进竖直方向反复盘绕的第二热管2,再回流进第二主管13,如此循环往复,保证热油会流经每组第二热管2。参照图2,第一热管1和第二热管2竖向穿插、交错排布,内部的热油逆流传热,第一热管1和第二热管2设置为绕着釜体7的周向在侧壁上呈蛇形盘绕的管路,即沿竖直方向上反复折流。第一热管1热油流入端的热量还未经原料吸收,所以所含的热量是最高的;而第二热管2冷流流出端,经过在釜体7内的放热,热量已经被原料吸收,所以所含的热量是最低的,对于该部分的原料能起到的加热作用很小。当把第一热管1的热油的流入端与第二热管2的冷流的流出端相盘绕在一起时,第二热管2的冷流端所不能提供的热量由第一热管1的热油端提供,形成了冷热的互补,保证了釜体7内热量分布的均匀性,避免出现热油流入端反应剧烈而冷流流出端反应缓慢的情况。参照图5和图6,釜体7的内壁固定焊接有三个第一支撑件8和三个第二支撑件9,第一支撑件8和第二支撑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包括釜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7)上部设置有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所述釜体(7)下部设置有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所述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之间、所述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所述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上分别连接有多个第一热管(1)和多个第二热管(2),所述第一热管(1)与第二热管(2)交错排布且逆流传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包括釜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7)上部设置有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所述釜体(7)下部设置有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所述第一热管入口(3)和第一热管出口(4)之间、所述第二热管入口(5)和第二热管出口(6)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所述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上分别连接有多个第一热管(1)和多个第二热管(2),所述第一热管(1)与第二热管(2)交错排布且逆流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为沿着釜体(7)的周向设置的环形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酯化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热管(1)和第二热管(2)分别沿着第一主管(12)和第二主管(13)的轴向均匀排布。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伟,王喜生,魏其军,杜福茂,张伟浩,
申请(专利权)人:辛集市新安海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