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6422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丙烯供给装置、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均为两个,为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丙烯供给装置通过三通管道分别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聚丙烯生产系统,具有设备利用率高、灵活度好等优点。

A polypropylene produc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
本技术涉及聚烯烃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聚烯烃行业内,传统的聚丙烯装置工艺流程一般设计为:烯烃精制系统->反应系统->造粒系统,一套烯烃精制系统配套一套反应系统和一套造粒系统,即一线系统对应烯烃精制系统1->反应系统1->造粒系统1,二线系统对应烯烃精制系统2->反应系统2->造粒系统2,三线系统对应烯烃精制系统3->反应系统3->造粒系统3,以此类推;一套聚丙烯装置反应系统,同一时间段内只能生产一种牌号的产品;这种流程设计有利于单线控制,但是在烯烃精制系统的设备利用率等方面有待改善;而聚丙烯反应系统的生产能力设计,同时受制于烯烃精制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聚烯烃造粒系统的造粒能力,要满足超越大规模的产品需求量,容易出现烯烃精制系统能力不匹配的情况,造成设备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比过低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利用率高、能够同时生产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的聚丙烯生产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丙烯供给装置、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通过三通管道分别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连通。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三通管道上还设有用于切换丙烯供给装置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的管道切换机构。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管道切换机构为三通球阀或三通电磁阀。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丙烯供给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丙烯反应塔、脱气塔、脱硫塔和脱水塔。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生产规格不同。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丙烯造粒装置产品出口端的产品输送机构。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产品输送机构为输送带。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料泵和第二进料泵,所述第一进料泵的两端分别与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和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料泵的两端分别与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三进料泵和第四进料泵,所述第三进料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和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四进料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结构的设置,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通过三通管道将原料丙烯同时供给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本技术中,丙烯聚合反应装置是指用于将丙烯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的反应装置),然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生成的聚丙烯分别供给到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然后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生成的聚丙烯分别供给到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这样,一方面,两套子系统可以同时进行生产,提升了丙烯供给装置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产能;另一方面,由两套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形成的两套独立子系统,可以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独立子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而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使得产品生产更为灵活,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聚丙烯生产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1、丙烯供给装置;2、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3、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4、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5、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丙烯供给装置、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通过三通管道分别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采用上述结构的设置,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通过三通管道将原料丙烯同时供给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本技术中,丙烯聚合反应装置是指用于将丙烯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的反应装置),然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生成的聚丙烯分别供给到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然后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生成的聚丙烯分别供给到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这样,一方面,两套子系统可以同时进行生产,提升了丙烯供给装置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产能;另一方面,由两套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形成的两套独立子系统,可以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独立子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而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使得产品生产更为灵活,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对于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进行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连通。为了便于生产的控制和丙烯供给装置与两套子系统之间的连通切换,在所述三通管道上还设有用于切换丙烯供给装置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的管道切换机构;所述管道切换机构为三通球阀或三通电磁阀。这样的设置,在需要对其中的一套子系统进行检修或者调整生产的参数时,可以利用管道机构进行切换,使得整个系统更为灵活。为了提升丙烯原料的稳定性和纯度,所述丙烯供给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丙烯反应塔(本技术所指的丙烯反应塔,是指将化学原料通过反应生成丙烯的反应装置)、脱气塔、脱硫塔和脱水塔。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丙烯反应塔生成的丙烯通过脱气塔、脱硫塔和脱水塔,能够大大降低丙烯反应塔所生成丙烯中的杂质成分,提升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丙烯供给装置、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通过三通管道分别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06 CN 20192125890721.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丙烯供给装置、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聚丙烯制粒装置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和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所述丙烯供给装置通过三通管道分别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一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第二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供给装置的出口与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丙烯聚合反应装置的产品出口与聚丙烯制粒装置的原料入口通过管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道上还设有用于切换丙烯供给装置与第一丙烯聚合反应装置和第二丙烯聚合反应装置连通的管道切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丙烯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切换机构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乃东李汉初许多琦范连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