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526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包括外种筒、内种管、种斗以及刮土机构,种斗固定设于外种筒顶端,内种管套设于外种筒内部,内种管的上端口连接种斗的出料口,外种筒的下端面为斜面,刮土机构包括刮土套管、刮土手柄、第一拉簧以及若干刮土叶片,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滑槽,刮土手柄竖向滑动安装于滑槽内,刮土套管设于外种筒内且套设在内种管上,若干竖向设置的刮土叶片环绕于刮土套管的外侧壁上且等间隔设置,刮土手柄与刮土套管固定连接,第一拉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外种筒的外侧壁上,第一拉簧的下端与刮土手柄固定连接。可以解决大豆播种装置的出种口容易被泥土堵塞的技术问题。

A soybean see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豆播种装置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大豆播种装置。
技术介绍
大豆通称黄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传统的大豆播种,通常先利用工具在地里挖种槽,然后将一颗或几颗大豆放进所挖的种槽内,最后利用工具将泥土覆盖于大豆种子上。该播种过程需播种者长期保持弯腰状态,劳动强度较大,容易导致腰酸背痛,引起身体不适,且效率低下。为提高播种效率,人们设计了一种主体部分呈筒状的播种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将播种装置的下端插入到土地里,然后将大豆从上端的筒口放入,使大豆种沿筒内壁落入到土地里进行种植,这种播种种植由于下端口是直接插入到泥土里的,因此容易造成泥土堵塞下端口,而使其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豆播种装置,以解决大豆播种装置的出种口容易被泥土堵塞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包括外种筒、内种管、种斗以及刮土机构,所述种斗固定设于所述外种筒顶端,所述内种管套设于所述外种筒内部,所述内种管的上端口连接所述种斗的出料口,所述外种筒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刮土机构包括刮土套管、刮土手柄、第一拉簧以及若干刮土叶片,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刮土手柄竖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刮土套管设于所述外种筒内且套设在所述内种管上,若干竖向设置的所述刮土叶片环绕于所述刮土套管的外侧壁上且等间隔设置,所述刮土手柄与所述刮土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拉簧的下端与所述刮土手柄固定连接。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还包括封土机构,所述封土机构包括铰接座、封土板以及第二拉簧,所述铰接座一端与所述外种筒下端铰接且另一端与拉杆铰接,所述拉杆上端设有拉手柄,所述封土板盖设于所述外种筒的下端筒口上且上部与所述铰接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簧设于所述拉杆与所述外种筒之间。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种斗内设有种盘和弧状的隔种板,所述隔种板与所述种斗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种腔,所述种盘转动安装于所述种斗内,所述隔种板上设有出种口,所述种盘部分插入于所述出种口内,所述种盘的外周边设有豆粒容纳凹槽。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豆粒容纳凹槽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豆粒容纳凹槽为圆形缺口槽。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种盘与所述种斗之间设有复位弹簧。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种盘上设有转动手柄。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拉簧固定座,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拉簧固定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本申请的大豆播种装置的外种筒内靠近筒口位置设有刮土装置,当在播种过程中泥土堵塞外种筒时,通过上下滑动刮土装置的刮土手柄使外种筒内刮土套管和刮土叶片上下滑动将外种筒筒口内的泥土排出从而对外种筒下端的出种口进行疏通,该大豆播种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了外种筒容易被堵塞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播种效率。由于还包括封土机构,所述封土机构包括铰接座、封土板以及第二拉簧,所述铰接座一端与所述外种筒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拉杆上端设有拉手柄,所述述封土板盖设于所述外种筒的下端筒口上,所述封土板上部与所述铰接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簧设于所述拉杆与所述外种筒之间,封土机构的封土板可将外种筒的下端筒口封住,以避免泥土进入外种筒的下端筒口。由于所述种斗内设有种盘和弧状的隔种板,所述隔种板与所述种斗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种腔,所述种盘转动安装于所述种斗内,所述隔种板上设有出种口,所述种盘插入于所述出种口内与所述隔种板相交设置,所述种盘的外周边设有豆粒容纳凹槽,在储种腔内装满大豆种,每次播种时用手拨动种盘旋转,使豆粒容纳凹槽内一定数量的大豆种从出种口拨出后落入内种管进行播种,实现了定量播种。由于所述豆粒容纳凹槽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豆粒容纳凹槽为圆形缺口槽,每一个豆粒容纳凹槽设计成仅可容纳一次播种所需的大豆颗粒数目。由于所述种盘与所述种斗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用于种盘的自动复位。由于所述种盘上设有转动手柄,方便拨动种盘转动。由于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拉簧固定座,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拉簧固定座,以便于对第一拉簧进行安装。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种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种斗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种筒,2-内种管,3-种斗,41-刮土套管,42-刮土手柄,43-第一拉簧,44-刮土叶片,51-铰接座、52-封土板,53-第二拉簧,54-拉杆,55-拉手柄,61-种盘,62-隔种板,63-转动手柄,11-第一拉簧固定座,7-大豆种,10-出种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包括外种筒1、内种管2、种斗3以及刮土机构,种斗3固定设于外种筒1顶端,种斗3内设有种盘61和弧状的隔种板62,隔种板62与种斗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种腔,种盘61转动安装于种斗3内,隔种板62上设有出种口10,种盘61插入于出种口10内与隔种板62相交设置,种盘61的外周边设有豆粒容纳凹槽,本实施例中,豆粒容纳凹槽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豆粒容纳凹槽为圆形缺口槽,每一个豆粒容纳凹槽设计成仅可容纳一次播种所需的大豆颗粒数目。种盘61与种斗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用于种盘61的自动复位。种盘61上设有转动手柄63,方便拨动种盘61转动。在储种腔内装满大豆种7,每次播种时用手拨动种盘61旋转,使豆粒容纳凹槽内一定数量的大豆种7从出种口10拨出后落入内种管2进行播种,实现了定量播种。内种管2套设于外种筒1内部,内种管2的上端口连接种斗3下端的出料口,外种筒1的下端面为斜面,刮土机构包括刮土套管41、刮土手柄42、第一拉簧43以及若干刮土叶片44,外种筒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滑槽,刮土手柄42竖向滑动安装于滑槽内,刮土套管41设于外种筒1内且套设在内种管2上,刮土叶片44竖向且等间隔设置于刮土套管41的外侧壁上,刮土手柄42与刮土套管41固定连接,外种筒1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拉簧固定座11,第一拉簧43上端连接第一拉簧固定座11,以便于对第一拉簧43进行安装。第一拉簧43的下端与刮土手柄42固定连接。本申请的大豆播种装置还包括封土机构,封土机构包括铰接座51、封土板52以及第二拉簧53,铰接座51一端与外种筒1下铰接且另一端与拉杆54铰接,拉杆54上端设有拉手柄55,述封土板52盖设于外种筒1的下端筒口上,封土板52上部与铰接座51中部固定连接,第二拉簧53设于拉杆54与外种筒1之间,封土机构的封土板52可将外种筒1的下端筒口封住,以避免泥土进入外种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种筒、内种管、种斗以及刮土机构,所述种斗固定设于所述外种筒顶端,所述内种管套设于所述外种筒内部,所述内种管的上端口连接所述种斗下端的出料口,所述外种筒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刮土机构包括刮土套管、刮土手柄、第一拉簧以及若干刮土叶片,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刮土手柄竖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刮土套管设于所述外种筒内且套设在所述内种管上,若干竖向设置的所述刮土叶片环绕于所述刮土套管的外侧壁上且等间隔设置,所述刮土手柄与所述刮土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拉簧的下端与所述刮土手柄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豆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种筒、内种管、种斗以及刮土机构,所述种斗固定设于所述外种筒顶端,所述内种管套设于所述外种筒内部,所述内种管的上端口连接所述种斗下端的出料口,所述外种筒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刮土机构包括刮土套管、刮土手柄、第一拉簧以及若干刮土叶片,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刮土手柄竖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刮土套管设于所述外种筒内且套设在所述内种管上,若干竖向设置的所述刮土叶片环绕于所述刮土套管的外侧壁上且等间隔设置,所述刮土手柄与所述刮土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种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拉簧的下端与所述刮土手柄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土机构,所述封土机构包括铰接座、封土板以及第二拉簧,所述铰接座一端与所述外种筒下端铰接且另一端与拉杆铰接,所述拉杆上端设有拉手柄,所述封土板盖设于所述外种筒的下端筒口上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振光孙祖东曾维英陈怀珠杨守臻唐向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