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506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0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通过将具有绕线的马达以及控制马达的控制单元在马达的转轴的轴向上排列且一体化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具有将电流供给至马达的绕线的绕线端部。在控制单元设置有:电流供给电路,该电流供给电路具有供给端子且将电流供给至绕线端部;延长构件,该延长构件与供给端子连接;以及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延长构件与绕线端部。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电流供给电路配置于马达的径向外侧。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由马达与控制单元一体化而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由马达和控制单元一体化而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与马达的转轴的输出侧相反一侧设置有控制单元。用于将电流供给至马达的定子的绕线的逆变电路大多被设为功率模块,并且配置于控制单元。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与定子的绕线连接。例如,作为现有技术,存在一种旋转电机,其中,绕线通过电路基板与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209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绕线通过电路基板与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连接而非与该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直接连接。因此,在现有的旋转电机中,与连接有关的作业效率较差,对降低成本造成阻碍。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制造装置时的作业效率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通过将具有绕线的马达以及控制马达的控制单元在马达的转轴的轴向上排列且一体化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具有将电流供给至马达的绕线的绕线端部。在控制单元设置有:电流供给电路,该电流供给电路具有供给端子且将电流供给至绕线端部;延长构件,该延长构件与供给端子连接;以及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延长构件与绕线端部。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电流供给电路配置于马达的径向外侧。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能够从控制单元的径向外侧进行与将马达的绕线与逆变电路即电流供给电路连接的连接部有关的作业的结构。由此,能够改善制造装置时的作业效率,从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并且是局部剖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一的马达、电路基板以及中间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一的第一连接部周边的放大图,是从图2中的箭头A观察一个绕线端部周边的图。图4是在图3中从箭头U观察到的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延长构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二的电路基板的一部分以及中继构件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7是在图6中从箭头L观察到的第二连接部周边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一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示出了局部剖面。本实施方式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应用于车辆,包括控制单元1和马达2。控制单元1对马达2进行控制。控制单元1在马达2的转轴21的轴向上与马达2并排而与马达2一体化。马达2内置于圆筒形状的壳体25以及圆盘状的框体29,其中,上述圆筒形状的壳体25具有设置有凸缘的底面25a。框体29相对于壳体25起到盖子的作用。马达2包括转子23、定子22、轴承26a、轴承26b以及接线构件27。转轴21沿壳体25的中心轴配置。转轴21在壳体25的底面25a通过轴承26a支承为自由旋转。转轴21在底面25a处从壳体25突出。通过上述结构,在底面25a侧,马达2的输出被提取至壳体25的外部。转轴21在框体29处通过轴承26b支承为自由旋转。转轴21在框体29侧从框体29突出。此外,在转轴21处,在框体29侧安装有磁体转子5b。转子23是圆筒形的,并且固定于转轴21的径向外周。转子23与转轴21一起旋转。在转子23的外周面配置有省略图示的多对永磁体。定子22是圆筒形的,并且在转子23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3相对地配置。定子22固定于壳体25的内壁。在定子22卷绕并安装有多相的绕线24。接线构件27设置在绕线24与框体29之间,并且内置有环状的母线。绕线24通过接线构件27接线。绕线24例如被星形接线,马达2构成三相无刷马达。绕线24也可被三角接线。绕线24的端子即绕线端部28是金属的端子棒,并且从接线构件27向控制单元1的方向设置。绕线端部28贯穿框体29而进入控制单元1内。控制单元1内置于框架29以及一侧被封闭的圆筒形状的外壳10。框体29起到控制单元1的构成部件中的散热板的作用。在外壳10内,从靠近框体29一侧起配置有圆盘状的中继构件4以及圆盘状的电路基板3。在中继构件4固定有第二跳线8b,并且该第二跳线8b朝向外壳10的径向外侧延伸。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3固定有第一跳线8a,并且该第一跳线8a朝向外壳10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一跳线8a构成第一信号端子,第二跳线8b构成第二信号端子。在中继构件4的靠框体29侧的面装设有包括逆变电路的功率模块6。功率模块6与框体29接触。功率模块6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框体29,并且通过框体29散热。功率模块6具有多个功率模块端子6a。功率模块6构成电流供给电路,功率模块端子6a构成供给端子。在中继构件4固定有多个延长构件9。各延长构件9是金属制的,其截面为U字形状。各延长构件9从中继构件4向外壳10的径向外侧延伸。在延长构件9中,U字形状的一端9a是延伸至外壳10的径向外侧一侧的端部。一端9a分别与绕线端部28连接,形成为第一连接部101。此外,在延长构件9中,U字形状的另一端9c固定于中继构件4,并且与功率模块端子6a连接。也就是说,功率模块6通过延长构件9将电流供给至绕线端部28。此外,第一连接部101将绕线端部28与功率模块端子6a连接。第一连接部101相对于功率模块6配置于外壳10的径向外侧。在中继构件4的靠框体29侧的面处,与磁体转子5b相对地配置有旋转传感器5a。旋转传感器5a对转轴21的旋转角度以及转速进行测定。在中继构件4的与框体29相反一侧的面固定有L字形的第二跳线8b。第二跳线8b的一端通过钎焊连接至中继构件4。第二跳线8b的另一端朝向外壳10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二跳线8b与功率模块6的输入线以及旋转传感器5a的输出线。对马达2进行控制且至少包括CPU7的控制电路装设于电路基板3。CPU7配置于电路基板3的与框体29相反一侧的面。在电路基板3的靠框体29侧的面固定有L字形的第一跳线8a。第一跳线8a的一端通过钎焊连接至电路基板3。第一跳线8a的另一端与中继构件4的第二跳线8b相对而向外壳10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一跳线8a与CPU7的输出线连接。第一跳线8a与第二跳线8b在第二连接部102处分别连接。在外壳10的外侧配置有连接器12以及连接器13。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马达2、中继构件4以及电路基板3的分解立体图。使用图2,对第一连接部101以及第二连接部102的细节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一连接部101进行说明。第一连接部101将马达2的绕线端部28与功率模块端子6a连接。马达2是三相绕线式马达,三个绕线端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通过将具有绕线的马达以及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单元在所述马达的转轴的轴向上排列且一体化的方式而形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将电流供给至所述马达的所述绕线的绕线端部,/n在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n电流供给电路,所述电流供给电路具有供给端子,并且将所述电流供给至所述绕线端部;/n延长构件,所述延长构件与所述供给端子连接;以及/n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延长构件与所述绕线端部,/n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电流供给电路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通过将具有绕线的马达以及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单元在所述马达的转轴的轴向上排列且一体化的方式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将电流供给至所述马达的所述绕线的绕线端部,
在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
电流供给电路,所述电流供给电路具有供给端子,并且将所述电流供给至所述绕线端部;
延长构件,所述延长构件与所述供给端子连接;以及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延长构件与所述绕线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电流供给电路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配置在供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电路装设的电路基板与所述马达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延长构件以及所述绕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崇敬君岛启五百原巧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