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和包括该转向装置的复合运动载车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4906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转向装置和包括该转向装置的复合运动载车板,属于立体停车技术领域。该复合运动载车板包括主框架和所述的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底板、转动框架、支撑轮和转向驱动组件,所述底板用于安装在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主框架上,所述转动框架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所述支撑轮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框架相对所述底板转动以实现转向。该复合运动载车板上的转向装置的设置,使得该复合运动载车板能够转向进行避让,应用该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无需设置内部避让车位,对场地进行极致的利用,避免造成浪费。

The steering device and the composite moving carriage plate including the stee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和包括该转向装置的复合运动载车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体停车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转向装置和包括该转向装置的复合运动载车板。
技术介绍
对于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一般通过升降和横移来实现车辆的入库和出库。例如,对于上下均有三个车位大小的三乘三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为了保证上层车位的车能够顺利出库,在实际设置车位时,只能上层设置三个车位,下层设置两个车位,下层预留一个避空位,也就是说实际上只有五个车位。这样的设置,造成较大的场地的浪费,尤其对于设置多个两层式的立体升降停车架的车库来说,整体算下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转向装置和包括该转向装置的复合运动载车板,解决现有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造成较大的场地的浪费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包括底板、转动框架、支撑轮和转向驱动组件,所述底板用于安装在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主框架上,所述转动框架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所述支撑轮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框架相对所述底板转动以实现转向。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动力源和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转向动力源连接,所述转动框架上设有被动齿轮盘,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被动齿轮盘啮合。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被动齿轮盘位置的初始位检测组件和终止位检测组件。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底板设有两个用于限制所述被动齿轮盘转动范围的止挡块。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动力源,所述转动框架上设有转向摆臂,所述转向动力源驱动所述转动摆臂转动以实现转向。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转向动力源包括推杆或油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复合运动载车板,包括主框架,还包括如前述的转向装置,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主框架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行走驱动单元、行走传动单元和行走主驱动轮,所述行走传动单元安装在所述行走驱动单元和所述行走主驱动轮之间。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主框架的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和所述行走装置分别位于所述主框架的两侧,所述导向装置与停车架的导向组件配合实现直线导向作用。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与导向组件的导向轮配合的槽口朝下倒置的导向槽。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还包括锁止装置,所述锁止装置包括锁止驱动源、锁止传动组件和插销,所述插销插入在所述导向装置的所述导向槽,所述锁止驱动源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插销移动以与停车架的导向组件配合实现锁止和解除锁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该复合运动载车板应用于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时,例如三乘三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可设置6个车位,当上层的车位需要入库或出库时,下层的车位上的复合运动载车板从车位移除并转向进行避让,从而使上层车位的复合运动载车板能够升降从而完成入口或出库。该复合运动载车板上的转向装置的设置,使得该复合运动载车板能够转向进行避让,应用该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无需设置内部避让车位,对场地进行极致的利用,避免造成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的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的复合运动载车板的转向装置的仰视结果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的复合运动载车板的行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中的复合运动载车板的锁止装置的结果示意图。图中:1、主框架;2、行走装置;21、行走驱动单元;22、行走传动单元;23、行走主驱动轮;3、转向装置;31、底板;32、转动框架;321、被动齿轮盘;33、支撑轮;3411、转向电机;3412、减速器;342、主动齿轮;35、初始位检测组件;36、终止位检测组件;37、止挡块;4、导向装置;41、导向槽;5、锁止装置;51、锁止驱动源;521、锁止传动链;522、锁止传动轴;53、插销;100、导向组件;110、导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运动载车板包括主框架1、行走装置2和转向装置3,行走装置2安装在主框架1的下表面且用于支撑并带动主框架1移动,转向装置3安装在主框架1的下表面并能够影响主框架1的运动方向实现转向。结合图2所示,转向装置3包括底板31、转动框架32、支撑轮33和转向驱动组件,底板31安装在主框架1的下表面,转动框架32转动连接在底板31的下表面,转动框架32可相对底板31转动,支撑轮33安装在转动框架32下,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底板31的下表面且用于驱动转动框架32相对底板31转动以实现转向。支撑轮33共有两个,且转动框架32的转动中心轴线与支撑轮33的转动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行走装置2带动主框架1从停靠位置移动,行走至指定区间时,转向驱动组件启动并驱动转动框架32相对底板31转动,支撑轮33跟随转动框架32相对底板31转动做转向动作,在行走装置2的配合下,主框架1形成曲线运动从而实现转向。当该复合运动载车板应用于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时,例如三乘三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可设置6个车位,当上层的车位需要入库或出库时,下层的车位上的复合运动载车板从车位移除并转向进行避让,从而使上层车位的复合运动载车板能够升降从而完成入口或出库。该复合运动载车板上的转向装置3的设置,使得该复合运动载车板能够转向进行避让,应用该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两层式立体升降停车架无需设置内部避让车位,对场地进行极致的利用,避免造成浪费。本实施例中的复合运动载车板在实际应用时,可再配备相关的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精确控制行走装置2和转向装置3等的起闭,实现对运动轨迹的精确控制。作为优化,如图2所示,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动力源和主动齿轮342,转向动力源安装固定在底板31的下表面,主动齿轮342安装在转向动力源的输出轴上。转动框架32的上表面安装有被动齿轮盘321,主动齿轮342与被动齿轮盘321啮合。转向动力源驱动主动齿轮342转动,主动齿轮342带动被动齿轮盘321转动,转动框架32跟随被动齿轮盘321相对底板3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转向动力源包括转向电机3411和减速器3412。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向驱动组件也可以是例如推杆或油缸等类似的转向动力源,转动框架32上设置转动摆臂,转向动力源驱动转向摆臂转动从而带动转向框架32相对底板31转动实现转向。作为优化,底板31的上表面设有初始位检测组件35和终止位检测组件36,初始位检测组件35和终止位检测组件36用于检测被动齿轮盘321的位置,从而判断被动齿轮盘321是位于初始位还是终止位。初始位检测组件35和终止位检测组件36均包括检测支撑架和安装在检测支撑架上的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31)、转动框架(32)、支撑轮(33)和转向驱动组件,所述底板(31)用于安装在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主框架(1)上,所述转动框架(32)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31),所述支撑轮(33)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32),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31)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框架(32)相对所述底板(31)转动以实现转向。/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27 CN 2019216273454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31)、转动框架(32)、支撑轮(33)和转向驱动组件,所述底板(31)用于安装在复合运动载车板的主框架(1)上,所述转动框架(32)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31),所述支撑轮(33)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32),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31)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框架(32)相对所述底板(31)转动以实现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动力源和主动齿轮(342),所述主动齿轮(342)与所述转向动力源连接,所述转动框架(32)上设有被动齿轮盘(321),所述主动齿轮(342)与所述被动齿轮盘(321)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被动齿轮盘(321)位置的初始位检测组件(35)和终止位检测组件(3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设有两个用于限制所述被动齿轮盘(321)转动范围的止挡块(3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动力源,所述转动框架(32)上设有转向摆臂,所述转向动力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拾龙黄天轶吕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精智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