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432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且两组内螺旋槽缝隙之间设置有正向螺旋叶片,所述正向螺旋叶片的外侧与外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外管体,并在外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通过内螺旋槽能够对介质进行导流,并增加管体内壁与介质的接触面体,同时内螺旋槽内侧之间正螺旋叶片的设置,能够增加内螺旋槽内部对介质的流通量,并利用正螺旋片与外管体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外管体内部中间位置处内管体的设置,能够对介质进行区分传递,将管体内部进行区分,方便对另一种与内管体外侧不同的介质进行输送,进行内外侧同时换热,提高换热效果。

An efficient heat exchange tube for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
本技术涉及地源热泵中央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
技术介绍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或浅层水源,或者是人工再生水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技术利用热泵机组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将水体和地层蓄能分别在冬、夏季作为供暖的热源和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水体和地层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水体和地层中,但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但现有换热管在使用的过程中换热效率较低,虽然一些换热管内部采用螺旋槽增加管体内壁的表面积,并在外侧采用翅片增加外侧的表面积,但由于介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均顺着螺旋槽或翅片的表面进行流动,在介质的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扰动效果较差,介质无法均匀的贴合管壁进行热量传递,降低了换热管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该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设有外管体,并在外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通过内螺旋槽能够对介质进行导流,并增加管体内壁与介质的接触面体,同时内螺旋槽内侧之间正螺旋叶片的设置,能够增加内螺旋槽内部对介质的流通量,并利用正螺旋片与外管体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外管体内部中间位置处内管体的设置,能够对介质进行区分传递,将管体内部进行区分,方便对另一种与内管体外侧不同的介质进行输送,进行内外侧同时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内管体外侧反向螺旋叶片的设置,利用反向螺旋叶片同时能够对介质进行输送,并在输送的过程中与正螺旋叶片之间的叶片发生撞击,增加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的扰动效果,方便能量的均匀传递,外管体外侧螺旋导流片的设置,能够增加外部介质在外管体外侧的停留时间,方便对能量的收集,且螺旋导流片之间阻流块的设置,能够击散换热介质,确保介质内部能量的均匀,提高了换热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且两组内螺旋槽缝隙之间设置有正向螺旋叶片,所述正向螺旋叶片的外侧与外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体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管体,且内管体的外侧设置有反向螺旋叶片,所述外管体的外侧均匀设置有螺旋导流片,且两组螺旋导流片之间均匀设置有阻流块。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管体的内部设置有散热片,且散热片的形状为十字形,所述散热片的外侧与内管体固定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反向螺旋叶片与正向螺旋叶片的螺旋角度相反。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流块的形状为三棱柱形,且阻流块的高度低于螺旋导流片的高度。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的制作材料为纯铜,所述正向螺旋叶片和螺旋导流片的制作材料皆为铜铝合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设有外管体,并在外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通过内螺旋槽能够对介质进行导流,并增加管体内壁与介质的接触面体,同时内螺旋槽内侧之间正螺旋叶片的设置,能够增加内螺旋槽内部对介质的流通量,并利用正螺旋片与外管体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外管体内部中间位置处内管体的设置,能够对介质进行区分传递,将管体内部进行区分,方便对另一种与内管体外侧不同的介质进行输送,进行内外侧同时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内管体外侧反向螺旋叶片的设置,利用反向螺旋叶片同时能够对介质进行输送,并在输送的过程中与正螺旋叶片之间的叶片发生撞击,增加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的扰动效果,方便能量的均匀传递,外管体外侧螺旋导流片的设置,能够增加外部介质在外管体外侧的停留时间,方便对能量的收集,且螺旋导流片之间阻流块的设置,能够击散换热介质,确保介质内部能量的均匀,提高了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意图。其中:1、外管体;2、内螺旋槽;3、正向螺旋叶片;4、内管体;5、反向螺旋叶片;6、螺旋导流片;7、阻流块;8、散热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根据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包括外管体1,外管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2,且两组内螺旋槽2缝隙之间设置有正向螺旋叶片3,正向螺旋叶片3的外侧与外管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外管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管体4,且内管体4的外侧设置有反向螺旋叶片5,外管体1的外侧均匀设置有螺旋导流片6,且两组螺旋导流片6之间均匀设置有阻流块7,工作过程中,将换热管接通,外管体1与内管体4之间接通换热介质,然后将内管体4内部连通与换热介质冷热性质相反的介质,并在外管体1的外侧同时流通与内管体4内部相同的介质,换热过程中外管体1外侧的介质顺着螺旋导流片6进行运动,并受到阻流块7的导流作用进行分流,对介质进行扰动,确保介质能够均匀的带走能量,同时配合内管体4内部相同的介质,共同带通内外管体之间介质中的能量进行快速换热,另外内外管体之间的介质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正向螺旋叶片导流的方向标不同,导致介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发生撞击,确保介质的扰动,均匀将能量进行传递。内管体4的内部设置有散热片8,且散热片8的形状为十字形,散热片8的外侧与内管体4固定连接,利用固体间能量的传递效果,加快换热管传递效率。反向螺旋叶片5与正向螺旋叶片3的螺旋角度相反,确保外管体1内部介质流动过程中能够发生扰动。阻流块7的形状为三棱柱形,且阻流块7的高度低于螺旋导流片6的高度,加快外侧介质的扰动效果。外管体1和内管体4的制作材料为纯铜,提高了换热效果,正向螺旋叶片3和螺旋导流片6的制作材料皆为铜铝合金,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同时确保能量的传递。该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设有外管体1,并在外管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2,通过内螺旋槽2能够对介质进行导流,并增加管体内壁与介质的接触面体,同时内螺旋槽2内侧之间正螺旋叶片3的设置,能够增加内螺旋槽2内部对介质的流通量,并利用正螺旋片3与外管体1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外管体1内部中间位置处内管体4的设置,能够对介质进行区分传递,将管体内部进行区分,方便对另一种与内管体外侧不同的介质进行输送,进行内外侧同时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内管体4外侧反向螺旋叶片5的设置,利用反向螺旋叶片5同时能够对介质进行输送,并在输送的过程中与正螺旋叶片3之间的叶片发生撞击,增加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的扰动效果,方便能量的均匀传递,外管体外侧螺旋导流片6的设置,能够增加外部介质在外管体1外侧的停留时间,方便对能量的收集,且螺旋导流片6之间阻流块7的设置,能够击散换热介质,确保介质内部能量的均匀,提高了换热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包括外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2),且两组内螺旋槽(2)缝隙之间设置有正向螺旋叶片(3),所述正向螺旋叶片(3)的外侧与外管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管体(4),且内管体(4)的外侧设置有反向螺旋叶片(5),所述外管体(1)的外侧均匀设置有螺旋导流片(6),且两组螺旋导流片(6)之间均匀设置有阻流块(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包括外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旋槽(2),且两组内螺旋槽(2)缝隙之间设置有正向螺旋叶片(3),所述正向螺旋叶片(3)的外侧与外管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管体(4),且内管体(4)的外侧设置有反向螺旋叶片(5),所述外管体(1)的外侧均匀设置有螺旋导流片(6),且两组螺旋导流片(6)之间均匀设置有阻流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用高效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4)的内部设置有散热片(8),且散热片(8)的形状为十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木溪
申请(专利权)人:万申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