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4314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包括有金属隔板、连接管,金属隔板上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有条形凹槽、条形凸起,金属隔板的四角设有连通区域,连通区域的中部均设有连通孔,连通区域和相应的连接管的下端面两两接触,有若干条形凹槽的端部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内,位于这些条形凹槽之间的条形凸起亦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内,这些条形凸起位于相应的连通区域内的部分和相应的连接管的下端面焊接在一起,对于每个连通区域而言,延伸至该连通区域内的条形凹槽的条数不少于10条,延伸至该连通区域内的条形凹槽和条形凸起的宽度之和不小于该连通区域的边长的50%。优点是:结构更为合理,焊接较为牢固。

Connection as-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配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温度调节等系统中。常见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若干相邻且相互隔离的冷媒通道和水煤通道。冷媒通道用于流过氟利昂等介质、水煤通道用于流过水等介质。为了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冷媒通道和水煤通道均通过层叠设置的金属隔板予以形成,而金属隔板上设置连通外部连接管的连通孔。同时,金属隔板上设置若干条形凹槽和条形凸起,条形凸起的端部和连接管的端面焊接在一起,而条形凹槽接触连接管的端面的一端即形成介质或水的进出口。其缺陷在于:条形凹槽设置的不够合理,造成条形凸起和连接管的焊接较为复杂,不仅易于造成焊穿金属隔板的现象,且受到一定拉力后,金属隔板和连接管还易于脱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它具有结构更为合理,焊接较为牢固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包括有至少1个金属隔板以及位于金属隔板上方的至少4个连接管,其中,金属隔板上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有若干条形凹槽、相邻的条形凹槽之间形成一条形凸起,金属隔板的四角均设有一和连接管两两对应的连通区域,连通区域的中部均设有连通孔,且连通区域和相应的连接管的下端面两两接触,同时,有若干条形凹槽的端部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内,相应的,位于这些条形凹槽之间的条形凸起亦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内,这些条形凸起位于相应的连通区域内的部分和相应的连接管的下端面焊接在一起,对于每个连通区域而言,延伸至该连通区域内的条形凹槽的条数不少于10条,且这些条形凹槽以相应的连通孔为圆心进行放射状向外延伸,同时,延伸至该连通区域内的条形凹槽和条形台阶的宽度之和不小于该连通区域的边长的50%。所述延伸至该连通区域内的所有的条形凹槽的宽度和所有的条形台阶的宽度均相等,且每个条形凹槽的宽度不会超过该连通区域的边长的5%。所述连通区域和连通孔均呈圆形。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结构更为合理,焊接较为牢固。本专利技术的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克服了常规认知,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限定条形凹槽和条形凸起的宽度,且合理设定条形凸起和连接管的端面焊接面积的占比,以及,尽量增加焊接点,降低了焊接的难度、增加了焊接的可靠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使金属隔板和连接管之间的脱落几率极大降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的金属隔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的主视剖视图(局部,且相较于图1进行了放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以方形的金属隔板以及仅以金属隔板上位于左上角的一个角部进行说明,其他角部的结构和所述的左上角的角部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实施例,见图1至图3所示: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包括有至少1个呈方形的金属隔板10以及位于金属隔板10上方的至少4个连接管20。显然,金属隔板20可以位于一封闭的壳体内,且金属隔板10可以是水平层叠设置的多个。其中,金属隔板10上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相邻的条形凹槽121之间形成一条形凸起122。金属隔板10的四角均设有一和连接管20两两对应的连通区域S,连通区域S的中部均设有连通孔11,且连通区域S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两两接触。亦即,连通区域S最好全等于该连接管20的下端面。同时,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的端部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相应的,位于这些条形凹槽121之间的条形凸起122亦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这些条形凸起122位于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的部分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焊接在一起。即,冷媒等介质可以经由连接管20而后从延伸至连通区域S内的条形凹槽121进入相邻的金属隔板10之间,以便于实施热交换。进一步的讲:对于每个连通区域S而言,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的条形凹槽121的条数不少于10条,且这些条形凹槽121以相应的连通孔11为圆心进行放射状向外延伸。此处所谓连通孔11的圆心,指的是当连通孔11位圆孔时该连通孔11的圆心;当连通孔11位其他形状时,连通孔11的圆心为连通孔11的重心位置。同时,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的条形凹槽121和条形台阶122的宽度之和不小于该连通区域S的边长的50%。即,确保具有足够的焊接面积和流通面积,从而在达到较好的介质流通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保证具有足够的焊接面积和焊接点,使连接更为简单、更为牢固。比如,进一步设定该连接管20为圆管、该连通孔11为圆形;相应的,连通区域S亦为圆形。设定该连接管20的下端面的外径为L1、内径为L2;该连通孔11的直径为L3、连通区域S的直径为Ls;条形凹槽121的宽度为Da、条形凸起122的宽度为Dt。则,L1≤L3<L2=Ls。比如,有11条条形凹槽121以及必然有10条条形凸起122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则,(πLs)·50%≤11Da+10Dt≤πLs。另外,这11条条形凹槽121以及这10条条形凸起122的端部必然连通该连接管20内部。优化的: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的所有的条形凹槽121的宽度和所有的条形台阶122的宽度均相等,且每个条形凹槽121的宽度不会超过该连通区域S的边长的5%。即,Da=Dt≤πLs·5%。如此,目的同样在于尽量增加焊接的点数,进一步增强焊接的牢固性。当然,如前所述,连通区域S和连通孔11最好均呈圆形。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包括有至少1个金属隔板(10)以及位于金属隔板(10)上方的至少4个连接管(20),其中,金属隔板(10)上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相邻的条形凹槽(121)之间形成一条形凸起(122),金属隔板(10)的四角均设有一和连接管(20)两两对应的连通区域(S),连通区域(S)的中部均设有连通孔(11),且连通区域(S)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两两接触,同时,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的端部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相应的,位于这些条形凹槽(121)之间的条形凸起(122)亦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这些条形凸起(122)位于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的部分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连通区域(S)而言,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的条形凹槽(121)的条数不少于10条,且这些条形凹槽(121)以相应的连通孔(11)为圆心进行放射状向外延伸,同时,延伸至该连通区域(S)内的条形凹槽(121)和条形凸起(122)的宽度之和不小于该连通区域(S)的边长的50%。/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通道热交换器连接组件,包括有至少1个金属隔板(10)以及位于金属隔板(10)上方的至少4个连接管(20),其中,金属隔板(10)上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相邻的条形凹槽(121)之间形成一条形凸起(122),金属隔板(10)的四角均设有一和连接管(20)两两对应的连通区域(S),连通区域(S)的中部均设有连通孔(11),且连通区域(S)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两两接触,同时,有若干条形凹槽(121)的端部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相应的,位于这些条形凹槽(121)之间的条形凸起(122)亦延伸至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这些条形凸起(122)位于相应的连通区域(S)内的部分和相应的连接管(20)的下端面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廷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圣松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