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9973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副簧、主簧,副簧与主簧之间设有垫片;副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放置的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第六副簧片、第七副簧片,主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放的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第十主簧片、第十一主簧片、第十二主簧片、减震器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符合整车承载要求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车辆安全性,延长了板簧的使用寿命。

A steel plate spring with auxiliary spring in front of min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
技术介绍
钢板弹簧将车桥和车身连接起来,起到缓冲、减振、传力和导向的作用,是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关键重要弹性元件。钢板弹簧具有可靠性好、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等优点,其广泛应用于货车悬架。其结构强度的好坏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对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以及提高汽车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用于较大承载力的矿车的钢板弹簧,在结构强度上需要提升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符合整车承载要求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车辆安全性,延长了板簧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副簧、主簧,所述副簧与主簧之间设有垫片;所述副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放置的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第六副簧片、第七副簧片,所述第四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三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六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四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紧固连接;所述主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放的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第十主簧片、第十一主簧片、第十二主簧片、减震器支架,所述第七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一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十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二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紧固固定;所述防反跳片的两端均设有向上弯曲翘起的侧翼;所述第一主簧片的两端均设有长压制增厚卷耳;所述第二主簧片的一端设有包裹部分长压制增厚卷耳的半包卷耳,所述第二主簧片的另一端设有与长压制增厚卷耳曲面贴合的弧形段;所述减震器支架的一端设有全包卷耳。优选的,所述副簧、主簧的中心处通过中心螺栓紧固连接,所述中心螺栓的自由端通过中心螺母紧固。优选的,所述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第六副簧片、第七副簧片的长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一副簧片的长度为1470±3mm。优选的,所述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第十主簧片、第十一主簧片、第十二主簧片、减震器支架的长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的长度相同,端部等齐。优选的,所述第一主簧片两端的长压制增厚卷耳的中心间距为1800±3mm。优选的,所述防反跳片的平直段的长度为139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矿用车前钢板弹簧由主簧和副簧叠加而成,将副簧安装在主簧上面,主簧最短片为减震器支架。在空载时由主簧承载减振,满载时主簧和副簧同时作用,极大改善了乘坐人员在空载时的舒适性。第一主簧片两端采用长轧制增厚卷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在第一主簧片之上增加1片伸直长度为1390mm的防反跳片,在复杂路况车轮反跳时保护第一主簧片。这样结构的最符合整车承载要求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车辆安全性,延长了板簧的使用寿命。主簧和副簧的簧片均为高应力热轧弹簧扁钢,经钻孔、轧制、卷耳、包耳、热成型、热处理、喷丸、装配等主要工序加工而成,该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强度高,安全性好,提高使用寿命的同时,又提高了承载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防反跳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001、主簧,01、第一主簧片,011、长压制增厚卷耳,02、第二主簧片,021、弧形段,022、半包卷耳,03、第三主簧片,04、第四主簧片,05、第五主簧片,06、第六主簧片,07、第七主簧片,08、第八主簧片,09、第九主簧片,10、第十主簧片,11、第十一主簧片,12、第十二主簧片,13、减震器支架,131、全包卷耳,14、中心螺栓,15、中心螺母,16、防反跳片,161、侧翼,17、第二卡箍结构,18、第一卡箍结构,002、副簧,20、第一副簧片,21、第二副簧片,22、第三副簧片,23、第四副簧片,24、第五副簧片,25、第六副簧片,26、第七副簧片,27、垫片,28、第三卡箍结构,29、第四卡箍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副簧002、主簧001,副簧002与主簧001之间设有垫片27;副簧00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放置的第一副簧片20、第二副簧片21、第三副簧片22、第四副簧片23、第五副簧片24、第六副簧片25、第七副簧片26,第四副簧片23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三卡箍结构28与第一副簧片20、第二副簧片21、第三副簧片22紧固连接;第六副簧片25靠近两端处通过第四卡箍结构29与第一副簧片20、第二副簧片21、第三副簧片22、第四副簧片23、第五副簧片24紧固连接;主簧00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放的防反跳片16、第一主簧片01、第二主簧片02、第三主簧片03、第四主簧片04、第五主簧片05、第六主簧片06、第七主簧片07、第八主簧片08、第九主簧片09、第十主簧片10、第十一主簧片11、第十二主簧片12、减震器支架13,第七主簧片07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一卡箍结构18与防反跳片16、第一主簧片01、第二主簧片02、第三主簧片03、第四主簧片04、第五主簧片05、第六主簧片06紧固连接,第十主簧片10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二卡箍结构17与防反跳片16、第一主簧片01、第二主簧片02、第三主簧片03、第四主簧片04、第五主簧片05、第六主簧片06、第七主簧片07、第八主簧片08、第九主簧片09紧固固定;防反跳片16的两端均设有向上弯曲翘起的侧翼161;第一主簧片01的两端均设有长压制增厚卷耳011;第二主簧片02的一端设有包裹部分长压制增厚卷耳011的半包卷耳022,第二主簧片02的另一端设有与长压制增厚卷耳011曲面贴合的弧形段021;减震器支架13的一端设有全包卷耳131。其中,副簧002、主簧001的中心处通过中心螺栓14紧固连接,中心螺栓14的自由端通过中心螺母15紧固。其中,第一副簧片20、第二副簧片21、第三副簧片22、第四副簧片23、第五副簧片24、第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副簧、主簧,所述副簧与主簧之间设有垫片;/n所述副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放置的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第六副簧片、第七副簧片,所述第四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三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六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四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紧固连接;/n所述主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放的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第十主簧片、第十一主簧片、第十二主簧片、减震器支架,所述第七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一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十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二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紧固固定;/n所述防反跳片的两端均设有向上弯曲翘起的侧翼;所述第一主簧片的两端均设有长压制增厚卷耳;所述第二主簧片的一端设有包裹部分长压制增厚卷耳的半包卷耳,所述第二主簧片的另一端设有与长压制增厚卷耳曲面贴合的弧形段;所述减震器支架的一端设有全包卷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副簧的矿用车前钢板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副簧、主簧,所述副簧与主簧之间设有垫片;
所述副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放置的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第六副簧片、第七副簧片,所述第四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三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六副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四卡箍结构与第一副簧片、第二副簧片、第三副簧片、第四副簧片、第五副簧片紧固连接;
所述主簧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放的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第十主簧片、第十一主簧片、第十二主簧片、减震器支架,所述第七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一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紧固连接,所述第十主簧片靠近两端处通过第二卡箍结构与防反跳片、第一主簧片、第二主簧片、第三主簧片、第四主簧片、第五主簧片、第六主簧片、第七主簧片、第八主簧片、第九主簧片紧固固定;
所述防反跳片的两端均设有向上弯曲翘起的侧翼;所述第一主簧片的两端均设有长压制增厚卷耳;所述第二主簧片的一端设有包裹部分长压制增厚卷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远宏陆家群卢小将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新交通汽车板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