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2661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二线制接口电路、恒压控制电路以及输出保护电路,二线制接口电路并联有稳压管、分压电阻以及电容,恒压控制电路与二线制接口电路电性连接,并通过单向二极管电性连接,恒压控制电路同时并联有三极管、分压电阻以及分并联有滤波电容,以及串联有可调节电阻可调压电阻和稳压管,同时还串联有三极管,其分脚连接输出保护电路,输出保护电路包括并联的三极管、隔直、滤波电容以及分压电阻,直至将输出端与负载连接,该控制电路只需要2根供电线就可以实现负载端电压补偿,通过简单参数配置就可以实现负载电压、最大输出电流、补偿电压的调节,过流保护,输出短路保护。

A two wire power supply control circuit with automatic compensation volt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带自动补偿电压的电源控制电路是四线制的电源,2根供电线、2根感应器线,通过2根感应器线的反馈来调节负载端的电压,消除供电线回路中线的阻抗对负载端电压的影响,使负载端电压稳定在设定值;然而输出的电压、最大电流可调范围有限,接线比较繁琐。现需要设计了一种接线简洁的带自动电压补偿的二线制电源,只要靠2根供电线就可以实现对负载端的电压保持恒定,并且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调节输出电压和最大输出电流,同时还具有输出保护功能的二线制电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为了降低电路设计以及生产成本,同时保持驱动电路效果相当,我们设计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通过二线制就可以实现对负载端的电压保持恒定,并通过对可调电气元件的参数配置,对不同的电器供电,调节输出电压和最大输出电流,同时还具有输出保护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二线制输入电路、参数配置电路以及输出保护电路。所述二线制输入电路由+5V电压给予两电源芯片IN端接电,并联有用于隔直、滤波的电容以及与所述参数配置电路电性串联的分压电阻,并通过光耦与控制输入端P3相接实现人机交互,所述参数配置电路包括串联的分压电阻,与第一线制信号M1输出端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芯片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一线制信号M1输入端通过电阻R37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并联后再与电阻电性连接后与电源芯片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同样的,参数配置电路还包括与分压电阻串联的电阻,与第二线制信号M2输出端并联后与第二个电源芯片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二线制信号M2输入端通过电阻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并联后再与电阻电性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源芯片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所述输出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芯片的OUT端并联的电容、设置输出电压的SET端和设置补偿传输导线上损失电压差的CDC端串联的电阻、并与电容、RSET1、RSET2、并联后与输出端连接,并通过电阻、发光二极管串联后接地以显示信号。进一步地,两所述电源芯片的TRACK端与TEMP端通过电阻分压串联连接,并通过电阻串联后与电源芯片的GND端共同接地,两电源芯片的用于过流保护设置的IMON/ILIM端相互短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只需要2根供电线就可以实现负载端电压补偿,通过简单参数配置就可以实现负载电压、最大输出电流、补偿电压的调节,过流保护,输出短路保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实施例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二线制输入电路、参数配置电路以及输出保护电路。所述二线制输入电路由+5V电压给予两电源芯片IN端接电,并联有用于隔直、滤波的电容(C1、C2、C3、C5)以及与所述参数配置电路电性串联的分压电阻R4,并通过光耦与控制输入端P3相接实现人机交互,所述参数配置电路包括串联的分压电阻R34,与第一线制信号M1输出端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芯片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一线制信号M1输入端通过电阻R37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Q2并联后再与电阻(R19、R20)电性连接后与电源芯片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同样的,参数配置电路还包括与分压电阻R34串联的R35,与第二线制信号M2输出端并联后与第二个电源芯片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二线制信号M2输入端通过电阻R36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Q1并联后再与电阻(R13、R21)电性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源芯片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所述输出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芯片的OUT端并联的电容(C7、C4、C6、C10)、设置输出电压的SET端和设置补偿传输导线上损失的电压差的CDC端串联的电阻(R6、R7)、并与电容(C7、C4、C6、C10)、RSET1、RSET2、电容(C8、C9)并联后与输出端连接,并通过电阻(R1、R2)、发光二极管(D1、D2)串联后接地以显示信号。进一步地,两所述电源芯片的TRACK端与TEMP端通过电阻(R14、R17)分压串联连接,并通过电阻(R14、R16)串联后与电源芯片的GND端共同接地,两电源芯片的用于过流保护设置的IMON/ILIM端相互短接。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二线制输入电路、参数配置电路以及输出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n所述二线制输入电路由+5V电压给予两MCU IN端接电,并联有用于隔直、滤波的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5以及与所述参数配置电路电性串联的分压电阻R4,并通过光耦与控制输入端P3相接实现人机交互,/n所述参数配置电路包括串联的分压电阻R34,与第一线制信号M1输出端并联后与所述MCU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一线制信号M1输入端通过电阻R37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Q2并联后再与电阻R19、电阻R20电性连接后与MCU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同样的,参数配置电路还包括与分压电阻R34串联的电阻R35,与第二线制信号M2输出端并联后与第二个MCU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二线制信号M2输入端通过电阻R36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Q1并联后再与电阻R13、电阻R21电性连接后与第二个MCU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n所述输出保护电路包括与MCU的OUT端并联的电容C7、电容C4、电容C6、电容C10、SET端和CDC端串联的电阻R6、电阻R7、并与电容C7、电容C4、电容C6、电容C10、RSET1、RSET2、电容C8、电容C9并联后与输出端连接,并通过电阻R1、电阻R2、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串联后接地以显示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自动补偿电压的二线制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二线制输入电路、参数配置电路以及输出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线制输入电路由+5V电压给予两MCUIN端接电,并联有用于隔直、滤波的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5以及与所述参数配置电路电性串联的分压电阻R4,并通过光耦与控制输入端P3相接实现人机交互,
所述参数配置电路包括串联的分压电阻R34,与第一线制信号M1输出端并联后与所述MCU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一线制信号M1输入端通过电阻R37串联分压后与场效应管Q2并联后再与电阻R19、电阻R20电性连接后与MCU的PWRGD端、RPWRGD端电性连接,同样的,参数配置电路还包括与分压电阻R34串联的电阻R35,与第二线制信号M2输出端并联后与第二个MCU的SHDN端电性连接,而第二线制信号M2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吉荣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高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