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以及全地形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1950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以及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以及全地形车包括:拖挂件,所述拖挂件设置有拖挂孔;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上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下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由此,通过对拖挂装置的安装结构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将受力分散,从而能够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进而能够增加拖挂装置的强度,防止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安装位置断裂,增强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稳定性。

All terrain vehicle towing device and all terrai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以及全地形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以及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拖挂装置是许多车辆的重要组成部件,例如,货车,拖拉机等。拖挂装置设置在车架上,用以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从而能够满足车辆装载货物的需求。相关技术中,拖挂装置的形式通常为一个起安装作用的U型钣金件加一个方管组成,或者拖挂装置直接是一个铸件,上述的两种形式都只设有两个安装孔,并且两个安装孔的距离较近,上述两种形式的两颗螺栓从上往下通过安装孔将拖挂装置装配在车架底部,因此,当拖挂装置工作时,拖挂装置会频繁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拖拽力,并且拖挂装置的受力点较为集中,局部受力大,长此以往,易导致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安装位置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该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并且其强度较高。本技术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根据本技术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包括:拖挂件,所述拖挂件设置有拖挂孔;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上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下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由此,通过对拖挂装置的安装结构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将受力分散,从而能够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进而能够增加拖挂装置的强度,防止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安装位置断裂,增强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稳定性。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安装板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横向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设置且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孔。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朝横向斜上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横向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向其上方延伸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下安装板包括:第三固定部、第二连接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固定部的横向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连接所述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设置且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三固定部朝横向斜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向另一端又分别连接有向其上方延伸的所述第四固定部。根据本技术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下纵梁、右下纵梁、左竖梁和右竖梁,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左竖梁连接在所述左下纵梁的后端,所述右竖梁连接在所述右下纵梁的后端,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上安装板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对应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所述下安装板的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对应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多个紧固件,多个所述紧固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将所述拖挂装置固定在所述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紧固件将所述拖挂件的底壁前端和所述底板固定。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拖挂装置10;拖挂件11;第三安装孔111;拖挂孔112;上安装板12;第一固定部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二固定部123;第一安装孔1231;第一加强筋124;下安装板13;第三固定部131;第二连接部132;第四固定部133;第二安装孔1331;第二加强筋134;螺母20;车架30;左下纵梁31;右下纵梁32;左竖梁33;右竖梁34;底板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10,该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10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并且其强度较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10,包括:拖挂件11、上安装板12、下安装板13。如图1和图2所示,拖挂件11设置有拖挂孔112,拖挂孔112设置在拖挂件11的两个侧面上,拖挂件11的底面较其顶面的长度长,拖挂件11底面的前段设置有两个安装孔,其能够将拖挂件11与车辆固定连接,从而增强拖挂件11与车辆连接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上安装板12连接在拖挂件11的上表面,上安装板12横向设置,并且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231,上安装板12呈正U形,上安装板12的两端向上延伸,使用紧固件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安装孔1231将上安装板12与车架30连接,能够增强其与车架30连接的稳定性,将第一安装孔1231设置为两个,能够将安装孔的受力分散,将两个第一安装孔1231分别设置在上安装板12的两端,能够增大安装孔的距离,避免应力集中,横向即为图中的左右方向。如图2所示,下安装板13连接在拖挂件11的下表面,下安装板13横向设置,并且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331,下安装板13的中间部分为向下弯折的板状,下安装板13的两端与中间部分方向相反,其向上延伸,使用紧固件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安装孔1331将下安装板13与车架30连接,能够增强其与车架30连接的稳定性,将第二安装孔1331设置为两个,能够将安装孔的受力分散,将两个第二安装孔1331分别设置在下安装板13的两端,能够增大安装孔的距离,避免应力集中。将拖挂装置10设置为此种结构,拖挂装置10的上下两个安装板分别设置在拖挂件11的上下表面,拖挂装置10的上下两个安装板分别通过两个安装孔与车架30相连,并且拖挂件11也通过两个安装孔与车辆相连,通过增设安装孔,能够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由此,通过对拖挂装置10的安装结构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将受力分散,从而能够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进而能够增加拖挂装置10的强度,防止拖挂装置10与车架30的连接安装位置断裂,增强拖挂装置10与车架30的连接稳定性。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n拖挂件,所述拖挂件设置有拖挂孔;/n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上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n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下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
拖挂件,所述拖挂件设置有拖挂孔;
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上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下安装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板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横向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设置且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朝横向斜上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横向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向其上方延伸的所述第二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拖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包括:第三固定部、第二连接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拖挂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固定部的横向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连接所述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设置且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华徐辉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