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845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22
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包括:内侧构件(11、111),主动阻尼器(21、121)的杆(22、122)的上端部固定于该内侧构件;中间构件(12、112),其在绕杆轴(O1、O2)的周向上包围内侧构件;外侧构件(13、113),其在周向上包围中间构件并安装于车身侧;第1弹性体(14、114),其配设在内侧构件与中间构件之间,将内侧构件和中间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以及第2弹性体(15、115),其配设在中间构件与外侧构件之间,将中间构件和外侧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

Upper support for active dam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本申请基于2017年10月10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197035号、2017年11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3324号、2017年11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3325号以及2017年11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3326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它们的内容引用到本说明书中。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上支座,该上支座包括:内侧构件,阻尼器的杆的上端部固定于该内侧构件;中间构件,其在绕杆轴的周向上包围内侧构件;外侧构件,其在周向上包围中间构件并安装于车身侧;以及弹性体,其配设在内侧构件与中间构件之间,将内侧构件和中间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另外,作为阻尼器,公知有包括能够控制所发挥的阻尼力的驱动部的主动阻尼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08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若将以往的上支座应用于主动阻尼器,则在由驱动部对杆施加了杆轴方向上的较大的控制力时,弹性体会在杆轴方向上较大程度地压缩变形而变得过硬。该状态下,若自轮胎、或者主动阻尼器的驱动部等向杆传递振动,则无论频率的高低如何,该振动都可能无法利用弹性体衰减和吸收,而向车身传递。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这样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即:对于在主动阻尼器的杆被施加了杆轴方向上的较大的控制力的状态下自轮胎、或者主动阻尼器的驱动部等传递至杆的振动,无论其频率的高低如何,都能够进行衰减和吸收。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的第1技术方案包括:内侧构件,主动阻尼器的杆的上端部固定于该内侧构件;中间构件,其在绕杆轴的周向上包围内侧构件;外侧构件,其在周向上包围中间构件并安装于车身侧;第1弹性体,其配设在内侧构件与中间构件之间,将内侧构件和中间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以及第2弹性体,其配设在中间构件与外侧构件之间,将中间构件和外侧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该专利技术,对于在主动阻尼器的杆被施加了杆轴方向上的较大的控制力的状态下自轮胎、或者主动阻尼器的驱动部等传递至杆的振动,无论其频率的高低如何,都能够进行衰减和吸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安装了主动阻尼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的放大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安装了主动阻尼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的放大纵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是表示安装于车辆的状态的放大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的第1实施方式。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10例如应用于双横臂式悬架。主动阻尼器21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包括杆22和缸体23。杆22和缸体23与共用轴同轴地配设。以下,将该共用轴称作杆轴O1,另外,将从杆轴O1方向观察时与杆轴O1交叉的方向称作径向。杆22自缸体23向上方突出。杆22的自缸体23向上方突出出来的部分被防冲撞件(Bumpstopper)33自径向上的外侧围绕。在杆22的上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在缸体23的下端部安装有与未图示的臂构件连结的托架24。在缸体23的外周面安装有驱动部21a,该驱动部21a例如根据输入振动的频率等来调整主动阻尼器21所发挥的阻尼力。作为驱动部21a,例如可列举出泵等。在缸体23的外周面安装有用于支承弹簧31的下端部的下托板32。下托板32形成为环状,并且与杆轴O1同轴地配置。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10包括内侧构件11、中间构件12、外侧构件13、第1弹性体14以及第2弹性体15。主动阻尼器21的杆22的上端部固定于内侧构件11。中间构件12在绕杆轴O1的周向上包围内侧构件11。外侧构件13在周向上包围中间构件12并安装于车身侧。第1弹性体14配设在内侧构件11与中间构件12之间,将内侧构件11和中间构件12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第2弹性体15配设在中间构件12与外侧构件13之间,将中间构件12和外侧构件13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内侧构件11形成为环状,杆22的上端部插入于该内侧构件11的内侧。通过在杆22的上端部的自内侧构件11向上方突出出来的部分螺纹结合螺母25,从而将主动阻尼器21安装于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10。内侧构件11与杆轴O1同轴地配置。如图2所示,中间构件12包括主体筒16、环状的支承板17、环状的上托板18以及嵌合筒19。环状的支承板17自主体筒1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环状的上托板18自主体筒16的外周面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嵌合筒19自上托板18朝向下方突出。主体筒16、支承板17、上托板18以及嵌合筒19与杆轴O1同轴地配置。杆22的自缸体23向上方突出出来的部分插入于主体筒16的内侧和支承板17的内侧。支承板17和上托板18位于主体筒16的杆轴O1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位置。支承板17位于比上托板18靠下方的位置。内侧构件11配置在主体筒16的内侧的位于支承板17的上方的部分。防冲撞件33的上端部与主体筒16的内侧的位于支承板17的下方的位置的部分嵌合。主体筒16的下端开口缘位于比嵌合筒19的下端开口缘靠下方的位置。上托板18的下表面的比嵌合筒19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和嵌合筒19的外周面对弹簧31的上端部进行支承。外侧构件13包括围绕筒26、凸缘部27以及止挡突部28。围绕筒26自径向上的外侧包围中间构件12的主体筒16的比上托板18靠上方的位置的上部16a。凸缘部27自围绕筒26的下端部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并自上方覆盖上托板18。止挡突部28自围绕筒26的上端部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围绕筒26、凸缘部27以及止挡突部28与杆轴O1同轴地配置。围绕筒26随着自上方去向下方而逐渐扩径。在凸缘部27沿着周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通过在这些贯通孔分别插入螺栓29,从而将外侧构件13安装于车辆侧。止挡突部28的杆轴O1方向上的位置和主体筒16的上端开口缘的杆轴O1方向上的位置互相相同。止挡突部28的内周缘位于比主体筒16的外周面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此,在中间构件12的主体筒16的上端部内安装有回弹止挡件34。回弹止挡件34包括嵌合在主体筒16的上端部内的安装筒34a和自安装筒34a的上端部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的环状的止挡部34b。安装筒34a和止挡部34b与杆轴O1同轴地配置。止挡部34b位于比外侧构件13的止挡突部28靠上方的位置,并与止挡突部28的上表面在杆轴O1方向上相对。第2弹性体15抵接于中间构件12的主体筒16的上部16a的外周面、中间构件12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n该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包括:/n内侧构件,其用于固定主动阻尼器的杆的上端部;/n中间构件,其在绕杆轴的周向上包围所述内侧构件;/n外侧构件,其在周向上包围所述中间构件并安装于车身侧;/n第1弹性体,其配设在所述内侧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并将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中间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以及/n第2弹性体,其配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外侧构件之间,并将所述中间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0 JP 2017-197035;20171121 JP 2017-223324;201.一种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该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包括:
内侧构件,其用于固定主动阻尼器的杆的上端部;
中间构件,其在绕杆轴的周向上包围所述内侧构件;
外侧构件,其在周向上包围所述中间构件并安装于车身侧;
第1弹性体,其配设在所述内侧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并将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中间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以及
第2弹性体,其配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外侧构件之间,并将所述中间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支承为能够相对地弹性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第1弹性体由第1橡胶材料形成,该第1橡胶材料的静态弹簧常数高于形成所述第2弹性体的第2橡胶材料的静态弹簧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第2橡胶材料的tanδ大于所述第1橡胶材料的tan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第1橡胶材料的动态弹簧常数低于所述第2橡胶材料的动态弹簧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主体筒,所述内侧构件配置于该主体筒的内侧;以及环状的托板,其自所述主体筒的外周面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2弹性体形成为杆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径向上的厚度的筒状,并且以能够沿着杆轴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嵌于所述主体筒,
在所述第2弹性体的外周面沿着杆轴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着周向延伸的环状突起,
在所述杆的上端部固定于所述内侧构件且所述外侧构件安装于车身侧的状态下,所述第2弹性体的下端开口缘支承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2弹性体的杆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弹性体的杆轴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2弹性体的下端开口缘位于比所述第1弹性体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2弹性体的内周面与所述主体筒的外周面之间配设有润滑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主体筒压入于所述第2弹性体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在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槽,所述第2弹性体的下端部插入于该环状槽,
在所述环状槽的内表面的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弹性体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径向上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托板和所述外侧构件互相在杆轴方向上相对,在所述托板和所述外侧构件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止挡橡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阻尼器用上支座,其中,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主体筒,所述内侧构件配置于该主体筒的内侧,并且该主体筒沿着杆轴方向延伸;以及环状的托板,其自所述主体筒的外周面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2弹性体形成为杆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径向上的厚度的筒状,并且以能够沿着杆轴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嵌于所述主体筒,
在所述杆的上端部固定于所述内侧构件且所述外侧构件安装于车身侧的状态下,所述第2弹性体的下端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津一高辻翔伍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