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764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及汽车,其中,总成包括:窗框内板、窗框外板和导液机构;其中,窗框内板与窗框外板相对接,并且,窗框内板设置有向远离窗框外板凸设的凸起部,凸起部与窗框外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导液机构设置于窗框外板,用于将容置空间内滞留的电泳液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导液机构将凸起部与窗框外板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的电泳液排出,使得电泳液能够有效地排出,提高了电泳液的通过性,避免了容置空间内电泳液的滞留导致电泳液不良,进而避免了出现腐蚀或者烘烤后电泳液流出的现象,有效地保护了辊压窗框边框总成。

Rolling window frame frame frame assembly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olling window frame frame assembly and a vehicle, wherein the assembly includes: the window frame inner plate, the window frame outer plate and the liquid guide mechanism; wherein, the window frame inner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window frame outer plate relatively, and the window frame inn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convex part which is away from the window frame outer plate and forms a holding space between the convex part and the window frame outer plate; the liquid guide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the window frame outer plate for Discharge the remaining electrophoretic solution in the holding space. In the utility model, the electrophoretic liquid in the holding space between the convex part and the outer plate of the window frame is discharged through the liquid guide mechanism, so that the electrophoretic liquid can be effectively discharged, the trafficability of the electrophoretic liquid is improved, the retention of the electrophoretic liquid in the holding space causes the bad electrophoretic liquid, thus avoiding the phenomenon of corrosion or the outflow of the electrophoretic liquid after baking, and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rolling window frame Frame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主流家用轿车车门主要采用辊压窗框的分体式结构和半框”L”型车门结构,在综合考虑轻量化以及成本控制的前提下,辊压窗框的分体式车门结构被广泛使用。但是,辊压窗框的边框(B柱)的内板设置有存液沟槽,并且,内板和外板相对接,则外板将存液沟槽遮挡,这样一来,在涂装进行防腐处理时电泳液只能通过存液沟槽缓慢通过,有时甚至无法通过,容易造成电泳不良,进而导致出现后期腐蚀或者烘烤后电泳液流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辊压窗框易造成电泳液不良的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汽车。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该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包括:窗框内板、窗框外板和导液机构;其中,窗框内板与窗框外板相对接,并且,窗框内板设置有向远离窗框外板凸设的凸起部,凸起部与窗框外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导液机构设置于窗框外板,用于将容置空间内滞留的电泳液排出。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窗框外板的第一端与窗框内板的第一端相连接,窗框外板的第二端和窗框内板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并且,窗框外板的第二端对应于容置空间处以使容置空间与外界相连通,从而形成导液机构。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窗框外板的第二端对应于凸起部靠近窗框内板的第一端的边缘处,以暴露凸起部。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导液机构为窗框外板开设的条形开口,开口对应于容置空间。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导液机构为窗框外板开设的至少两个开孔,各开孔均对应于容置空间。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每个开孔均为腰型孔或者圆孔。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各开孔在窗框外板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窗框内板与窗框外板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上述辊压窗框边框总成中,窗框内板与窗框外板为冲压且点焊连接。本技术中,通过导液机构将凸起部与窗框外板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的电泳液排出,使得电泳液能够有效地排出,提高了电泳液的通过性,避免了容置空间内电泳液的滞留导致电泳液不良,进而避免了出现腐蚀或者烘烤后电泳液流出的现象,有效地保护了辊压窗框边框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辊压窗框易造成电泳液不良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由于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处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辊压窗框边框总成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包括:窗框内板1、窗框外板2和导液机构3。其中,窗框内板1与窗框外板2相对接,并且,窗框内板1设置有凸起部4,凸起部4向远离窗框外板2的方向凸设,则凸起部4与窗框外板2之间的间隙形成容置空间5。具体地,在对辊压窗框边框总成进行涂装电泳液时,电泳液留存于容置空间5内。具体实施时,窗框内板1还可以设置有卡合部7,卡合部7用于与密封条相卡合,凸起部4靠近卡合部7设置,凸起部4用于对密封条进行限位,防止密封条脱离卡合部7。卡合部7与窗框外板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与容置空间5相连通,则容置空间5不仅包括凸起部4与窗框外板2之间的间隙,还包括卡合部7与窗框外板2之间的间隙,这两个间隙内均可滞留电泳液。导液机构3设置于窗框外板2,导液机构3用于将容置空间5内滞留的电泳液排出。具体地,导液机构3不仅将凸起部4与窗框外板2之间间隙内的电泳液排出,还将卡合部7与窗框外板2之间间隙的电泳液排出。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导液机构3将凸起部4与窗框外板2之间的容置空间5内的电泳液排出,使得电泳液能够有效地排出,提高了电泳液的通过性,避免了容置空间5内电泳液的滞留导致电泳液不良,进而避免了出现腐蚀或者烘烤后电泳液流出的现象,有效地保护了辊压窗框边框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辊压窗框易造成电泳液不良的问题。参见图2至图5,图中示出了导液机构的其中一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窗框外板2的第一端与窗框内板1的第一端相连接,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右端)和窗框内板1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右端)均为自由端,并且,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对应于容置空间5处以使容置空间5与外界相连通,从而形成导液机构3。具体地,窗框外板2的长度短于窗框内板1的长度,由于凸起部4与窗框外板2之间具有间隙,所以,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与窗框内板1之间形成了导液口,使得容置空间5可通过该导液口与外界相连通,则该导液口将凸起部4进行暴露,电泳液通过该导液口处排出。具体参见图5,由图5中的漏液处6排出。这样,通过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与窗框内板1之间的导液口将电泳液排出,能够有效地、快速地排出电泳液,大大提高了电泳液的通过性,避免电泳液滞留导致电泳液不良,并且,导液机构3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优选的,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对应于凸起部4靠近窗框内板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以暴露凸起部4。具体地,凸起部4具有两个边缘,即图3中左右两个边缘,其中一个边缘靠近窗框内板1的第一端,即图3中左侧的边缘,另一边缘靠近窗框内板1的第二端,即图3中右侧的边缘。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对应于凸起部4左侧的边缘,从而将凸起部4整体暴露。这样,增大了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与窗框内板1之间的导液口,从而更为顺畅、有效地将电泳液排出,提高了电泳液的通过性,避免电泳液的滞留。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了导液机构的另一种优选结构,导液机构3为窗框外板2开设的条形开口(图中未示出),开口对应于容置空间5。具体地,开口可以对应于凸起部4处,也可以对应于卡合部7处,优选的,开口对应于凸起部4处,以利于电泳液的排出。具体实施时,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内板(1)、窗框外板(2)和导液机构(3);其中,/n所述窗框内板(1)与所述窗框外板(2)相对接,并且,所述窗框内板(1)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窗框外板(2)凸设的凸起部(4),所述凸起部(4)与所述窗框外板(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5);/n所述导液机构(3)设置于所述窗框外板(2),用于将所述容置空间(5)内滞留的电泳液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内板(1)、窗框外板(2)和导液机构(3);其中,
所述窗框内板(1)与所述窗框外板(2)相对接,并且,所述窗框内板(1)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窗框外板(2)凸设的凸起部(4),所述凸起部(4)与所述窗框外板(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5);
所述导液机构(3)设置于所述窗框外板(2),用于将所述容置空间(5)内滞留的电泳液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外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窗框内板(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和所述窗框内板(1)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并且,所述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5)处以使所述容置空间(5)与外界相连通,从而形成所述导液机构(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压窗框边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外板(2)的第二端对应于所述凸起部(4)靠近所述窗框内板(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以暴露所述凸起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梦宇赫春儒薛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