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属于汽车空调箱领域。该导流结构是对汽车空调分配箱内的中隔板改进而成的,通过在中隔板上设置暗流道,即可得到在空调分配箱内增加暗流道的结果,通过将部分冷风定向的引导至吹面出风口,或将部分经暖风芯体加热生成的热风定向的引导至除霜出风口,可有效降低吹面出风口的风温和提高除霜出风口的风温,以此来实现“吹面除霜模式”。
A kind of diversion structure which can realize the defrosting mode of blowing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空调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整车上空间较小和出风口的布置需求,目前大部分的汽车用空调箱中吹面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都设置得十分靠近,从两个出风口出来的风往往是空调箱内流向相近、温度相近的风。但吹面出风口和除霜出风口的出风需求却不相同:除霜的风主要用来消除汽车玻璃上的霜和雾,需要温度高的热风;而吹面的风主要是使驾乘人员面部舒适,热风扑面会容易使人想睡觉、产生燥热感觉,适宜脸部舒适的风通常为凉风和微热风。在现有汽车空调中,调整温度混合风门,会同时升高或降低吹面出风温度和除霜出风温度,无法让吹面出风和除霜出风产生温差。即满足了除霜出风温度,吹面出风温度就过高了,吹面出风温度适中了,除霜出风温度又太低了,难以兼顾车内除霜除雾需求和驾乘人员面部舒适性需求,因此很少有汽车空调配置有“吹面除霜模式”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通过合理引导冷、热风,增大吹面风口和除霜风口的温差,使“吹面除霜模式”成为可行。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包括中隔板;中隔板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暗流道,其中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Ⅰ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Ⅰ'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Ⅱ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Ⅱ'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冷风入口相接通,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吹面出风口相接;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热风流道相接通,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除霜出风口相接。进一步,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同时与吹面出风口以及除霜出风口相接;与吹面出风口相接的出风口面积小于与除霜出风口相接的出风口面积。进一步,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通过卡子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在中隔板的壁面上。进一步,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均通过设置在中隔板上的筋板与中隔板相连。进一步,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为截面呈半圆形的直线型流道;沿进风方向,其流道截面面积逐渐减小。进一步,沿进风方向,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流道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呈逐渐扩散的喇叭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流道结构可在温度混合风门处于中间模式的时候,引导部分处于分配箱入口处且未经混合的冷风直接流向吹面出风口,这样能降低吹面风口的出风温度;同样的,可引导部分处于暖风芯体处且未经混合的热风直接流向除霜出风口,以升高除霜风口的出风温度。可有效降低吹面出风口的风温和提高除霜出风口的风温,以此来实现“吹面除霜模式”,拓宽汽车空调的使用功能。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配箱出风情况;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导流结构在分配箱中的布设示意图一;图4为本导流结构在分配箱中的布设示意图二;图5为本导流结构在分配箱中的布设示意图三;图6为带有本导流结构的分配箱出风情况。附图标记:中隔板—1、暗流道Ⅰ—2、暗流道Ⅰ'—3、暗流道Ⅱ—4、暗流道Ⅱ'—5、分配箱—6、暖风芯体—7、温度混合风门—8;卡子卡扣结构—101、筋板—102;冷风入口—601、吹面出风口—602、热风流道—603、除霜出风口—60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图6,为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包括中隔板1;中隔板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暗流道,其中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Ⅰ2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Ⅰ'3关于中隔板1对称设置,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Ⅱ4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Ⅱ'5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6上的冷风入口601(即冷风初始进入的端口)相接通,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吹面出风口602相接;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热风流道603相接通,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除霜出风口604相接。该导流结构是对汽车空调分配箱内的中隔板改进而成的,在中隔板上设置暗流道,即可得到在空调分配箱内增加暗流道的结果,通过将部分冷风定向的引导至吹面出风口602,或将部分经暖风芯体7加热生成的热风定向的引导至除霜出风口604,可有效降低吹面出风口的风温和提高除霜出风口的风温,以此来实现“吹面除霜模式”。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暗流道Ⅱ4与暗流道Ⅱ'5的出风口均同时与吹面出风口602以及除霜出风口604相接;与吹面出风口相接的出风口面积小于与除霜出风口相接的出风口面积。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小部分暗流道Ⅱ4、暗流道Ⅱ'5的出风口与吹面出风口相对,即可为吹面出风口供给少量热风,防止吹面风温度过低。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暗流道Ⅰ2与暗流道Ⅰ'3通过卡子卡扣结构101可拆卸连接在中隔板1的壁面上,该方式便于零件成型与后期安装。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暗流道Ⅱ4与暗流道Ⅱ'5均通过设置在中隔板1上的筋板102与中隔板1相连。优选的,暗流道Ⅰ2与暗流道Ⅰ'3为截面呈半圆形的直线型流道;沿进风方向(从进风口到出风口方向),其流道截面面积逐渐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包括中隔板;其特征在于:中隔板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暗流道,其中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Ⅰ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Ⅰ'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Ⅱ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Ⅱ'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n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冷风入口相接通,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吹面出风口相接;/n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热风流道相接通,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除霜出风口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包括中隔板;其特征在于:中隔板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暗流道,其中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Ⅰ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Ⅰ'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位于左侧的暗流道Ⅱ与位于右侧的暗流道Ⅱ'关于中隔板对称设置;
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冷风入口相接通,暗流道Ⅰ与暗流道Ⅰ'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吹面出风口相接;
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进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热风流道相接通,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与分配箱上的除霜出风口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暗流道Ⅱ与暗流道Ⅱ'的出风口均同时与吹面出风口以及除霜出风口相接;与吹面出风口相接的出风口面积小于与除霜出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涛,周游,黄志平,杜俊莲,张继鑫,廖新耀,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