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105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包含有一外壳,其中央具有一穿透顶、底的容纳空间;一内壳,是架设在该外壳的容纳空间中,其内部具有一密闭的空室;一马达,是装设在该内壳的空室中;一吸水机构,是装设在该马达转轴的下端,并受该马达的带动旋转;一扇叶,是装设在该马达的转轴上端而容置在该容纳空间内。从而,能以细雾状接补充温室内空气的湿度,并机体非常的轻巧,便于搬运。(*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在温室内以扇叶旋转产生的强劲上升气流、往外呈细雾状的喷洒出来的雾状加湿装置。
技术介绍
温室乃是培养植物的最佳场所,特别是那些性情喜好潮湿温热的热带植物,如娇贵的兰花等,就先行技艺所知,目前温室的供水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喷洒方式,就此种供水方式而言,由于兰花的根是遇水极易糜烂,且有些品种的兰花,如蝴蝶兰或万代兰等,其是以暴露在空气中的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因此传统的洒水方式对于兰花的栽培而言,实未臻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利用吸水机构旋转时,其转筒的肋片将水搅动,使水顺利的沿着该转筒上升,并经过该导槽而飞洒至该转盘之间,并沿着该上倾的内锥面迅速的往上、往外四散飞射,飞溅出的细粒水滴在撞击该栅栏后,将变成更细碎的小水珠,然后受该扇叶旋转产生的强劲上升气流往外呈细雾状的喷洒出来,即可迅速有效的直接补充空气中的湿度;使直接提高温室内的空气湿度,以利花卉栽培。本技术的次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其体型轻巧,搬运容易。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其适合于小格局的个人栽培,又适合大量的专业生产。本技术的再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其装设非常的简便,可直接使用在现存的各种温室中,而无需增加装设成本。本技术的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其可以任意的增减或更换架设位置,可配合实务的需要。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包含有一外壳,其中央具有一穿透顶、底的容纳空间;一内壳,是架设在该外壳的容纳空间中,其内部具有一密闭的空室;一马达,是装设在该内壳的空室中,其转轴的两端并分别自该内壳的顶、底两端凸伸出来,并与该内壳保持气密性;一吸水机构,是装设在该马达转轴的下端,并受该马达的带动旋转,其上方是容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其下方则凸伸出该外壳底端开口的预定长度;一扇叶,是装设在该马达的转轴上端而容置在该容纳空间内,并受该马达的带动而旋转。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还包含有至少二碟形转盘,每一转盘是以锥面朝下并相隔预定距离平行固设在该马达的转轴上,而容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其锥端并设有一贯穿孔;一锥形转筒,其内部具有一透穿顶、底两端的空间,其是以锥面朝下固设在最下方的碟形转盘锥端,而自该外壳底端开口凸伸出来,其空间并与该转盘的贯穿孔连通,其是以锥端浸泡在水中。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吸水水机构更包含有一固定座,是固设在该马达转轴的下端,而该转盘及转筒则固设在该固定座上,该固定座的底端并具有一锥形端,该锥形端是容置在该转盘的贯穿孔及该转筒的空间中。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吸水机构每二碟形转盘之间更包含有一环形隔板,该隔板的侧壁面并设有若干凹槽,并该转盘的固着部位形成供液体流通的槽道。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更包含有一环形栅栏,是装设在该容纳空间内而环绕在该吸水机构外围,该环形栅栏的体身设有多数的贯穿孔。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更包含有一滤网,是装设在该吸水机构的进水口处。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外壳包含有一底座,概呈一盆形,其中间设有一开口端,其外周壁至少固设有三只脚;一外罩,概呈抛物壳体,其顶、底两面均设有开口端,是装设在该底座上,并与该底座的顶缘留有一道通气槽孔。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扇叶是位于该外罩的上方开口端。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外壳包含有一内衬座,概呈盆形,其中间具有一开口端,是装设在该底座的内部并与其保持预定的间隙,其是供该内壳架设。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外罩的顶缘更装设有一提把。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更包含有一水槽,而该外壳则直接架设在该水槽上。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水槽内更装设有一自动供水机构。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包含有一进水导管,是固设在该水槽上,其外端设有一供水管衔接的接头;一阀门,是装设在该进水导管中;一浮球,是容置在该水槽内,并与该阀门连接。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该水槽更设有至少二弹性定位件,且扣住外壳。本技术能以细雾状接补充温室内空气的湿度,并机体非常的轻巧,便于搬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沿图1的3-3剖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员对于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请参阅各图式,本技术温室雾状加湿装置,由一加湿机10及一自动供水槽110所构成,其中加湿机10包含有一外壳12,该外壳12又包含有一底座14,似呈盆形,其中央具有一开口16;三脚架18,是装设在该底座14的外壁面呈120度间隔配置,是用以架放在该供水槽110上;一内衬座20,亦呈盆形,其中央亦设有一开口22,是装设在该底座14内,并与该底座14间保留有一间隙24;一外罩26,概呈抛物形壳体,其顶、底两端穿透的开口28、30,于顶端开口28的周缘并向上延伸有一垣部32,其底端的外壁面呈120度间隔凸设有三凸部34,其是以该三凸部34对合在该三脚架18的上端,并以固定元件锁固,而使该外罩26的底端与该底座14的顶端相对应、并留有一道通气槽孔36;一提把38,是枢设在该外罩26的垣部32,以便于提取。一内壳40,是由上、下二圆弧形的壳体42、44组构而成,其中该二壳体42、44的端部均设有一穿孔46、48,该下壳体44的周侧并设有四凸柱50,其是以该四凸柱50装设在该内衬座20的顶缘而容置在该外壳12中。一马达52,是装设在该内壳40内,其转轴54的两端是分别凸伸出该上、下二壳体42、44的二穿孔46、48,该内壳40是用以保护马达52免于受潮。一吸水机构56,该机构56包含有一固定座58,概呈一圆盘形,其一面凸设有一圆锥端60,该圆锥端60的中央设有一贯穿孔62,其是以该穿孔62固设在该马达52转轴54的下端且使其锥端面朝下,并受该转轴54的带动而旋转,其锥端面的周缘并设有多数穿透外缘的导槽64;一第一蝶形转盘66,其中央锥端设有一开口68,其外锥面于开口68周缘并设有多数水平穿透两侧的导槽70,其是以锥面朝下的方式,以其开口68周缘固设在该固定座58上并可随之一起转动;一环形隔板72,是固设在该第一转盘66的开口68端周缘,其底面亦设有多数水平穿透两侧的导槽74;一第二蝶形转盘76,其形状概与该第一蝶形转盘66相同,亦具有一中央开口78与多数的导槽80,是以锥面朝下的方式固设在该隔板72上,而与该第一蝶形转盘66保持一平行间隔;一锥形转筒82,呈一中空甜筒状,其锥端具有一进水口84,该进水口84的中央设有一中隔肋片86,其另一端透空,周缘往外延伸出一肩部88,其是以该肩部88固设在该第二转盘76的开口端78,而随着该转盘一起转动;藉由此元件的组合,该吸水机构56的第一转盘66与第二转盘76是以该隔板72区隔,并容置在该内衬座20内而位于该内壳40的下方,其转筒82则自该内衬座20及底座14的开口22、16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室雾状加湿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一外壳,其中央具有一穿透顶、底的容纳空间;一内壳,是架设在该外壳的容纳空间中,其内部具有一密闭的空室;一马达,是装设在该内壳的空室中,其转轴的两端并分别自该内壳的顶、底两端凸伸出来,并与该内壳保持气密性;一吸水机构,是装设在该马达转轴的下端,并受该马达的带动旋转,其上方是容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其下方则凸伸出该外壳底端开口的预定长度;一扇叶,是装设在该马达的转轴上端而容置在该容纳空间内,并受该马达的带动而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钦泉
申请(专利权)人:台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