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开闭具及拉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81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链用开闭具,用于设置在一对拉链链带的端部,一对拉链链带通过拉链头相互啮合或打开,开闭具包括设置在其中一拉链链带端部的箱体、从箱体顶部向上突出的箱棒、和设置在另一拉链链带端部的插棒,箱体具有用于收纳插棒的收纳孔,箱体背离插棒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部,在插棒背离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部,且第一加强部的外侧边与第二加强部的外侧边间的宽度被设置为:在一对拉链链带啮合时,其小于拉链头的最大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其不会影响到拉链的缝制,也不需要设置两条缝制线,减少了工序与成本。

Zipper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and zip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链用开闭具及拉链
本技术涉及拉链
,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用开闭具及拉链。
技术介绍
拉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特别是使用在服装上。并且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主要有闭口拉链与开口拉链。闭口拉链的主要特征是拉链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都设置有止具,用于阻挡用于开合的拉链头,使得拉链不会整体分开为两条拉链链带。而开口拉链,在拉链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开闭具,通过开闭具可以将整条拉链打开为两条拉链链带。日本实用新案昭63-124806就公开了一种开闭具。见图1所示,开闭具主要包括设置在单边拉链链带端部的箱体1,从箱体突出的箱棒2以及用于收纳插棒3的收纳孔4,和设置在另一单边拉链链带端部的插棒3。拉链链带具有芯部C,上述箱棒2与插棒3都通过芯部C安装在拉链链带上。但是在操作开闭具的拉链时,开闭具周边的拉链布带区域为操作部,我们人的手指最先抓住操作部,因此对于开闭具与布带的固定强度有一定的要求。中国技术专利CN2534854Y中公开一种拉链固定装置,见图2所示,其在底档2a及键3a外侧各突伸其上各设有导槽的套合缘边20、30,使拉链头4a启开导入套合缘边的导槽内卡设定位,使底档及键不易受到外力而脱落。本技术在开闭具的两侧形成有增强用的套合缘边20、30。但是上述套合缘边20、30(也可称增强部)的面积比较大,向拉链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其完全的突出设置于箱体外侧,见图2所示,并且超过了拉链头4a的宽度。这样就会导致:1,成本的增加;2,有损外观,对外观造成很大影响;3,还会导致在将拉链缝制到服装上时,过于宽大的增强部会影响缝制,针头会碰到增强部;为了避免针头碰到增强部的情况,有时会设置两条缝制线,一条靠近拉链牙另一条就远离拉链牙。但是现在对于服装外观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外观要求会尽量的将缝制线靠近拉链牙进行缝制。因此,需要一种可满足高外观要求又具备高牢固度的开闭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开闭具及拉链,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拉链上的开闭具其在保持牢固度时严重影响拉链的外观,且影响正常缝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拉链用开闭具,用于设置在一对拉链链带的端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通过拉链头相互啮合或打开,开闭具包括设置在其中一拉链链带端部的箱体、从箱体顶部向上突出的箱棒、和设置在另一拉链链带端部的插棒,所述箱体具有用于收纳所述插棒的收纳孔,所述箱体背离所述插棒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部,所述插棒背离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部,且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外侧边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外侧边间的宽度为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被设置为: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啮合时,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拉链头的最大宽度。优选的,在所述拉链链带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两部分,一部分由所述箱棒沿所述拉链链带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另一部分由所述箱体沿所述拉链链带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部为沿宽度方向由内向外厚度逐渐降低的倾斜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横截面为弧面。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宽度小于2cm。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部为沿宽度方向由内向外厚度逐渐降低的倾斜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横截面为弧面。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宽度小于2cm。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拉链,所述拉链具有如上所述的拉链用开闭具。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及拉链,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上述箱体和插棒的外侧设置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强固定力,并且通过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宽度设置以获得良好的外观,即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并不醒目;最主要的是在将拉链缝制到服装上时,为了获得良好的外观,(外观对于服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需要将缝制线尽量靠近拉链牙,而正是因为上述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宽度设置,使其不会超过拉链头的最宽处,因此其不会影响到缝制,也不需要设置两条缝制线,减少了工序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的开闭具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拉链固定装置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的箱体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的箱体的俯视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的插棒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用开闭具的插棒俯视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的示意图。图9显示为本技术的拉链的缝制状态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箱体2箱棒3插棒4收纳孔6机针11箱体12箱棒13插棒14第一加强部15第二加强部2a底档3a键4a拉链头20、30套合缘边101拉链链带102拉链牙103拉链头104操作部105开闭具110收纳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拉链,拉链包括一对拉链链带101,每根拉链链带101的一侧边上具有拉链牙102,以及将一对拉链链带101相互啮合或开启的拉链头103。一对拉链链带的端部设有开闭具105和操作部104。在将拉链缝制到服装上时,一对拉链链带成啮合状态,一般沿拉链牙外侧的缝制线L进行缝制,使缝制线L越接近拉链链牙越不影响服装的外观。当缝制线L远离拉链牙102则易被使用者观察到,影响其外观;但是,开闭具105自身的宽度其直接影响缝制线L的设置位置,且开闭具105的宽度也因其上是否增设加强部而不同,也就是说若设置现有技术中给出的加强部结构(见图2所示)则加大开闭具的宽度,而影响其缝制,若不增设加强部(见图1所示)则会影响开闭具的牢固度。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拉链用开闭具,其不影响拉链的缝制且增大其牢固度,而拉链链带101和拉链牙102在此不作详述。为便于描述,本说明书中将拉链链带长度方向简称“长度方向”;将在水平面内,与拉链链带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链用开闭具,用于设置在一对拉链链带的端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通过拉链头相互啮合或打开,开闭具包括设置在其中一拉链链带端部的箱体、从箱体顶部向上突出的箱棒、和设置在另一拉链链带端部的插棒,所述箱体具有用于收纳所述插棒的收纳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背离所述插棒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部,所述插棒背离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部,且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外侧边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外侧边间的宽度为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被设置为: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啮合时,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拉链头的最大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链用开闭具,用于设置在一对拉链链带的端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通过拉链头相互啮合或打开,开闭具包括设置在其中一拉链链带端部的箱体、从箱体顶部向上突出的箱棒、和设置在另一拉链链带端部的插棒,所述箱体具有用于收纳所述插棒的收纳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背离所述插棒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部,所述插棒背离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部,且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外侧边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外侧边间的宽度为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被设置为:在所述一对拉链链带啮合时,所述开闭具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拉链头的最大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开闭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链链带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两部分,一部分由所述箱棒沿所述拉链链带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另一部分由所述箱体沿所述拉链链带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健太郎高荷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