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池塘;准备基础设施;进水肥塘;放养方格星虫稚星虫;设置牡蛎附苗器;放养牡蛎幼体;日常管理;出苗。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底层培育方格星虫大规格中培苗种,上层培育牡蛎苗种。通过利用牡蛎苗种排泄物、有机颗粒沉积物、底栖微生物等为方格星虫苗种提供饵料;利用方格星虫对底质的净化功能,为牡蛎苗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室外池塘批量性苗种培育的顺利进行,构建生态位和功能互补的方格星虫‑牡蛎池塘育苗生态系统,实现立体高效生态育苗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A three-dimensional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ethod of starwort and oyster nursery p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属于海水养殖繁育
技术介绍
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又名光裸方格星虫,俗称“沙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海鲜品种之一,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名特海珍品。方格星虫主要营穴居生活,自然栖息地主要在沿海沙质或沙泥质底的潮间带滩涂,主要摄食泥沙质底中的有机碎屑、微生物以及底栖硅藻等。近年来,随着方格星虫滩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两广乃至福建、海南等地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同时也出现了优质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的现状。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自2007年开始国内首次突破了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但由于中培池塘规模受限,尤其是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环节因放养品种和模式单一,导致苗种成活率逐年降低、生长速度愈加缓慢,严重影响了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的产量和效益,从而限制了产业的发展。近江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又名生蚝、白蚝、海蛎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珍珠贝目、牡蛎科,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洋牛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是华南沿海地区海产双壳贝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营固着生活,以滤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双壳贝类的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但在近江牡蛎苗种培育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严重影响牡蛎育苗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且出苗量受场地规模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大批量培育供应苗种。目前大部分养殖户的苗种来源主要依赖于天然海区半人工采苗获得,但由于海区环境的变化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靠传统天然采苗方式获得的苗种数量和质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存在苗种附着密度低、数量少、种质不纯、生长缓慢、敌害生物多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解决现有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分别养殖,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池塘:选择交通便利,形状不限,进排水方便的室外硬底水泥池塘作为苗种培育池塘,面积200m2、水深150~200cm;(2)准备基础设施:在池塘内用四根横管搭建呈“井”字形的金属管养殖骨架,横管两端用膨胀螺丝固定在水泥池壁上,横管交点下方用竖管焊接固定支撑,竖管外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搭建高度与池塘深度一致;所述横管和竖管为镀锌铁管或不锈钢管,圆管或方管,横截面直径50~70mm;水平面上每两根横管间距3~3.5m,池底铺设10~20cm厚度的沙子,沙子粒径小于1mm,池底沙面安装增氧设备;(3)进水肥塘:放苗前7~10天,加入砂滤海水,使池水深至50~100cm,海水盐度15~25‰,pH值7.8~8.4,24h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5mg/L,按3~20g/m3用量均匀泼洒海水植物生长素,配合施用1~5g/m3的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或1~5g/m3的硅藻肥水膏,3~6天后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20~50cm;另外准备一个培藻池塘用于培养藻类;(4)放养方格星虫稚星虫:肥水后,向池塘底层均匀放养方格星虫稚星虫,体长0.5~1.0cm,放养密度500~600条/m2;(5)投挂牡蛎附苗器:选择成串水泥饼、牡蛎壳片、扇贝片或其它可吊挂的塑料制品作为牡蛎附苗器,串长100~120cm;先在养殖骨架上均匀水平架设挂杆,挂杆长度6~8米,每两根挂杆间距30~40cm,挂杆材质为竹竿或木条,挂杆上投挂清洗干净的成串牡蛎附苗器,投挂密度100~150串/m3;(6)放养牡蛎幼体:添加砂滤海水,水位至淹没所有牡蛎附苗器,投放牡蛎后期浮游幼体,放养密度0.3~0.5个/ml;(7)日常管理:每日检查幼体摄食情况2次,检测池塘水质2次,保证幼体摄食正常和水质安全,视水质情况,当透明度低于20cm时,流水培养2~4小时,相当于换水10~50%;当水质透明度大于40cm时,从培藻池塘抽水入苗种培育池塘补充生物饵料,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40cm之间,日常行不需额外投喂;当培藻池塘藻液不足时,向培藻池塘补充施加3~5g/m3的有益微生物制剂和3~5g/m3的硅藻肥水膏调节水质;炎热季节光照强时,借助遮光、换水调节水温,使水温保持在33℃以下;(8)出苗:水温26℃~32℃情况下,培育15~25天,附着器上牡蛎苗种附着密度20~50个/片,空片率﹤5%,壳长达1mm左右,即可出苗;牡蛎苗种第一次出苗后,重复步骤(3)和步骤(5)-步骤(8),再次放养牡蛎;方格星虫稚星虫培育30~60天,体长达2cm左右、合计1000~2000条/500g,即可出苗。步骤(3)所述另外准备一个培藻池塘用于培养藻类是指将自然海水中的浮游藻类放入培藻池塘中培养,包括角毛藻、骨条藻、海链藻、舟形藻、小球藻、扁藻。所述有益微生物制剂是指市售活力液。所述方格星虫稚星虫为室内育苗车间内人工培育的体长0.5~1.0cm小规格苗种,伤残率小于5%。所述牡蛎后期浮游幼体为在室内育苗车间内培育12~15天后的浮游幼体,其中出现眼点幼虫占比10~30%,壳长200~350微米,摄食正常,无病无敌害。所述增氧设备包括7.5~15kw气泵和配套管道、气阀、气石,气石布置密度0.3~1个/平方米。本专利技术通过搭建养殖骨架和挂杆,将上层设为牡蛎采苗层,下层设为方格星虫苗种中间培育层,利用室外池塘充足的光照条件,培育丰富的浮游藻类作为牡蛎幼苗的饵料来源;利用牡蛎苗种排泄物、有机颗粒沉积物、底栖藻类、微生物等为方格星虫苗种提供饵料;利用方格星虫对沉积有机物的利用来改善底质环境,为牡蛎苗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室外池塘批量性牡蛎苗种培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利于实现大批量培育牡蛎苗种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方格星虫苗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充分利用了池塘养殖空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量,从而构建了一套生态位和功能互补的方格星虫-近江牡蛎池塘立体高效生态育苗模式。每培育一茬方格星虫中培苗,可同时培育2~3茬近江牡蛎苗种,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时间,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2019年6月1日,利用本专利技术进行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生态培育试验,培育时间60天,其中培育牡蛎苗种2茬,方格星虫中间培育1茬。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选择池塘:选择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竹林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的室外硬底水泥池塘,面积200m2、池深150cm,长方形,对角线设有进排水口,方便进排水。(2)准备基础设施:在池塘内用四根横管搭建呈“井”字形的金属管养殖骨架,横管两端用膨胀螺丝固定在水泥池壁上,横管交点下方用竖管焊接固定支撑,竖管外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搭建高度与池塘深度一致;所述横管和竖管为镀锌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n(1)选择池塘:选择交通便利,形状不限,进排水方便的室外硬底水泥池塘作为苗种培育池塘,面积200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格星虫和近江牡蛎苗种池塘立体生态培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池塘:选择交通便利,形状不限,进排水方便的室外硬底水泥池塘作为苗种培育池塘,面积200m2、水深150~200cm;
(2)准备基础设施:在池塘内用四根横管搭建呈“井”字形的金属管养殖骨架,横管两端用膨胀螺丝固定在水泥池壁上,横管交点下方用竖管焊接固定支撑,竖管外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搭建高度与池塘深度一致;所述横管和竖管为镀锌铁管或不锈钢管,圆管或方管,横截面直径50~70mm;水平面上每两根横管间距3~3.5m,池底铺设10~20cm厚度的沙子,沙子粒径小于1mm,池底沙面安装增氧设备;
(3)进水肥塘:放苗前7~10天,加入砂滤海水,使池水深至50~100cm,海水盐度15~25‰,pH值7.8~8.4,24h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5mg/L,按3~20g/m3用量均匀泼洒海水植物生长素,配合施用1~5g/m3的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或1~5g/m3的硅藻肥水膏,3~6天后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20~50cm;另外准备一个培藻池塘用于培养藻类;
(4)放养方格星虫稚星虫:肥水后,向池塘底层均匀放养方格星虫稚星虫,体长0.5~1.0cm,放养密度500~600条/m2;
(5)投挂牡蛎附苗器:选择成串水泥饼、牡蛎壳片、扇贝片或其它可吊挂的塑料制品作为牡蛎附苗器,串长100~120cm;先在养殖骨架上均匀水平架设挂杆,挂杆长度6~8米,每两根挂杆间距30~40cm,挂杆材质为竹竿或木条,挂杆上投挂清洗干净的成串牡蛎附苗器,投挂密度100~150串/m3;
(6)放养牡蛎幼体:添加砂滤海水,水位至淹没所有牡蛎附苗器,投放牡蛎后期浮游幼体,放养密度0.3~0.5个/ml;
(7)日常管理:每日检查幼体摄食情况2次,检测池塘水质2次,保证幼体摄食正常和水质安全,视水质情况,当透明度低于20cm时,流水培养2~4小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艳,曾梦清,聂振平,蔡德建,董兰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