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6841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2:10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属于用于公共的或类似用途的总给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余氯检测仪、进水管、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次氯酸钠发生器和药剂管,余氯检测仪对进水管中的供水进行余氯检测,当余氯浓度≥0.1mg/L时,供水直接进入供水管网,当余氯值<0.1mg/L时,供水依次经过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处理后,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合格水送入清水池,未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水送至浓水箱,浓水箱连接有次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发生器与清水池之间以药剂管连通,浓水箱的水经次氯酸钠发生器处理,电解产生的有效氯由药剂管送入清水池进行二次消毒。具有避免药剂再添加、减少消毒副产物、安全可靠等优点。

Salt free self disinfecting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属于用于公共的或类似用途的总给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逐年扩大,输水管网的水压无法满足长距离供水,多种形式的二次供水站应运而生。根据《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中定义,二次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的供水,经贮存、加压或深度处理和消毒后,由供水管道或专用管道向用户供水。常见的二次供水设施包括小区或建筑物内的储水池、水泵、屋顶水箱等。伴随着供水管路的加长和二次供水系统的发展,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成为了新的市政供水问题。根据我国饮用水出厂水的规定,出厂水中需保留一定量的余氯以保证管网在输水过程中能够持续杀菌,避免二次污染。自来水进入二供设施后,因为停留时间的加长,水质会因二次供水设施或其他外界因素而引起变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细菌指标超标,余氯值为零。未经消毒的二次供水合格率仅有60%-70%。为保证人民用水安全,二次供水消毒是保证合格的二次供水的有效方法。常规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提高出厂水的余氯浓度,2)二次供水站再次投加含氯药剂。然而,提高出厂水中的余氯含量需要增加含氯药剂的投加,产生更多的致癌性消毒副产物。同时,由于出厂水标准中余氯有最高限值限制其最大含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远距离输水所需的余氯含量。二次供水站的投加也将会引入额外的药剂,从而增加产水致癌性消毒副产物的浓度。我国2006年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消毒副产物的浓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三氯甲烷含量限值为0.06mg/L,四氯化碳限值为0.002mg/L。因此,投加药剂量少,副产物少的二次供水安全消毒技术,是优化二次供水安全的必然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成功避免药剂再次添加、减少消毒副产物、安全可靠的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该系统对待处理水中的失活氯离子进行浓缩、电解,从而产生有效氯,以达到消毒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通过若干过滤装置,将供水中的杂质、二价离子滤除,余下以一价氯离子和一价钠离子为主的溶液,通过反渗透膜装置浓缩浓盐水输入到次氯酸钠发生器中,由次氯酸钠发生器产生次氯酸钠溶液对供水进行二次消毒。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包括余氯检测仪、进水管、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浓缩水管、次氯酸钠发生器和药剂管,余氯检测仪对进水管中的供水进行余氯检测,当余氯浓度≥0.1mg/L时,供水直接进入供水管网,当余氯值<0.1mg/L时,供水依次经过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处理后,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合格水送入清水池,未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水经浓缩水管送至浓水箱,浓水箱连接有次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发生器与清水池之间以药剂管连通,浓水箱的水经次氯酸钠发生器处理,电解产生的有效氯由药剂管送入清水池进行二次消毒。在本申请的该方案中,在进水管上设置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纳滤膜装置先阻断水体中的二价离子,并保证一价钠离子、一价氯离子可以自由通过,完成第一道的筛选;此时产水为主要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淡盐水;淡盐水经反渗透膜装置处理,水中钠离子、氯离子不能通过反渗透膜装置,因此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产水为清水,进入清水池;经反渗透膜装置变成浓缩后的浓盐水;浓盐水经浓缩水管压入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产生有效氯,再通过药剂管投加进清水池,由清水池出水将有效余氯重新输进管网。该系统在保证供应水消毒的前提下,不仅无需进行额外加药,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还实现了水体中失活氯离子的活化再利用,完成氯离子的自给自足。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整个供水系统设置前处理,并确定较为优选的前处理设置为:沿所述进水管设置有多介质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位于纳滤膜装置前方。多介质过滤器对进水管进入的水体进行初步去除钙、镁等二价离子,软化水质,去除水中二价离子,完成对水体的前处理,以降低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的处理压力。更优选的,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多介质过滤器串联设置在进水管上,且均位于纳滤膜装置前方。多介质过滤器至少设置两道,对不同水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软化,以确保进入纳滤膜装置和反渗透膜装置时的水质稳定。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纳滤膜装置做了如下优选设置,所述纳滤膜装置配合设置有二次过滤器,二次过滤器位于纳滤膜装置前方,对水体进行杂质的去除。二次过滤器作为前处理工序设置,有利于提高水体的处理效率,并降低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等的处理压力,提高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的实际利用价值。因此,更优选的,纳滤膜装置前方配合设置有多介质过滤器和二次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设置在余氯检测仪之前,二次过滤器设置在余氯检测仪之后。二次过滤器优选使用保安过滤器,去除浊度1度以上的细小微粒,避免油脂等大颗粒进入到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等后道工序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纳滤膜装置做了如下优选设置:所述纳滤膜装置配合设置有纳滤高压泵,实现压力的调控,以配合纳滤膜装置的高效过滤使用。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纳滤膜装置做了如下优选设置:所述纳滤膜装置还设置有排放管,将不能通过纳滤膜装置的水体经排放管作为无效电解液排出。纳滤膜装置设置两个出口,一个出口连接至反渗透膜装置,将通过纳滤膜装置的水体输送到反渗透膜装置中,继续进行后处理;另一出口则连接无效电解液排放管,将不能通过纳滤膜装置的废水排出,避免过多废水在纳滤膜装置处的滞留,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反渗透膜装置做了如下优选设置:所述反渗透膜装置配合设置有反渗透高压泵,通过利用压力差使水透过反渗透膜装置,从而提高反渗透膜装置的工作效率。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申请人对次氯酸钠发生器做进一步的研究,并确定较为优选的设置如下:所述浓水箱与次氯酸钠发生器之间设置有增压泵,以确保浓水箱水体顺利排入次氯酸钠发生器中。申请人所提供的上述方案,实现了城市二次供水的微电解持续消毒,通过对水中已存的失活氯离子进行浓缩、电解,产生有效氯而达到消毒作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成功避免了药剂的再次添加,并减少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在二次供水系统中使用更为安全可靠,更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该系统不仅能在二次供水的场景下进行使用,在我国农村饮用水供水站等药剂运输不便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为解决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做出重要贡献。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流程示意图;图中标号:1.进水管;11.多介质过滤器;2.二次过滤器;3.纳滤膜装置;31.纳滤高压泵;32.排放管;4.余氯检测仪;5.反渗透膜装置;51.反渗透高压泵;52.浓缩水管;6.清水池;7.次氯酸钠发生器;71.药剂管;72.增压泵;8.浓水箱。具体实施方式本案例二次供水无盐自消毒方法,进水处理工序中,通过多级过滤,待处理水体去除二价离子后,送入浓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氯检测仪、进水管、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次氯酸钠发生器和药剂管,余氯检测仪对进水管中的供水进行余氯检测,当余氯浓度≥0.1mg/L时,供水直接进入供水管网,当余氯值<0.1mg/L时,供水依次经过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处理后,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合格水送入清水池,未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水送至浓水箱,浓水箱连接有次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发生器与清水池之间以药剂管连通,浓水箱的水经次氯酸钠发生器处理,电解产生的有效氯由药剂管送入清水池进行二次消毒。/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氯检测仪、进水管、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次氯酸钠发生器和药剂管,余氯检测仪对进水管中的供水进行余氯检测,当余氯浓度≥0.1mg/L时,供水直接进入供水管网,当余氯值<0.1mg/L时,供水依次经过纳滤膜装置、反渗透膜装置处理后,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合格水送入清水池,未通过反渗透膜装置的水送至浓水箱,浓水箱连接有次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发生器与清水池之间以药剂管连通,浓水箱的水经次氯酸钠发生器处理,电解产生的有效氯由药剂管送入清水池进行二次消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滤膜装置配合设置有纳滤高压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装置配合设置有反渗透高压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盐自消毒型二次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水箱与次氯酸钠发生器之间设置有增压泵。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锋陈文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行健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