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支点结构、载具以及自动识别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6529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旋转支点结构、载具以及自动识别调整装置。旋转支点结构包括本体、拨杆、转动轴、悬臂以及支点,转动轴与本体活动连接,转动轴的一端设有转动拨杆,转动轴的另一端设有悬臂,所述支点设置在悬臂上;悬臂以转动轴为轴心转动,支点与转动轴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支点,其位置可变,可匹配不同车型,有利于实现柔性生产;同时,旋转支点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利于喷涂机器人仿形时躲避,便于调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支点与专用的支点调整设备配合,可以自动识别并调整支点位置,实现高自动化。还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支点与车身发生干涉,可靠性较高。

Rotating pivot structure, vehicle and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支点结构、载具以及自动识别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汽车白车身的机械化载具,尤其是涉及到机械化载具上的旋转支点。
技术介绍
汽车白车身一般由载具,如滑橇、吊具等,通过车底的支点孔支撑。支点孔通常有标准的位置,但特殊车型,如电动车,其支点位置可能有变化,致使现有的载具支点无法直接使用。如果仅是针对新的车身支点孔在载具上增加新的支点,可能会影响多种车型同时生产,如A车型支点与B车型发生干涉等情况。中国专利申请CN107350131A公开了一种多平台涂装滑橇的定位支点自动切换装置,可自动切换滑撬定位支点。但其技术方案具有明显不足:1、每个支点上均需要有电机驱动,成本巨大,以日产1200台车身的车间为例,通常需要400~450台滑橇,按此设计需要400多台电机;2、一般电机不能耐200°高温,无法通过烘干炉,限制了其在涂装车间内的应用;3、由于其结构复杂,如需对车身底板部分进行喷胶时,喷胶机器人很难实现躲避该机构,会造成车身某些部位无法自动喷涂。因此,需要有一种可调整位置的支点结构,以实现多种车型柔性生产,同时能够便于后续作业的机器人躲避,且成本较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白车身输送机械化载具的旋转支点,可以改变载具支点位置以匹配不同车型。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支点结构,包括本体7、拨杆1、转动轴2、悬臂4以及支点5,所述转动轴2与本体7活动连接,所述转动轴2的一端设有拨杆1,转动轴2的另一端设有悬臂4,所述支点5设置在悬臂4上;所述悬臂4以转动轴2为轴心转动,所述支点5与转动轴2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转动轴2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一端,所述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另一端,所述转动轴2与支点5的延伸方向平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转动轴2的形状为棱柱,以减少其与本体7的摩擦,同时可避免其在涂装车间长时间生产后,累积的漆雾或PVC胶阻碍转动轴2转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支点5垂直设置在悬臂4上,所述转动轴2垂直的设置在悬臂4上,且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不位于转动轴2和/或转动轴2的延长线上。在一种可能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一端,所述转动轴2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另一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2设有固定件6,所述本体7上设有固定孔8,所述固定件6与固定孔8相匹配,所述固定件6的横截面为轴对称的六边形,方形或轮齿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的横截面为轴对称的六边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6位于固定孔8中使得转动轴2无法转动;在第二状态时,所述固定件6不位于固定孔8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沿转动轴2延伸方向脱离固定孔。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2与固定件6垂直设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被外力抬起后会脱离固定孔8,进而在转动轴2带动下旋转的悬臂4可位于至0°或180°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更改固定件6形状,当固定件6的横截面为方形时,亦可使悬臂位于90°、270°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本体7上设有第一限位件3,所述第一限位件3可以设置为套筒状或其它任意可包裹转动轴2的形状;且所述转动轴2上设有复位件9,所述复位件9用于复位所述转动轴2,所述复位件9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限位件上3,另一端抵靠在固定件6上。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固定件6不受外力时,在复位件9作用下,所述导向块6可插入固定孔8实现定位。一种载具,包括本技术的旋转支点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载具选自滑橇或吊具中的任意一种。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载具为吊具。一种自动识别、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技术的旋转支点结构,还包括支点调整机构,支点位置识别装置和车身识别装置;所述支点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支点位置,所述支点位置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旋转支点结构的状态,所述车向识别装置用于识别车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了一种位置可变的支点结构,可以匹配不同车型,有利于实现多种车型的柔性生产。2、旋转支点本身为机械结构,无需具备动力。通过专用的支点调整设备,可以自动识别并调整支点位置,实现高自动化。3、旋转支点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利于喷涂机器人仿形时躲避,便于调试。4、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实现柔性生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支点与车身发生干涉,可靠性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旋转支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旋转支点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旋转支点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旋转支点固定件不位于固定孔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吊具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例不代表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人根据本技术理念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修改和调整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4所示,一种旋转支点结构,包括本体7、拨杆1、转动轴2、悬臂4以及支点5。转动轴2与本体7活动连接,转动轴2的一端设有拨杆1,转动轴2的另一端设有悬臂4,支点5垂直设置在悬臂4上,悬臂4以转动轴2为轴心转动。转动轴2垂直的设置在悬臂4上,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一端,转动轴2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另一端。转动轴2设有固定件6,本体7上设有固定孔8,固定件6与固定孔8相匹配,固定件6的横截面为轴对称的六边形。转动轴2与固定件6垂直设置。在图4中,固定件6沿转动轴2延伸方向脱离固定孔,此时在转动轴2带动下旋转的悬臂4可位于至0°或180°位置。本体7上设有第一限位件3,第一限位件3设置为套筒状;且转动轴2上设有复位件9,复位件9用于复位所述转动轴2,复位件9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限位件上3,另一端抵靠在固定件6上。当固定件6不受外力时,在复位件9作用下,导向块6可插入固定孔8实现定位。实施例2如图5所示,一种输送白车身的吊具,其支点为本技术的旋转支点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巧,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7)、拨杆(1)、转动轴(2)、悬臂(4)以及支点(5),所述转动轴(2)与本体(7)活动连接,所述转动轴(2)的一端设有拨杆(1),转动轴(2)的另一端设有悬臂(4),所述支点(5)设置在悬臂(4)上,所述悬臂(4)以转动轴(2)为轴心转动,所述支点(5)与转动轴(2)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7)、拨杆(1)、转动轴(2)、悬臂(4)以及支点(5),所述转动轴(2)与本体(7)活动连接,所述转动轴(2)的一端设有拨杆(1),转动轴(2)的另一端设有悬臂(4),所述支点(5)设置在悬臂(4)上,所述悬臂(4)以转动轴(2)为轴心转动,所述支点(5)与转动轴(2)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2)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一端,所述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另一端,所述转动轴(2)与支点(5)的延伸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2)的形状为棱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点(5)垂直设置在悬臂(4)上,所述转动轴(2)垂直的设置在悬臂(4)上,且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不位于转动轴(2)和/或转动轴(2)的延长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点(5)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一端,所述转动轴(2)与悬臂(4)的连接处位于悬臂(4)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2)设有固定件(6)、所述本体(7)上设有固定孔(8),所述固定件(6)与固定孔(8)相匹配,所述固定件(6)的横截面为轴对称的六边形、方形或轮齿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支点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照岩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