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及包含该机构的连续压机,检测机构包括随动支架、连接杆和位于随动支架和连接杆之间的铰接结构,铰接结构包括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承靠件;第一铰接件设有第一圆弧形铰接面,第二铰接件设有第二圆弧形铰接面,第一圆弧形铰接面和第二圆弧形铰接面铰接;承靠件用于限位第一铰接件沿第二铰接件母线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检测机构,由于设有铰接结构可以在工作时使得随动支架的回转中心外移,应用于连续压机中,通过合理设置两个第二铰接件的回转中心距离与驱动辊两支撑点的距离相同,在驱动辊(钢带)与随动支架联动过程中即能有效保证检测杆组件与钢带之间的间隙保持不变,保证检测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及包含该机构的连续压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及包含该机构的连续压机,适用于连续压机的钢带外表面检测以及连续压机的驱动辊包覆层检测。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连续平压热压机(以下简称连续压机)一般包括张紧调偏油缸9、滑动轴承座6、滑座导轨5、支承在滑动轴承座6上的驱动辊7,驱动辊轴7上设有钢带8,一般来说,首先会在驱动辊6上设置高分子复合材料包覆层71,钢带8设置在包覆层71上。结合图2所示,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包覆层以及其与驱动辊之间的连接件如有损坏或松脱而突出于包覆层之外则会对钢带造成伤害。而如果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粘附有制品碎片残留等突出物则会对设备和制品造成伤害。因此需要设置一根与驱动辊母线平行的检测杆,对钢带或者包覆层进行检测,检测杆与钢带之间存在检测间隙,若突出物高出检测间隙则触碰检测杆输出检测信号,此时需要对钢带或包覆层进行处理。结合图2和图3所示,现有技术方案中,检测杆与随动支架固定连接,随动支架与滑动轴承座直接铰接,滑动轴承座支撑在滑座导轨上。在驱动辊与随动之支架联动(钢带与检测杆联动)过程中,张紧调偏油缸推动(或拉动)滑动轴承座在滑座导轨上移动,使得驱动辊轴绕着支撑中点A和点B在水平面内回转,同时带动随动支架绕其支承中心点C和点D在水平面内回转。然而,由于现有检测机构的结构限制,随动支架的转轴中心距离CD小于驱动辊的支撑中心点之间的距离AB,当AB回转一个角度β1时,由于AB>CD,使得检测杆回转了一个与β1角度不同的β2,从而产生几何误差,无法保证检测距离始终不变,从而使得检测精度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及包含该检测机构的连续压机,解决检测杆与驱动辊联动时检测杆和驱动辊偏转角度不一致的问题。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包括随动支架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还包括铰接结构,所述铰接结构位于所述随动支架和连接杆之间,包括与所述随动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件和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设有第一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二铰接件设有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二铰接件作为第一铰接件承靠地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铰接配合;所述铰接结构还包括用于限位所述第一铰接件沿所述第二铰接件母线方向移动的承靠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铰接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承靠件,所述承靠件与所述第一铰接件或第二铰接件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承靠件包括固定支承在所述第一铰接件上的第一部分和压靠在所述第二铰接件上的第二部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承靠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铰接件固定支承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铰接件压靠在所述第二部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铰接件和所述第二铰接的母线沿由所述承靠件向着第一铰接件的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杆包括顺序连接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铰接件固定支承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随动支架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随动支架相平行设置的检测杆。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的连续压机,包括滑座导轨和可滑动地支承在所述滑座导轨上的滑动轴承座和支承在所述滑动轴承座上的驱动辊;所述连接杆的第一连接部分与所述滑动轴承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铰接件回转中心的距离与所述驱动辊支承在所述滑动轴承座上两支撑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驱动辊上包覆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上设有钢带,所述检测杆与所述钢带母线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间隔范围为0.4mm-1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本技术的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由于将现有技术中随动支架与连接杆的直接铰接改进为通过铰接结构进行连接,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将随动支架的回转中心外移。具体到连续压机中,驱动辊支承在滑动轴承座上,同时将检测机构与滑动轴承座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连接,并设置检测机构的两个回转中心CD的距离与驱动辊两个支撑点AB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当张紧调偏驱油缸驱动滑动轴承座移动时,保证驱动辊与检测杆回转的角度是相同的,从而可以有效保证检测杆与钢带之间的间隙始终不变,有利于提高检测精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铰接结构上支承有压块,第一圆弧形铰接面和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沿着由压块向着铰接结构的方向延伸。参考图4所示,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均是沿着垂直于纸面方向向里延伸的结构,第一圆弧形铰接面和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沿着垂直于纸面方向均具有一定长度。从而保证当连接杆受到推拉力带动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随动支架动作时,可以使随动支架1绕着第一圆弧形铰接面或者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所对应的圆心偏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由于在第一铰接件上侧固定支承设有承靠件或者在第二铰接件下侧固定连接承靠件或者在第一铰接件31上侧和第二铰接件下侧均固定连接承靠件。可以以第二铰接件作为第一铰接件的承重承靠,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一铰接件由于没有支承承靠容易滑落的问题,保证检测机构的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检测杆与钢带之间的间隙为S,S的取值范围为0.4mm-1mm。将检测杆与钢带之间的间隙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保证对于钢带的检测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意性表示连续压机钢带驱动调偏部分的基本结构图;图2示意性表示现有技术中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的结构图;图3示意性表示现有技术中钢带与检测杆联动过程示意图;图4示意性表示本技术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的结构图;图5示意性表示本技术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的铰接结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针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包括随动支架(1)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结构(3),所述铰接结构(3)位于所述随动支架(1)和连接杆(2)之间,包括与所述随动支架(1)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件(31)和与所述连接杆(2)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件(32);/n所述第一铰接件(31)设有第一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二铰接件(32)设有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一圆弧形铰接面和所述第二圆弧形铰接面铰接配合;/n所述铰接结构(3)还包括用于限位所述第一铰接件(31)沿所述第二铰接件(32)母线方向移动的承靠件(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包括随动支架(1)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结构(3),所述铰接结构(3)位于所述随动支架(1)和连接杆(2)之间,包括与所述随动支架(1)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件(31)和与所述连接杆(2)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件(32);
所述第一铰接件(31)设有第一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二铰接件(32)设有第二圆弧形铰接面,所述第一圆弧形铰接面和所述第二圆弧形铰接面铰接配合;
所述铰接结构(3)还包括用于限位所述第一铰接件(31)沿所述第二铰接件(32)母线方向移动的承靠件(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靠件(33)至少设置一个,所述承靠件(33)与所述第一铰接件(31)或第二铰接件(3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靠件(33)包括固定支承在所述第一铰接件(31)上的第一部分和压靠在所述第二铰接件(32)上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压机钢带外表面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靠件(3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铰接件(32)固定支承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铰接件(31)压靠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压机钢带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海良,瞿国富,王学平,余文霞,路世伟,任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