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268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35
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包括外壳(9)及设于外壳(9)内的泵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9)内设有薄板(5),所述的泵体(100)则设于薄板(5)围成的内部区域内,所述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利用薄板共振吸声作用可以有效降低300HZ以下的低频噪音,而增压泵噪声的频段主要为80~3000HZ,因此能取得很好降噪效果。

A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of booster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泵,尤其涉及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泵产品。泵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如净水产品上使用的增压泵,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深深困扰着我们。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对于泵的减振方式主要是通过缓冲材料来达到减振效果,如使用橡胶垫、弹簧等,相关的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621421688.1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减震防漏油真空泵》(授权公告号CN207363839U);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721266750.9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水泵减震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7229368U)。但现有的减振效果往往不能达到人们理想中的效果,且很容易把振动传递到其他部件上,如产品的外壳等。迫切的需要一种能有效降低泵的振动的处理方式。也有使用橡胶片包裹泵体来隔音。对于泵体本身噪音比较大的增压泵,如净水机产品中使用的流量600加仑以上的增压泵,其降噪效果往往不能达到人们理想中的效果。另外,研究发现,泵的振动和噪音除了泵本体产生之外,泵的出水口水流本身也存在的振动,且该振动极其容易将振动传导为后面的负载,导致负载产生共振,产生很大的噪音。如果我们能将出水水流的振动消减,将有效的降低噪音,尤其是由于负载共振产生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利用薄板共振消音实现降噪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水管振动能减少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包括外壳及设于外壳内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内设有薄板,所述的泵体则设于薄板围成的内部区域内,所述薄板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作为优选,所述薄板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间距为3~10mm。作为优选,所述薄板的厚度为1~3mm。进一步,所述薄板通过龙骨与外壳内壁连接固定。为吸收其他频率的噪音,所述薄板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密实隔音层和多孔吸音层。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实隔音层为橡胶或硅胶。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实隔音层的厚度为2mm~5mm。作为优选,所述的多孔吸音层为海绵或聚酯纤维。作为优选,所述多孔吸音层的厚度为3mm~5mm。作为优选,所述的薄板为金属板、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或石膏板。泵的出水口水流本身也存在的振动,且该振动极其容易将振动传导为后面的负载,导致负载产生共振,产生很大的噪音,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噪音进行降噪处理,所述泵体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该出水端口上设有出水管,该出水管上设有减振装置。所述的减振装置包括壳体和减振板,前述壳体两端均形成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中部形成减振腔体,前述的减振板设于壳体的减振腔体内,该减振板上具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减振孔。作为优选,所述的减振孔为圆形、矩形、菱形或椭圆形。进一步,所述的减振板为多块并间隔布置。相邻的减振板上的减振孔连接线与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的连接线相交叉而使流经减振腔体的水流迂回曲折。当水流进入到减振腔体时,改变水流方向,起缓冲作用为使缓冲效果更好,所述的减振板优选为柔性材料。作为优选,所述减振板上的减振孔保持在100目以上。所述的减振装置包括壳体和减振桶,前述壳体两端均形成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中部形成减振腔体,前述的减振桶设于壳体的减振腔体内,该减振桶的外周壁上具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减振孔。进一步,所述的减振桶包括筒形件及底板,该筒形件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所述的底板,所述的减振孔开设于筒形件上。进一步,所述壳体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的中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或平行方向上,所述筒形件开口的一端朝壳体的进水接口设置,所述底板朝壳体的出水接口设置,对应地,所述壳体靠近出水接口的内侧设有与底板外壁相抵的限位柱,所述底板与壳体限位柱所在的内壁上具有水流间隙。进一步,所述壳体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的中轴线处于垂直相交,所述筒形件开口的一端朝壳体的出水接口设置,所述筒形件的侧壁朝壳体的进水接口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薄板共振吸声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增压泵噪声的频段300HZ以下的低频噪音,而增压泵噪声的频段主要为80~3000HZ,因此能取得很好降噪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部分立体剖视图。图3为图1中减振装置的放大图。图4为图2的立体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2中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中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3中减振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4中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立体剖视图。图10为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包括外壳9及设于外壳9内的泵体100,泵体100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该出水端口上设有出水管6,该出水管6上设有减振装置10。外壳9内设有薄板5,泵体100则设于薄板5围成的内部区域内,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间距为3~10mm。薄板5的厚度为1~3mm。薄板5可以采用金属板、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或石膏板。结合图2所示,薄板5通过龙骨51与外壳内壁连接固定。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减振装置10包括壳体1和减振板2,壳体1两端均形成有进水接口11和出水接口12,中部形成减振腔体13,减振板2设于壳体1的减振腔体13内,该减振板2上具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减振孔21。为了减振板2的安装,壳体1可以有本体和端盖焊接而成,这里不在展开。减振孔21为圆形、矩形、菱形或椭圆形。减振板2上的减振孔21保持在100目以上。本实施例中的减振板2为二块并间隔布置,两块减振板2上的减振孔连接为直线,水流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向流动。减振板能将水流切割成小份水流,振动的动能被吸收,振动得到有效抑制,出水水流的振动消减,有效的降低噪音,尤其是由于负载共振产生的噪音,能应用于增压泵上,降低出水振动。实施例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减振板2为三块并间隔布置。相邻的减振板2上的减振孔21连接线与进水接口11和出水接口12的连接线相交叉而使流经减振腔体13的水流迂回曲折。具体地,中间的减振板2中心设置为有孔区,边缘为无孔区,两端的减振板边缘设置为有孔区,中间为无孔区。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当水流进入到减振腔体13时,改变水流方向,起缓冲作用。减振板2可以是刚性材料,也可以是柔性材料。优选柔性材料,缓冲效果更好。实施例3,如图6和图7所示,减振装置10包括壳体1和减振桶3,壳体1两端均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包括外壳(9)及设于外壳(9)内的泵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9)内设有薄板(5),所述的泵体(100)则设于薄板(5)围成的内部区域内,所述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包括外壳(9)及设于外壳(9)内的泵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9)内设有薄板(5),所述的泵体(100)则设于薄板(5)围成的内部区域内,所述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间距为3~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的厚度为1~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通过龙骨(51)与外壳(9)内壁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的外壁与外壳(9)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密实隔音层(7)和多孔吸音层(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实隔音层(7)为橡胶或硅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实隔音层(7)的厚度为2mm~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吸音层(8)为海绵或聚酯纤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吸音层(8)的厚度为3mm~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板(5)为金属、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或石膏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00)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该出水端口上设有出水管(6),该出水管(6)上设有减振装置(1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装置(10)包括壳体(1)和减振板(2),前述壳体(1)两端均形成有进水接口(11)和出水接口(12),中部形成减振腔体(13),前述的减振板(2)设于壳体(1)的减振腔体(13)内,该减振板(2)上具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减振孔(2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增压泵减振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孔(21)为圆形、矩形、菱形或椭圆形。


1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行飞宋广舒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