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190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模板,所述模板包括至少一个拱形单元,拱形单元包括内拱板,内拱板包括内拱板本体和内拱板翻边,内拱板本体包括两个内侧板、以及由内侧板延伸所形成的内拱上板,内拱上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半拱和第二半拱,第一半拱和第二半拱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还包括下侧板,下侧板与两个内侧板的自由端连接;还包括外拱板,外拱板包括沿内拱板本体延伸的外拱板本体,外拱板本体的非接地侧与内拱板的非接地侧相配合、且向外拱板本体的外侧延伸形成外拱板翻边,外拱板的高度小于内拱板的高度;内拱板和外拱板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本申请模板质轻,不粘混凝土,模板浇筑后可以形成拦水坎,且方便脱模。

An engineering tem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模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模板,属于工程材料领域。
技术介绍
拱形骨架护坡是铁路、公路及河道边坡常见的一种防护形式,大多采用预制块拼装或者现浇混凝土两种方式。而现浇多采用钢模板制作,由内外拱板、主骨架左右侧模板组成。钢模板一般在工厂里切割钢板手工焊接而成,主要存在质量偏重,在坡面上作业搬运不方便,模板安装过程中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模板进行调整加固;拱形骨架浇筑完成拆除钢模板,也需要两人以上才能进行拆除,大大增加了人员的投入,降低施工工效。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模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模板重量重,脱模不方便、且不适用于长距离施工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模板,所述模板包括一个或多个拱形单元,所述拱形单元包括内拱板;所述内拱板包括内拱板本体和内拱板翻边,所述内拱板本体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内侧板、以及由内侧板延伸所形成的内拱上板,所述内拱板本体的非接地侧边缘向外侧延伸所形成内拱板翻边,所述内拱上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半拱和第二半拱,所述第一半拱和第二半拱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下侧板,所述下侧板与两个内侧板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外拱板,所述外拱板包括沿内拱板本体延伸的外拱板本体,所述外拱板本体的非接地侧与内拱板的非接地侧相配合、且向外拱板本体的外侧延伸形成外拱板翻边,所述外拱板的高度小于内拱板的高度;所述内拱板和外拱板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板的比重为0.9-1.9g/cm3,所述模板采用塑料制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拱板翻边与所述内拱板本体垂直,所述外拱板翻边与所述外拱板本体垂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侧板包括下侧板本体和下侧板翻边,所述下侧板本体的接地侧与内拱板的接地侧相配合、且向下侧板本体的外侧延伸形成下侧板翻边,所述下侧板的高度小于内拱板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侧板位于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内侧板之间,所述下侧板本体选自直边板或圆弧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弧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三半拱和第四半拱,所述第三半拱和第四半拱拱顶的切面与圆弧板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述锐角为88°~8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拱形单元中,所述外拱板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连接件与内拱上板连接;所述内侧板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接件与外拱板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板包括多个拱形单元,坡面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拱形单元中,位于上游拱形单元的下侧板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三连接件与位于下游的拱形单元的外拱板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板包括多个拱形单元,坡面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拱形单元中,位于第一个拱形单元一侧的外拱板通过一个或多个第四连接件连接与另一个拱形单元相邻一侧的外拱板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拱和第二半拱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88°~8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拱板、外拱板及下侧板背面均设有多个平行设置的主纵向加强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拱板、外拱板及下侧板背面均设有多个主横向加强筋以及多个主纵向加强筋,所述主横向加强筋以及主纵向加强筋纵横交错。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单个拱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坡面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拱形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坡面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拱形单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内拱板、外拱板及下侧板背面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内拱板、外拱板及下侧板背面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内拱板11内拱板本体12内拱板翻边111内拱上板1111第一半拱1112第二半拱112内侧板2外拱板21外拱板本体22外拱板翻边211外拱上板2111第五半拱2112第六半拱212外侧板3下侧板31下侧板本体32下侧板翻边311第三半拱312第四半拱4连接件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件43第三连接件44第四连接件5主横向加强筋51第一横向加强筋52第二横向加强筋53辅助加强筋6纵向加强筋7次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模板,如图1所示,所述模板包括一个或多个拱形单元,所述拱形单元包括内拱板1;所述内拱板1包括内拱板本体11和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板本体1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内侧板112、以及由内侧板112延伸所形成的内拱上板111,所述内拱板本体11的非接地侧边缘向外侧延伸所形成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上板11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所述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1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述锐角为88o~89o,更优选为89o。通常情况下,所述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1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这样脱模不方便,而本专利技术的工程模板借助内拱板上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的对称面向弧面内收倾斜度,拆模时,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只是线接触,挤压小,借助Y型拆模器,可方便脱模。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下侧板3,所述下侧板3与两个内侧板112的自由端连接,自由端是指内侧板112未与内拱上板111连接的一端;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外拱板2,所述外拱板2包括沿内拱板本体11延伸的外拱板本体21,所述外拱板本体21的非接地侧与内拱板1的非接地侧相配合、且向外拱板本体21外侧延伸形成外拱板翻边22,所述外拱板2的高度小于内拱板1的高度,所述内拱板1和外拱板2通过多个连接件4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拱板1、外拱板2和下侧板3分别在其高度方向分为非接地侧和接地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一个或多个拱形单元,所述拱形单元包括内拱板(1);所述内拱板(1)包括内拱板本体(11)和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板本体(1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内侧板(112)、以及由内侧板(112)延伸所形成的内拱上板(111),所述内拱板本体(11)的非接地侧边缘向外侧延伸所形成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上板(11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所述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1)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下侧板(3),所述下侧板(3)与两个内侧板(112)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外拱板(2),所述外拱板(2)包括沿内拱板本体(11)延伸的外拱板本体(21),所述外拱板本体(21)的非接地侧与内拱板(1)的非接地侧相配合、且向外拱板本体(21)的外侧延伸形成外拱板翻边(22),所述外拱板(2)的高度小于内拱板(1)的高度;所述内拱板(1)和外拱板(2)通过多个连接件(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13 CN 20202006518021.一种工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一个或多个拱形单元,所述拱形单元包括内拱板(1);所述内拱板(1)包括内拱板本体(11)和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板本体(1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内侧板(112)、以及由内侧板(112)延伸所形成的内拱上板(111),所述内拱板本体(11)的非接地侧边缘向外侧延伸所形成内拱板翻边(12),所述内拱上板(11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所述第一半拱(1111)和第二半拱(1112)拱顶的切面与内拱板(1)对称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下侧板(3),所述下侧板(3)与两个内侧板(112)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拱形单元还包括外拱板(2),所述外拱板(2)包括沿内拱板本体(11)延伸的外拱板本体(21),所述外拱板本体(21)的非接地侧与内拱板(1)的非接地侧相配合、且向外拱板本体(21)的外侧延伸形成外拱板翻边(22),所述外拱板(2)的高度小于内拱板(1)的高度;所述内拱板(1)和外拱板(2)通过多个连接件(4)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的比重为0.9-1.9g/cm3,所述模板采用塑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拱板翻边(12)与所述内拱板本体(11)垂直,所述外拱板翻边(22)与所述外拱板本体(21)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板(3)包括下侧板本体(31)和下侧板翻边(32),所述下侧板本体(31)的接地侧与内拱板(1)的接地侧相配合、且向下侧板本体(31)的外侧延伸形成下侧板翻边(32),所述下侧板(3)的高度小于内拱板(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习生韩可杰徐先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华海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丝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